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一提文字狱大家就会想到清朝,其实宋朝也有文字狱

一提文字狱大家就会想到清朝,其实宋朝也有文字狱

说起古代的文字狱这可不是中国独有的,朝鲜和日本也曾有类似记载。中国古代的文字狱,最早的应该算是汉宣帝时,杨恽(司马迁的外孙)在给友人写信(《报孙会宗书》)时讽刺皇帝,被以大逆不道罪判处腰斩。当然要说最严酷和残暴的那肯定是清朝了,然而像宋朝这样古代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也有文字狱,而且是发生在一代大文豪苏轼身上。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年轻的时候就文采出众。21岁时赴京赶考,一路过关斩将,经过举人考试,到了礼部组织的考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考试是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意思是论述古代帝王在奖惩赏罚时是本着宽大为怀的态度的。

这写议论文是苏轼的强项,他三下五除二就写完交卷了。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写的非常不错,和几个副考官一商量,认为这应该得第一名啊!当欧阳修准备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一时,突然意识到这么优秀的文章不会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吧,如果给了个第一,那就有走后门的嫌疑了,为了自己和曾巩的名誉,欧阳修就大笔一挥给判了个第二名。

欧阳修本以为这件事他处理的很恰当,他那知道这和曾巩根本就没关系。苏轼呢,因为文章写得太好了,就得了个进士及第第二名。但是这并不影响苏轼光芒的闪耀,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在苏轼这儿一点都没错。当欧阳修最后知道那篇文章是苏轼写的后,就不住的夸赞苏轼,还说他可以隐退了,文坛领袖这个称号以后就是苏轼的了。这个评价对于一个21岁的年轻人来说是相当的高了,要知道欧阳修当时是翰林学士、文坛领袖,相当的有影响力的。

苏轼考完后,准备和弟弟苏辙在京城大展宏图。结果此时他们的母亲去世了,他就和弟弟回家奔丧守孝去了。

守孝期满回京后,苏轼参加了朝廷举行的制科考试。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所不同的是这个制科考试必须要有朝中大臣推荐,层层筛选难度相当的大,是皇帝专门选拔特殊人才而设。在整个宋朝,北宋和南宋加起来300多年,制科考试总共举行了22次,选取人才41人,而同时期进士考试选拔人才有4万多人,可见这个制科考试是相当的有难度。

苏轼考完后,当时的宋仁宗没有欧阳修那么多想法,认为苏轼考得不错,直接就给了个最高等级第三等(宋朝时第一、第二是虚设,从未有人得过)。而且这是北宋开国100年以来第一个第三等,算是“百年第一”吧!

这次苏轼以优异的成绩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就是协助凤翔府知府(市长)处理公务。这一年苏轼26岁,初来乍到、年轻气盛,和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凤翔府知府陈公弼不对付。陈公弼是一个不苟言笑,为人正直的清瘦老头,平时对工作,对下属要求都很严格。而苏轼是一个性格豪迈,为人正派,不溜须拍马,直言不讳的人。苏轼因为文采出众,考试考得好,大家为了表示尊重就称他为“苏贤良”。陈公弼觉得苏轼年少有为,性格直爽,锋芒毕露,仕途又一帆风顺,如果不知道收敛,以后肯定要栽跟头的,所以就时不时敲打一下苏轼。

在凤翔三年任期到了后,苏轼回到了中央。此时的京城开封已经和三年前不一样了。现任皇帝是二十多岁的宋神宗,为了改变北宋一直积贫积弱的状况,达到国富民强,他任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王安石为宰相进行变法。

北宋自开国以来,宋太祖赵匡胤总结唐朝灭亡的教训,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文人地位很高,待遇也很高。比如一名宰相一个月的俸禄是50万纹银,可以买12万斤上等的大米,这待遇可是相当的好了。除了对任用文人的投资,北宋每年还要给邻国辽和西夏进贡几十万两白银和几十万匹绢帛,来换取边境的安定。宋神宗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压力,毅然决然地要实行变法。

变法在推行过程当中,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是水火不容,斗的如火如荼。苏轼也不自觉地被卷入进来,因为很多旧党人物都是他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而且苏轼对于实行变法的手法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实行变法不能如狂风暴雨般,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来。对于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他还是支持的。他不知道这实行变法你不雷厉风行,那是很难执行下去的。

在新党和旧党天天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苏轼觉得与其在京城面对这些无谓的争斗,倒不如去地方实实在在干些实事,于是苏轼向宋神宗请求到地方任职。宋神宗其实很欣赏苏轼这个人,无奈不为自己变法所用,就将苏轼调往杭州任通判(副市长)。在地方8年时间,苏轼先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府,徐州任知府。43岁时,苏轼又被调往湖州(今浙江省北部)任知府。然而,一场针对他的灭顶之灾正在悄悄酝酿当中。

苏轼不在京城的这8年,京城的政治格局也不一样了。旧党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那位),在与新党的斗争当中心灰意冷,辞官回家编写《资治通鉴》去了。执行变法的宰相王安石两次被罢免,也回老家了。现在宋神宗任命新党的王珪为宰相,继续实行变法。

新党在执行变法时还是会遇到很多阻力,为了贯彻执行变法,树立新党形象,王珪他们急需要树立一个反面典型,杀鸡儆猴,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这个人选应该怎么选,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觉得苏轼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苏轼现在是旧党的领军人物,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又很大,而且苏轼有回到中央的趋势。对于他们来讲这太危险了,所以就选择他。只要把苏轼搞倒,新党的声望不但会提高,他们也会安全许多。

具体怎么做呢?御史台的御史们研究了一下,决定从苏轼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开始找问题。这封信叫《湖州谢上表》,是苏轼到湖州后按照惯例给宋神宗写的一封感谢信。监察御史何正臣硬是从这封信里研究出苏轼反对变法、讥讽朝政、污蔑皇上的意思来。这火都引到宋神宗的身上来了,那问题就大了,宋神宗就命令御史台好好查查。

苏轼被押解进京后直接关进了御史台的大牢,御史中丞李定早就等机会除掉苏轼了。宋神宗让他查苏轼,这可给了他机会了。李定卯足精神,把苏轼所有的诗文和往来书信仔仔细细的研究了四个月,总结出了苏轼四大该杀罪状呈报给了宋神宗。这下看来苏轼必死无疑了。

当朝很多人开始为苏轼求情,弟弟苏辙愿以自己的官职换取苏轼的平安。这当中起最大作用的竟然是他的对手,新党领袖王安石。而且实际上和苏轼平常关系很好的那些旧党人物,在苏轼入狱期间,很少有给苏轼求情的,反而是那些新党的改革派纷纷上书,为苏轼求情。可见还是关键时刻见人心啊!

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加上宋朝开国时,宋太祖定下铁律,除非叛逆谋反,决不能杀士大夫。苏轼经历了103天的牢狱生活后,在险些被杀的情况下,终于被释放了。宋神宗将苏轼贬到黄州(现湖北黄岗)任团练副使(相当于武装部副部长),但是没有实权,还得受人监督。

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御史台常有乌鸦栖息,所以也称乌台),也算是有名的文字狱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宋神宗,考试,古代,清朝,欧阳修,文字狱,凤翔,京城,篇文章,苏轼,观点评论,宋神宗,新党,欧阳修,陈公弼,苏轼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神宗,考试,古代,清朝,欧阳修,文字狱,凤翔,京城,篇文章,苏轼,观点评论,宋神宗,新党,欧阳修,陈公弼,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神宗,考试,古代,清朝,欧阳修,文字狱,凤翔,京城,篇文章,苏轼,观点评论,宋神宗,新党,欧阳修,陈公弼,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