今日新鲜事 热点 左宗棠准备收复新疆,却被老搭档暗中拆台,原因何在?

左宗棠准备收复新疆,却被老搭档暗中拆台,原因何在?

克服肃州后,关内的回乱基本平定,#左宗棠#就开始着手准备收复新疆的事宜。为此,他选派手下的干将张曜率领先遣军,先期入疆一探虚实,毕竟朝廷对新疆已失去管控十多年了,那里的情况谁都不了解。

1874年夏末,当张曜率领4000多名清军到达哈密的时候,眼前的一切令他们目瞪口呆。长达十多年的战乱,使得曾经繁华的商贸名城哈密,早已变成了一片废墟,曾经摩肩接踵的集市,现在只剩下遍地白骨。这座战前有数万人居住的城市,现在只剩下了两千来人,饿殍遍野,一片愁云惨雾,令人不忍直视。

作为入疆的第一批清军,面对眼前的一番惨景,还没来得及唏嘘,他们马上就发现,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在等着他们,那就是缺粮。

本来长达十多年战乱,已经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经济生活,农业和畜牧业早已濒临崩溃。要命的是,自从白彦虎入疆以后,又在哈密一带大肆烧杀劫掠,又把所有残存的牲畜和粮食,几乎劫掠一空,导致这里已经陷入了严重的饥荒。如果不是张曜他们到来的话,恐怕这里已经变成无人区了。

可是张曜他们也没有带来多少粮食,因为后勤上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他们也补给困难。这件事甚至导致了一场政治风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早在肃州战役尚未结束的时候,左宗棠未雨绸缪,已经为了后勤做了人事安排。考虑再三,左宗棠选中了自己的老搭档,户部侍郎袁保恒,奏请朝廷批准,让他承担这个后勤工作。

袁保恒和左宗棠的关系一直不错,事实上,他在帮助左宗棠平定关内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左宗棠对他非常信任。按理说,这次协办入疆粮草,本该是万无一失的。

可是让左宗棠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他曾经最信任的亲密战友,袁保恒,还未出师就暗中拆他的台,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袁保恒自作主张,把粮台设在了肃州附近,然后又购置了大量的马车,准备从这里向新疆运粮。理由是当年汉武帝用兵西域,以及后来乾隆对准噶尔部用兵,都是这么做的。

而在左宗棠看来,把粮台设在肃州,实属下下策。因为从嘉峪关到哈密,700多公里地,一路上都是沙漠,条件极为艰苦,本来就很不适合作为粮草的运输线路,更何况没有骆驼,全是马匹,即使侥幸到达目的地,又能剩下几粒粮食?

他认为,上策是在新疆就地征粮,中策是在蒙古设置粮台,毕竟从那运粮进疆无论运输距离还是气候条件,都比从内地好多了。而从肃州运粮,实在是最蠢的办法,没有之一。

按说袁保恒和左宗棠合作了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搞后勤工作,并不是一个水平很低的人。事实上,他很有能力,跟左宗棠之间也不存在因磨合不够而产生误解的问题。那么这么明显的问题,他怎么会看不到呢?所以左宗棠无法理解,被气得火冒三丈。

可是气归气,面对与老搭档的分歧,左宗棠还是耐下性子加以劝说。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连最基本的粮草问题都不能解决,收复新疆的大计就会像镜花水月一样虚无缥缈了。

袁保恒却不知脑子里哪根筋接错了,对于左宗棠的劝说,坚决不听,他说古人不都是这么干的吗?汉武帝,本朝乾隆年间,不都是从内地运粮到前线的吗?为何现在不行?

可是左宗棠马上提醒他,司马迁在《史记》里写过,送30担军粮,只有一担能到达前线,要这样干,汉武帝和乾隆确实可以,因为他们那个时候是盛世呀,仓库里的钱粮多得都用不完,国力消耗得起。可是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国弱民穷的乱世,怎么能这么做呢?

可是袁保恒就是不听,非要坚持自己的安排,气得左宗棠只有上书参他。可是袁保恒就是不改,也上书为自己辩护,两人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

后来事实很快就证明左宗棠是正确的,因为马车根本就无法通过沙漠,所以虽然数量庞大,可是一点用处都派不上。

后来为了应急,袁保恒又临时搜集了一些骆驼,可是一头骆驼根本就驮不了多少粮食,而且走得还慢,要想供应一支上万人的军队,至少要十几万头骆驼来回不停地运输,这根本就是办不到的事情,袁保恒临时搜集的那点骆驼,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按说袁保恒一直和左宗棠合作得不错,还是经办后勤的老手了,可是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面,他明明无理还要逼着左宗棠,把这件事闹到了朝廷上,搞得朝野上下轰动?他这是出于什么动机呢?

这当中的确是另有隐情,袁保恒之所以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因为受到了一个人的指使。这个人希望让朝廷上下都知道,收复新疆有多难,他决心要阻止左宗棠出兵塞外,让朝廷下定决心放弃新疆。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那么他为何要这么做呢?这就要从当时的政治局势说起了。

当时清廷面对的局面,可谓是千疮百孔,好比一栋年久失修的房子,左边漏风右边进水,令李鸿章这个有史以来最难当的“裱糊匠”忧心不已。

正当左宗棠理顺陕甘回民事务,着手对新疆用兵之际,东南台湾却又受到日本的侵扰,令朝野上下大为震惊,一个东洋岛国竟然也有胆量朝天朝上国下手?一时之间,加强海军建设的言论铺天盖地,认为当今之害大多来自海上,只有积极筹备海防,才能够在列国皆重海军的潮流当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关于塞防与海防的讨论便开始展开。

面对“海筑之波涛未息,山阻之游缴纷来”的局面,清政府只能在加强“塞防”的基础上,又力求新添“海防”,于是,朝廷各员大体上便分为两派,一为塞防派,一为海防派。不为其他,只为国家财政确实是没钱了,“自咸丰同治以来,粤匪乱起,海疆滋事,中外用项日增月益,一岁所入不足供一岁所出。所谓国家岁入岁出自有常经,军兴以来供亿浩繁,以至京师及各省库储开支支绌,事平之后,帑藏仍未裕如”可见,清政府常常是拆了西墙补东墙,其捉襟见肘之势昭然可见。

所以,通俗一点讲,塞防海防之争无外乎就是讨论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何处,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钱”字。也难怪李鸿章在所上的《筹议海防折》当中毫不避讳的言明“近日财政极绌,人所共知”。

在长时间的议论声中,朝廷各要员大都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表示:“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大患愈棘”。认为新疆对于大清来说并不算多么重要,和新疆比起来,加强海防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放弃新疆于大体无异,而将财政用于海防事务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东南富庶之地。甚至说“新疆各城,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时,岁需兵费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危,己为不值”,李鸿章主张将国家重心偏向东方,有点弃车保帅之意。

面对李鸿章这一论断,左宗棠奋起反抗,不以为意,在《筹议海防》中认为“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决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在海防的同时不可忽视西北之危局,将收复新疆同海防建设并重,不可厚此薄彼,拆了西墙补东墙。并且,左宗棠上《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中认为“是停兵节晌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

对于海防塞防之议论,并非是一篇文章所能够交代清楚的,因为就左李两人所上之奏疏,所谈之言语便是长篇大论,更何况是朝廷众位要臣共同参与了这一话题。

事实上,这个想法最早是曾国藩提出来的,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路,被李鸿章继承了下来。至于这个想法是对是错,那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大家现在可以知道,李鸿章是铁了心要给左宗棠使绊子,他让袁保恒表演的这出戏,就是先给朝廷上下打个预防针,让他们知道,收复新疆这事会有多难,会花多少钱,让大家现实一点,不要好大喜功。

而对于左宗棠来说,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的统一,那可是他一生的夙愿,而且这还是当年林则徐亲自托付给他的重任,他绝不能辜负了这位先贤的嘱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还得从一段佳话说起。

原来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林则徐成了战败的替罪羊,他被流放到了新疆,在这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对新疆问题产生了兴趣。

他发现清政府在新疆的治理方式中,存在很多问题,他认定新疆迟早会有一场大劫,于是特意绘制了新疆的地图,把其中的要害之处一一标明,准备在将来发生万一的时候,交给有用之人。

后来林则徐再次被启用,结束了流放,从新疆回到了内地。有一次他坐船路过湖南,和左宗棠偶遇,当时林则徐已经64岁,早已是功成名就的封疆大吏,而左宗棠不过是一个37岁的乡间举人,还没有踏上仕途。

在这艘普普通通的小船上,两人一见如故,推心置腹,林则徐形容说,他对眼前这位37岁的后辈,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林则徐相信,左宗棠将是自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于是他将自己在西北地区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向左宗棠慷慨相赠,他对左宗棠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既没有照相机也没有复印机的古代,画一幅地图,那可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所以这幅新疆地图肯定耗费了林则徐大量的精力,而且还是一个孤本,而他居然把它送给了第一次见面的左宗棠,这需要何等的信赖?!

我们不能不佩服林则徐的眼力,因为就在30年以后,真的是林则徐当年委托的这个人,挑起了收复新疆的重担,用上了林则徐当年画的那幅地图。由此不得不令人慨叹,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安排?

但是此时此刻,收复新疆的大计还未实施,光是粮草后勤,就令人焦头烂额了。面对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的诸多阻挠和掣肘,左宗棠又将如何应对?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欢迎下方发表评论,小编一定会回复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哈密,左宗棠,肃州,骆驼,朝廷,问题,新疆,老搭档,原因,袁保恒,观点评论,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新疆,袁保恒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哈密,左宗棠,肃州,骆驼,朝廷,问题,新疆,老搭档,原因,袁保恒,观点评论,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新疆,袁保恒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哈密,左宗棠,肃州,骆驼,朝廷,问题,新疆,老搭档,原因,袁保恒,观点评论,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新疆,袁保恒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