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百问百答#
说有一个贼跑到曾国藩家偷东西去,在房梁上藏着,就等曾国藩睡着后下来偷,结果曾国藩一直在那背书,一篇很短的文章怎么都背不会,最后这个贼恨不得自己都背会了,气坏了,从房梁上下来,从大门口扬长而去,还回头还指着曾国藩说,这么笨,还考什么考。左宗棠、梁启超也都说了,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不以才气见长”。曾国藩一生推崇一个极其简单的社会发展模式:在上位者,用仁义来感化下面的人,在下面的人,每个人守好自己的本分,比如说文死谏,武死战,那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朗朗乾坤。举个例子,咸丰皇帝上台之后,跟他爹道光性格完全相反,道光是又抠门又死心眼,这个咸丰呢,是一个公子哥性格,又好色又爱听个戏,心眼儿也比较活络,是这么个人。他上任之后求直言,都来说说我咸丰有什么缺点。这个时候你作为臣子,轻描淡写提一点就可以了,什么领导不爱惜身体之类的。曾国藩不行,老老实实写了一封奏折,里面说了皇帝三个毛病,第一条说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紧接着第二条说咸丰喜欢搞那个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第三条说咸丰刚愎自用,出尔反尔。你别说给皇上提意见,你就是现在给普通人提这么三条意见,人家也得跟你急吧。咸丰皇帝果然就急了,据说当时拿到这个奏折,光机给扔地下,马上派人要办他,结果周边人拦住了,你老人家自己说的要直言,这个时候把人杀了不好吧,拼死拦住,曾国藩算是捡了一条命。这样的他在京城还怎么混得下去,不久便回家丁忧守制了,这是他年轻的那一段混着特别窝囊的一个阶段。当时他给咸丰皇帝的奏折里面,有四个字,“泪涨湘江”,写特别有感觉,就是我这个泪水啊,让江水都上涨了,你说伤心成什么样子。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书信里有一句名言,叫“闻春风之怒号,寸心欲碎”。一个农家出身的腼腆的少年,怀着壮烈的心志想干一件事儿,结果干出来,让所有的人嘲笑。所以你看,一个坚持自己道德标准的人,在现实面前,自己的理想被磕得粉碎,然后又得不到上位者皇帝的原谅和支持。在他的年轻时代,不是很郁闷吗。咸丰八年,1858年,这是他回家丁忧守制两年之后,咸丰皇帝又要他出山灭太平天国。这时他已经把自己的心性磨得差不多了,所以历史上的成就和铸造,跟人生中的机遇还是有一定关系的。走出低谷的曾国藩,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坚持把对自己的道德标准拿出来一模一样的要求别人,最终赢来他的高光时刻。首先反映他在军纪执行上,没有刚开始那么一板一眼。有一个事件就能典型地反应出来,当时太平天国已经把国家打成一片糜烂,将来的国家重建怎么办,就是钱啊。清政府一直指着这一笔钱,因为大家都听说过洪秀全在天津城里,积攒了金银如山,只要把天津打下来,就有钱了。但等曾国藩带着他弟弟曾国全把天津城拿下之后,告诉朝廷说“木有钱,一分钱都木有”。当时民间就有人说,哪里是没钱啊,都让曾国全给弄走了,就是曾国藩的弟弟啊,包括那些湘军,把洪秀全的木头的拆下来,然后造船把钱财运回湖南老家。当清政府追追这笔钱时,曾国藩说当兵打仗挣点钱不容易,“与政体人心有妨碍”,何必非得追缴这笔钱呢?还有他刚当上两江总督去安庆的时候,地方官当然得巴结啦,给他送家具啊,被褥啊,细软啊。曾国藩一看说,不错,这么多东西能短时间置办齐全,你们都用心了;可我这一应俱全,还是用自己的比较顺手,都拿回去吧。这就是给双方台阶下,让地方官也有面子啊,不至于在总督大人那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还用一个例子,他手下有一个大将在那湘军当中战斗力非常强,但是个粗人,会打仗也会抢劫,很快就发财了。有一次曾国藩过生日,他带着6个大箱礼物就过来了,古玩字画一大堆。曾国藩说,这样,我也不是全收,我收一样,但是你让我自己挑好不好啊;然后挑来挑去,挑了一顶绣花的小帽,说这个我收,剩下的完璧归赵。别人给他来送礼,他从来也不是不收,但只是收20两银子之内的礼物,不让别人难看,也不让别人难为情。曾国藩说,人皆好美名,我也喜欢美名,别人也喜欢。但如果我一味地图自己的美名,那不美之名就归于他人。如果让他人承担了这样的名声,你不难为情吗。#古史传奇#圣贤和君子,当然非常值得尊敬,但是他们一事无成啊,因为他的道德标准已经高到了那个样子,成为一个道德标杆,所有周边的普通人俗人,在这样的光芒的照耀下,都自惭形秽,他们会离你远远的,更别提帮助你成就什么事业。要做一番事业,靠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有一句话,叫泰山不辞细土方能成其大,一切可能的资源,我都不会拒绝。曾国藩他给我们呈现出了两样东西,一样东西是中华文化的厉害,只要加入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表达出一种超凡的包容心。第二个,那就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一个“一生不以才气见长”的人,依靠自己超绝的意志力,可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