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左宗棠费尽心力,好不容易才解决了出兵新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让慈禧吃下了定心丸,收复新疆终于有了眉目了。#左宗棠#
但是,左宗棠还是轻松不起来。接下来,他还得考虑如何解决之前提到过的名分问题,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为名义上新疆的最高长官是伊犁将军荣全和乌鲁木齐都统景廉,加上后勤补给的大权还在给自己拆台的袁保恒手里,事权若无法统一,于西征大计有百害而无一利。
就在左宗棠斟酌如何上书争取名分之时,晴天一声霹雳,时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驾崩了!这位刚成年的小皇帝,为何这么快就离开人世?
说起来自然还是跟他那位强势的老妈慈禧有关系。古往今来,凡是老妈过于强势的,家里的那个宝贝儿子往往没办法正常成长,如果自己不善于反抗,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一辈子懦弱无能的命。
如果碰上太平盛世还好,偏偏同治命苦,虽说一出生就注定是皇帝,没人跟他竞争,但投胎挑错了时辰,偏偏赶上了大清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候。自己还不争气,白瞎了身边一大帮饱学之士的调教,到了成年,几乎就是个摆设,跟白痴差不多。
同治小皇帝上头被一个强势到变态的老妈压着,这皇帝当得实在窝囊。但自己不成器不说,还没眼力价,正当慈禧被朝堂上的海防塞防之争吵得心烦不已的时候,他居然在这个关键时候建议重修圆明园,被老妈骂得狗血淋头,脆弱的心灵严重受创。
结果这小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完全不被重视的傀儡,干脆自暴自弃,跑去逛八大胡同,染了一身病,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言归正传。如今大清这艘航行了两百多年的大船早已是千疮百孔,靠着一班不世出的大贤苦苦支撑,才侥幸没有倾覆。好不容易才开始有了一丁点中兴之相,塞防海防之争刚刚尘埃落定,小皇帝这一翘辫子,进军新疆的大事,又得暂时搁置下来了。
现在大家都要深情地饱含泪水,哀悼这个从来没有做出过任何决定的皇上,以及商量由谁来继任国家的未来。
但是在强势的慈禧太后面前,没人有资格插嘴,她不等大家还在装模作样地挤眉弄眼,捶胸顿足,就已经擦干了泪水,把她胞妹的儿子——还在穿开裆裤的爱新觉罗·载湉抱上了皇位,变成了光绪皇帝。
有了新主子了,接下来似乎可以把对西北用兵的事提上议事日程了。可是老天还是没打算让大清这艘破船稍微消停一下,就在整个帝国上下还在悲痛不已的时候,轮到西南出事了。大英帝国驻华公使的一个翻译马嘉里,莫名其妙地在云南被当地人打死了。
于是英国人不依不饶,威胁开战,朝堂上下又进入了焦头烂额的模式。新疆那边的事,就只能暂时放一边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要从那个煽动云南回民叛乱的宗教极端分子杜文秀说起。当年此人曾派他的义子刘道衡去英国献土,想勾结外敌入侵中国,挽救他的失败。
虽然英国政府拒绝了他们的异想天开,可是他们的举动却引起了英国人对云南的兴趣,特别是英国驻印度政府控制了缅甸,把缅甸国王变成了傀儡以后,就更加对云南垂涎欲滴。
为什么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地处偏僻穷山恶水的云南,会引起英国人的觊觎呢?因为英国人从刘道衡的口中听说,从云南也可以进入西藏。
那为什么英国人忽然对西藏感兴趣呢?我们知道,当时英俄正在国际舞台上激烈地角逐,俄国人拼了老命也想要南下进入印度洋,寻找一个永不冻结的海港,这触犯了大英帝国的核心利益,所以英国人必须穷尽一切手段,粉碎沙皇的梦想。
但是俄国人当时已经走出了克里米亚战争的阴影,国力正蒸蒸日上,再加上在中亚的连连得手,让英国人倍感压力山大。
而且一部分激进的俄国人,更是不断口出狂言,声称英国人是印度的瘟疫,已经让印度病入膏肓,而俄国人恰恰是最好的医生,早晚有一天,要南下治好英国造成的印度病。
虽然这些激进的言论,即使在沙皇看来,也不过是不切实际的疯话而已。但是却让英国人开始担惊受怕,总是觉得俄国人随时都会南下。所以他们拼了老命也要建立一块缓冲地,挡住俄国人的南下。
因此控制阿富汗,保住阿古柏,就成了大英帝国确保国家根本利益的底线。但这还不足以令英国人放心,因为他们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北极熊居然有吞并西藏,进而威胁印度的企图。而印度当时是大英帝国的命根子,在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当中,是绝对不容有失的。
既然无法阻挡沙俄的战略意图,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先发制人,把敌人想要的东西抢先一步拿到手。
而英国人当时只是知道,西藏和印度有长长的边境线,他们并不知道通过西藏有没有能够进入印度的进军路线。所以搞清楚西藏的内部情况,成了英国人的当务之急。
可是在当时,不论是从新疆还是印度进入西藏,都极端的困难,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不要说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是难如登天。所以从其他方向寻找更容易进入西藏的方法,也就成了英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听了刘道衡的说法以后,英国驻印度当局,立刻产生了控制云南进而控制西藏的想法,所以他们打算马上派人去探一下路,先看看云南是什么情况,然后再伺机看看怎么从云南去西藏。
但是,这话不能明说,所以名义上的说法,是考察能不能修一条从缅甸到云南思茅的铁路。当然,即便是这个说法,对大清也是严格保密的,甚至对于他们本国其他的利益集团,这也是一个隐藏政治目的的谎言而已。
有人可能会奇怪了,英国人对大清撒谎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对本国人也要撒谎呢?
因为英国人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互相博弈的结果。当时的英国外交分别受控于英国的本土金融利益集团,印度利益集团以及中国利益集团,以及后来还出现的一个南非利益集团。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地把英国的外交拉向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最后英国政府做出来的决定,实际上是这帮人博弈的结果,这一点和中国是完全不同的。
正是由于这些利益集团的目的经常不一致,他们互相竞争,交替占据上风,导致英国的对外政策在外人看来经常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就比如庇护阿古柏,让他成为对抗俄国的棋子这个外交思路,实际上是英国在印度的利益集团的想法,事实上连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都不赞同。
威妥玛在写给英国外交部的密信里,认为从新疆入侵印度简直是无稽之谈,那里全是连绵不绝的高山,根本就不可能让一支大部队从容地越过。
而且他也不认为阿古柏能稳固在新疆的统治,他认为即使阻止了大清出兵,俄国人也早晚会灭了阿古柏,英国人到时候鞭长莫及,最终还是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可是他怎么想并不重要,当时英国在印度的利益集团,对英国的经济贡献极大,在英国的海外贸易中排名第一,牵涉面极广,自然能左右英国的议会选举,所以他们的想法,也就变成了英国的国策。
但是因为对华贸易额当时在英国海外贸易中高居第二,那些在中国有着巨大利益的集团,只想安心做生意,把鸦片和工业制品卖给中国,把茶叶和丝绸买回英国。这帮人迫切希望中国稳定,觉得在云南和西藏搞事纯属多余,不想英国和中国过分对立。
而这帮人在英国政坛的影响力也很大,所以他们自然会通过在英国政府里的代言人反对英国驻印政府的这些行动。
所以英国驻印度政府,为了避免引起反对派的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就需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他们看来,谎称进入云南探险,是为了考察修建铁路的可能性,就成了最好的托词。
1874年,就在刘道衡访问伦敦的第二年,英国驻印度政府,指示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设法和中国政府交涉,让他们允许英国人从上海派一个官员,去迎接一支从缅甸出发前往云南的考察队。
英国人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很轻松地获得了清政府的批准,于是一个叫做马嘉里的英国驻华使馆翻译,从上海坐船前往武汉,穿过贵州进入了云南。
本来这个任务并不复杂,可是这个马嘉里不知怎么搞的,到了云南后傲慢无比,人见人憎,还得罪了当时的云贵总督岑毓英,二人相处得很不愉快。
特别是当岑毓英听说,马嘉里要去迎接一支由193人组成的全副武装的考察队以后,立刻引起了他的警觉,马上密报朝廷。朝廷得知消息后,下令岑毓英设法阻止。
下面发生的事情,就目前能接触到的史料来看,英国人和中国人的说法截然不同,堪称“罗生门”。
按照英国人的说法,马嘉里和英国探险队会合后不久,他马上就听说中国人开始在边境上布防了。他大吃一惊,想回到中国境内看个究竟,结果被中方官员李珍国,指示手下的军队给杀害了。
而按照中方官员的说法,马嘉里再次回到中国境内的时候,遇到了边境上的少数民族(野人?),由于马嘉里傲慢无礼,引起了双方的冲突,马嘉里首先拔枪射击,打死了中方一人,群众愤而将其击毙。
而随后赶来的探险队,遇到了当地武装的狙击,双方大战一场,英国人不敌,退回了缅甸。
至于是谁出面打的英国人,英国人说是清朝政府的正规军,而清朝政府则说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武装。
谁说的是真话,就目前所能接触到的史料来看,似乎还是一团迷雾,无法准确判定。这里我们就先不纠结了,反正这事酿成了一场轩然大波,把英国人惹急了!
1875年3月13日,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亲自跑到了总理衙门,要为这事讨个说法。
接下来英国人狮子大开口,提了一大堆清廷接受不了的条件,负责交涉的是李鸿章。当时还算硬气,不像后来面对日本人时那样窝囊,果断拒绝了英国人不合理的要求。
于是谈判刚一陷入僵局,威妥玛就通过授意在华影响力颇大的《申报》,大肆宣扬英国军舰已集结完毕,准备来华报复。
虽然只是虚张声势,还是把孱弱的清政府给吓了一大跳。朝堂上主张放弃新疆的言论又再次反弹,不少人认为,杀了一个英国人就搞出这么大动静,麻烦不断,那要是真打了阿古柏,英国人肯定更加不肯善罢甘休,到时候又该怎么办?
麻烦又找上门了,那左宗棠又该如何回应呢?
麻烦接踵而至,就在这个时候,《申报》又报道,清军在新疆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那这又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这事半真半假,真的部份是,不知道白彦虎怎么搞到了情报,居然劫走了清军从蒙古送往新疆的上百万两白银的军饷;假的部分是,后来清军又把银子给抢了回来,所以算不上是一场败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这样的,因为清政府到现在都还没有彻底下定决心要收复新疆,所以新疆还没有一个最高指挥官,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兵是左宗棠派去的,后勤是袁保恒在管,而在新疆又是景廉说了算,典型的政出多头。
左宗棠和袁保恒正在闹矛盾,景廉又和两个人沟通不畅,自然很多事情,下级都不知道该听谁的。所以运饷银这么大一个事情,掺和的人太多,走露了风声,被白彦虎知道了,他悄悄越过沙漠,进入了蒙古,截走了这笔饷银。
事发之后,景廉赶紧安排各路人马,设法把它抢回来。可是当时在新疆的部队,来源太复杂,景廉也没有办法把他们组织协调好,结果居然让白彦虎又大摇大摆地越过沙漠,把银子拉回了新疆。
不过不幸之中的万幸是,白彦虎回来的路上,碰到了汉族民团首领徐学功。当时徐学功只有300多人,白彦虎带了上千人,那他又是怎么把银子给抢回来的呢?
当他发现白彦虎的时候,白彦虎也发现他了,本来双方立刻就摆好了阵势,准备开打。
徐学功这个时候也算是老江湖了,他一看白彦虎手下的人,就知道全是一些厉害的角色,再加上敌众我寡,硬打是绝对打不过的,可要是跑了的话,那银子也就追不回来了。
要是放在一般人,可能直接就傻眼了。可是徐学功艺高人胆大,他灵机一动,变被动为主动,干脆单骑纵马向前,用新疆当地的土话和白彦虎打招呼,说自己是阿古柏手下的人,反问白彦虎是哪路人马。
虽然白彦虎狡诈无比,但是吃亏在刚到新疆没多久,不认识徐学功,于是双方就地聊了起来。刚好徐学功曾经和阿古柏深入合作过,知根知底,而白彦虎这个上门女婿还没做多久,对丈人阿古柏了解不深,所以居然就被蒙骗过去了。
就这样,白彦虎盘问了徐学功半天,没有发现一丝破绽,于是就让徐学功听自己指挥,帮着他一起拉银子。
于是徐学功加入了白彦虎的队伍,走在后面替白彦虎当苦力,拉辎重,然后等到对方完全信任他们,一点儿也没戒备的时候,猝不及防发动了袭击。白彦虎一下子被打懵了,损失惨重,最后只带了40多个人仓皇逃走。
银子失而复得,徐学功立了大功。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徐学功实在是个智勇双全的大英雄,不仅单挑可以万人中取上将首级,论忽悠人的本领,居然连狡诈无比的白彦虎都被他骗了。一个人是如何打败一万多人的——晚清历史上真实的奇迹!
虽然事情的结局还算圆满,可是这事也暴露了清军事权不统一的弊端。左宗棠知道,要想顺利收复新疆,名分问题是不能不解决的。
于是,左宗棠趁慈禧太后询问他如何解决新疆的对策之时,趁机上奏,请求调走景廉和袁保恒。他指出想要收复新疆,必须所有的事都要由他来做主。那么慈禧太后会答应他吗?
事实上,要想让慈禧太后下定决心派兵收复新疆,左宗棠必须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应对英国人的骚扰。那他是如何解决的呢?
很简单,借钱!一定要向英国人借钱!而且越多越好!
不得不说左宗棠这一招太绝了。在晚清政坛,他绝对是少有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外交家,非常难得的是,还对西方人的那套金融制度了如指掌。
这就好比,你借银行几十上百万的,银行是爷,你是孙子。可如果你有能耐借银行几千万上亿的,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银行得把你像爷似的供着,为了能让你还得起钱,还得千方百计地为你的事业铺路搭桥。
刚才提到,英国本土金融集团是所有的利益集团中,最牛的那一个。
他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替各国政府发行债务,特别是替大清政府这个冤大头,因为这中间的油水实在是太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别看大清帝国非常虚弱,财政吃紧,处处捉襟见肘,可是对于伦敦的金融投资家来说,它却有一个一般国家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对外贸易的体量巨大,关税收入极高,而且海关掌握在英国人赫德手里,所以它的信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而且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借给大清的钱,他们会掏自己的腰包,相反,他们一分钱都不用出,玩的是空手套白狼。
他们和大清政府达成协议以后,立刻到伦敦的金融市场去发行债券,这些债券的利息,最多只要达到5%左右就可以轻松地在英国售出,而他们借给清政府的利息,则高达7%~12%,所以对于这帮英国的金融投机家来说,干的就是中间商吃差价。
因此,当他们听说左宗棠打算向外国洋行借1000万两白银的时候,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毕竟像这种风险全无,利益巨大的买卖,傻瓜才不做呢!
现在既然左宗棠借钱是为了在新疆开战,所以这帮金融吸血鬼,很可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游说政府支持清廷出兵新疆。
因为只有左宗棠打赢了,清廷才能还得起钱。为了自己的高额利息回报,这些金融投机家的代言人就会游说议会改变国策,不再支持阿古柏,至少不会阻扰清廷收复新疆。
所以为了收复新疆大业早日成功,左宗棠想出的这个奇招,也是狠招,就是让英国本土金融集团的利益和自己深度捆绑在一起,从而改变英国政府的固有决策。另外,左宗棠还决定赌上一把,命他最大的“钱袋子”——胡雪岩,向英国洋行借钱,一定要找利息最高的!
那么胡雪岩找了那几家洋行呢?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大的能量,改变英国的决策?
这几个名字,您大概会觉得如雷贯耳。左宗棠要找的这几个洋行,他们的名字是怡和洋行、汇丰银行、丽和洋行。
这三家公司,全都是鸦片贩子们建立的,他们和英国政府之间的利益交错,简直是盘根错节,纠缠甚深。
举个例子,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扣留的大部分鸦片,就是怡和洋行的,而在怡和洋行被毁的1万箱鸦片中,有3000箱鸦片,是他们帮当时的英国首相巴麦尊代持的。
所以后来英国首相巴麦尊,在英国国会哭天抢地地要对中国开战,虽然他满口的仁义道德,可是他真实的想法却是舍不得那3000箱鸦片。
所以这帮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去干涉英国的对外政策,早就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更别提他们的能量有多么巨大了。
所以,左宗棠一出手,立刻就打在了威妥玛的要害上,而且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对不是他运气好,而是他真的知道这样做可以牵制住英国人。
为什么我们能做出这个判断呢?因为他在给朝廷的奏书上,曾经详细地分析过,西洋人的公司和西洋人的国家之间是如何运作的,他是当时极少数能真正了解西方人的中国人之一,也是“以夷制夷”真正的高手。
就这样,一场本来麻烦不断,足以影响收复新疆大业的危机,就这样被左宗棠化解了。
1875年5月3日,这场沸沸扬扬讨论了将近一年的塞防和海防大争论,终于尘埃落定了,景廉和袁保恒被调回北京,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负责收复新疆。
高手出招见血封喉,在别人看来无法可想的危机,左宗棠一出手就解决了。他好比一位太极高手,不仅成功化解了英国人咄咄逼人上门生事的危机,堵住了海防派的嘴,还借力打力,争取到了西征新疆的大笔饷银,取得了有力的外交态势,顺带还抓住机会解决了事权不统一的名分问题。回顾这段历史,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不由得对左公顶礼膜拜!
沙俄答应运粮,英国答应贷款,自己大权独揽,左宗棠西征新疆前的所有难题,貌似都一一解决了。
可就在左宗棠收到清朝政府任命的同时,他也收到了胡雪岩从上海给他寄来的《申报》,上面赫然写着,另一个当时仅次于英俄的强国——奥斯曼土耳其,出于宗教考虑,很可能要出兵新疆援助阿古柏,到时候大清必然难以抵挡。那这事是否会成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绊脚石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欢迎下方发表评论,小编一定回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