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亲王府西城区定阜街3号。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庆王府当是在光绪十年(1884)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始称王府。王府建筑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1座。东部亦已改建。现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1949年后,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此,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在离北京不远的天津还有一座庆亲王府,天津庆王府位于和平区重庆道55号,地处“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最集中区域,为天津市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和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迁居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
庆亲王是属于哪支皇亲,庆亲王府有怎样的变迁,历代庆亲王有哪些传奇故事?我们现在就捋一捋: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十一,正在拜谒东陵的嘉庆帝接到了留守京师(北京)的内务府大臣英和送来的紧急奏报:“庆郡王病危,即将不起!”庆郡王,就是嘉庆帝的同母弟、乾隆帝第十七子、也是最幼子——永璘。
永璘在二月间就开始患病,不过最初也就是风寒之类的病症,并没有什么大事,嘉庆帝在二月二十九还曾经亲自去永璘位于前海西街的王府(原和珅府邸,即今天的恭王府)中探视弟弟,当时永璘也没显露出病重的症状,所以嘉庆帝才放心地前往东陵,举行春祭仪式。但短短几天之间,永璘的病情突然恶化,至三月十一当天,居然“行将不起”了,所以内务府大臣英和才忙不迭的向远在遵化东陵的皇帝递急报,告知此事,请嘉庆帝予以定夺。
嘉庆帝和永璘同母,都是乾隆帝孝仪纯皇后所出,几十年的亲兄弟,彼此感情深厚。猛然得到这个坏消息后,嘉庆帝也是焦急万分,想要立即返京探视。但此时东陵春祭大典才刚刚开始,如果暂停祭祀紧急返京的话,那么是对长眠于东陵的先帝们(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及诸先皇后们的大不敬。所以,嘉庆帝只得留在东陵,按照仪制照常举行春祭典礼。但为了给永璘“冲喜”、消除病患,嘉庆帝当即下旨,将在郡王位置上坐了二十一年之久的永璘晋封为“和硕庆亲王”,并派使者飞驰回京,前往永璘府邸宣示册封诏书,以稍稍宽慰重病中的弟弟。可即使被晋封为亲王,永璘的病情也没有丝毫好转的趋势,在病榻上勉力支撑着接受了册封礼的永璘,只不过当了三天的“庆亲王”,就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十三卯时(清晨六点)病薨,时年五十五岁。
在东陵的嘉庆帝接到了永璘去世的消息后,不禁悲痛万分,命二阿哥绵宁(即日后的道光帝)、四阿哥绵忻代替自己于十三日当天前往庆亲王府致奠,行三叩首礼;嘉庆帝本人则在三月二十完成春祭大典后,削减了往年“祭陵回程驻跸五日”的仪制,马不停蹄地在二十二日赶回了京师,没有回宫就直接到前海的庆亲王府去祭拜弟弟:“王遽经薨逝,抚今思昔,怆然于怀;若仍照常驻跸五日,于心益觉凄怆,著改于二十日自盘山启跸回銮,二十二日进城,即亲临王府赐奠。”由此可见,嘉庆帝对这唯一在世的同母弟的关爱和友悌之情。
永璘去世后,嘉庆帝给他赐谥号为“僖”,称“庆僖亲王”;谥号法中,“僖”字有“小心恭慎、乐闻善言、恭慎无过”的解释,也就是“混吃等死、毫无建树、但没有大过错”的意思。从这个谥号上来看,嘉庆帝对这个一生游手好闲、不着四六、但又豁达开朗、毫不醉心权力的同母弟,了解得那是相当透彻。
永璘身后,被嘉庆帝赐予昌平西南白洋沟的白羊城作为陵墓所在地,由内务府造办处出赙银并主持修墓;永璘六个儿子中,长子绵恒、次子(未有名)、四子(未有名)均在年幼时夭折,所以其第三子绵慜在百日孝满后,降等承袭了父亲所留下的庆郡王爵位(清制:宗室恩封爵位均需降等承袭,如果当初永璘是以郡王身份去世,那么他的承继子将降袭一等,以贝勒袭封,后裔的爵位则三降,至奉恩辅国公世袭。嘉庆帝在永璘即将去世时晋封其为亲王,意在使其子可以以郡王袭封,后裔三降至奉恩镇国公世袭。这也是嘉庆帝关爱照顾同母弟永璘及其后代的恩德所在)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时,乾隆帝已秘密建储,以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储,但由于是“秘立皇储”,所以诸皇子、诸王公大臣们并不知道哪一位皇子是乾隆帝心目中的继承人。因此,乾隆帝晚年的时候,朝野之间,不免就有猜测和推算,究竟谁才是乾隆帝选定的储君(当时在世的皇子,只有皇八子仪郡王永璇、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皇十七子贝勒永璘)。诸皇子在朝廷举行大典,参与朝会时,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相互打趣,推测谁是皇父秘立的储君。在这些场合中,永璘始终不出头去争强好胜、恃宠自夸,和皇兄们言语上论个输赢,而是大大咧咧地说:“纵使帝位多如雨落,亦不能滴至吾顶,惟求诸兄见怜,他日承继大统后,俾将和珅宅第赐弟入居,则弟愿足矣!”
永璘以皇子之尊,说出这样的话,无疑是荒唐可笑、不成体统的,可在其他皇子听来,甚至在乾隆帝的心中,却是舒畅受用得紧,同时对永璘也非常放心,知道他对皇位没有丝毫觊觎之心,将来无论是谁承袭大统,永璘都会安守臣节,做一个本本分分的臣子了。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当了三年太上皇帝的乾隆帝寿终正寝,驾崩于皇宫养心殿,年八十九。即位前就对和珅把持大权、贪赃枉法、欺上瞒下、怂恿乾隆帝敛财以自享等不法作为深恶痛绝的嘉庆帝再没有顾忌,立即对和珅及其党羽下手,展开清算和珅一党的行动。正月十八,擅权二十年的和珅在下狱后被赐死,和党随之灰飞烟灭。
在清算和党的同时,嘉庆帝也没忘记提拔晋封自己的亲兄弟们,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驾崩的当天,得以亲政的嘉庆帝就立即下旨:皇兄仪郡王永璇晋封仪亲王、总理吏部,主持清除和党;皇兄成亲王永瑆入军机处为军机领班(清代自设置军机处以来,没有以宗室亲王为领班军机大臣的,即使是雍正帝的第一心腹怡亲王允祥也没有出任过,永瑆是第一个以皇子亲王身份领班军机的宗室)、总理户部,掌握财权(夺取和党之权);皇弟贝勒永璘则晋封郡王,起初封号“惠”,正月初七行册封礼时改为“庆”,称“庆郡王”。
不过和两位皇兄出任吏部、户部总管的要职不同的是,永璘晋封郡王后,并未出任有实权的要职,而仅仅只是“在内廷行走”、就是可以进出皇宫、拜见皇帝、按谕旨办理一些杂事而已。这也是嘉庆帝深知自己这个同母弟“材质平平、不堪大任”,所以才只给他晋封爵位、而不加实际差事的原因。
不过永璘虽然没有得到实权,但他当年的夙愿却得以实现:嘉庆四年(1799年)四月初九,在彻底粉碎了和党、赐死和珅之后三个月,嘉庆帝下谕旨,将前海西街的和珅府邸分割出一半、连同其中的财物、家具、古玩字画、名贵装饰等等,全部赐予庆郡王永璘,以满足其“俾将和珅宅第赐弟,则愿足矣!”的旧时祈愿(因为和珅之子丰绅殷德的妻子是嘉庆帝和永璘的亲妹妹——固伦和孝公主;和珅被赐死后,丰绅殷德因其妻的缘故没有被牵连,依旧以散秩大臣的名义在御前当差,同时嘉庆帝也特许和孝公主可以占有和珅旧宅居住,私产不予抄没。所以永璘就和妹妹和孝公主对半瓜分了和珅的府邸)。
丰绅殷德日后被人栽赃弹劾、落井下石,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郁郁而终,和孝公主活到了道光三年(1823年),四十九岁时去世,道光帝在姑母去世后,把她占有的一半和珅旧宅划归庆郡王府。而这个时候,永璘都去世三年了,他至死也没能达成“拥有全部和珅旧宅”的夙愿。
永璘去世后,由第三子绵慜降等承袭了庆郡王爵位;而绵慜袭爵一个月后,嘉庆帝也在避暑山庄驾崩。
绵慜的堂兄、嘉庆帝次子智亲王绵宁在嘉庆帝驾崩后承袭大统,即道光帝。
道光十六年(1836年)五月,第二代庆郡王绵慜去世,年四十岁,谥号“良”,称“庆良郡王”;因为绵慜没有子嗣,所以道光帝为其挑选嗣子以承其祀。但由于绵慜在世的两个弟弟:庆僖亲王永璘第五子绵悌、第六子绵性都曾经有过失,不宜承袭庆郡王大宗,因此道光帝越过了绵悌、绵性,以乾隆帝之孙仪顺郡王绵志(永璘八哥仪亲王永璇之子)之子奕彩为庆良郡王绵慜嗣子,入继庆郡王大宗,加恩不必降爵,依旧袭郡王,即第三代庆郡王。
后来绵性、奕彩叔侄为了争夺爵位相互攻讦、两败俱伤,庆僖亲王永璘、庆良郡王绵慜父子所传下来的郡王爵位被“暂停承袭”,永璘的两个儿子绵悌、绵性原本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也被革去,绵性直接成为闲散宗室、发盛京戍边;绵悌则以堂堂皇孙的近支身份(绵悌是乾隆帝之孙),自不如八分镇国公直降为三等镇国将军。永璘去世不过才二十三年,他的家族爵位就已经从亲王降到了镇国将军,身后家事、惨淡如此。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镇国将军绵悌去世,没有留下子嗣。而此时永璘的诸子中,只有第六子绵性尚在,且有后裔(其余五子均早夭或者无后),但绵性因罪被发配盛京戍边,不能承袭爵位。因此,道光帝命绵性的长子奕劻过继给伯父、第二代庆郡王绵慜,并降等承袭二等辅国将军爵位,以奉祖父庆僖亲王永璘之祀。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登基后,要为已经封王、分府的诸弟安排合适的王府,而这个时候的定郡王府主人是二等辅国将军奕劻,其爵位和府邸的仪制不符,不能继续留居于前海的王府中。于是,咸丰帝命内务府将庆郡王府从奕劻手中收回(清制:除世袭王爵以外,所有恩封亲郡王的府邸所有权均属于皇室,由内务府负责管理,皇帝有权收回、转赐其他皇族),转赐给六弟、恭亲王奕䜣;奕劻则被转迁到定阜街原道光朝重臣琦善的旧宅中居住。就这样,原庆郡王府成了恭亲王府,并保留至今。
也许觉得当年皇父道光帝处理庆郡王府宗人争爵之事过于严重,也许心里对占了奕劻的祖宅给自己弟弟居住有些过意不去,于是,咸丰帝在咸丰二年(1852年)给奕劻连升了六级爵位,由辅国将军直接晋封为贝子,奕劻的生父绵性也加恩从盛京迁回京师,随同儿子奕劻居住,但没有恢复爵位,还是闲散宗室。
即使已经复封为贝子,但在宗室中,奕劻依旧属于边缘角色,京师中像他这样的宗室破落户不在少数,早年还没有什么实权差事时,奕劻经常为了维持体面生活而不得不出入京城的各大当铺中,以典当应付开支。不过世事难料,奕劻虽然家道中落、自己又没有什么学识,才具也很平庸,但机缘巧合之下,他认识了咸丰帝宠妃、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二弟桂祥。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熟络起来。
奕劻虽才具平庸,但写得一笔好字,基本的人情世故也是在行的,所以桂祥每次和宫中的姐姐懿贵妃写信沟通时,大都由奕劻代笔;懿贵妃见信后,觉得字迹端庄秀丽、内容守礼得体,认为这个给桂祥代笔写家信的人是个有才学的,心里对其充满了好感。后来得知和弟弟交往、代笔写信的居然是皇家近支、宗室贝子,懿贵妃更加看重奕劻,很是满意桂祥与其交往之事。
不过咸丰一朝,奕劻还没开始发迹,除了在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三十寿辰加恩诸宗室时,被晋封为贝勒之外,就没有其他值得一提的事情了,依旧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普通宗室。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其独子、懿贵妃所出的载淳即位,即同治帝。懿贵妃母凭子贵,被进位为皇太后,徽号“慈禧”,这就是实际执掌清朝朝政大权四十七年之久的“慈禧太后”。奕劻因为之前结交慈禧太后之弟桂祥而得到了她的赏识,所以在同治帝登基后时来运转,被慈禧太后所重用,逐渐摆脱了破落户生涯,开始慢慢接近权力中枢,参与到朝政事务之中来。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帝举行大婚,奕劻被授命全权主持操办皇帝大婚典礼。奕劻对此事十分重视、卖力巴结,处处投皇帝、皇太后所好,将大婚典礼操办得富丽堂皇、光彩无比,使得同治帝和两宫皇太后都连声赞许,甚为满意。因此,办完这桩漂亮差事后,奕劻被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加赏郡王衔,并实授御前大臣,这是奕劻祖父、伯父、父亲等人都没能达到的高度,从这个时候开始,奕劻才真真正正进入到朝堂高层,成为清朝顶级重臣之一。
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帝驾崩,没有子嗣,两宫皇太后以咸丰帝七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入继大统,继位登基,即光绪帝。在光绪初年时,因为朝政庶务由恭亲王奕䜣所执掌,因此奕劻没有太多机会出掌实权,只以郡王衔贝勒、御前大臣的身份参预政务。不过如今的奕劻,地位、面子、财富都有了,再也不是那个穷贝子,所以当光绪四年(1879年)其生父绵性去世时,前来吊唁祭拜、顺便拉关系拍马屁的官员人等挤满了定阜街的贝勒府,这也让奕劻得意万分、大感荣耀。
光绪十年(1884年),因为和恭亲王长期以来在权力分配上的巨大矛盾,慈禧太后在这一年借口恭亲王身为领班军机大臣,却“行事推诿搪塞”、统管对法作战时敷衍推责,应对作战失败而负责。于是,慈禧太后趁机将恭亲王领衔的军机处全员撤换,以礼亲王世铎为新任领班军机大臣;郡王衔贝勒、御前大臣奕劻则晋封庆郡王,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第二年兼任海军大臣),史称“甲申易枢”。
就这样,在慈禧太后的提拔重用下,原本已经家道中落的破落户宗室奕劻,得以步步高升,加官进爵,不但恢复了祖父庆僖亲王永璘所留下的郡王爵位、继任第四代庆郡王,还逐渐进入清朝中枢,主持清朝外交、海军事务,成为慈禧太后的第一心腹重臣。
光绪二十年(1894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整寿,奕劻继续卖力巴结,在甲午战争正酣之时大肆操办“圣母皇太后六旬寿辰庆典”,使得慈禧太后心情畅快、很是受用。因此功劳,奕劻当年被被晋封为庆亲王,在恢复祖父永璘去世前才得到的亲王爵位同时,奕劻的权力和地位也达到了顶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在维新派的鼓动下开始“戊戌变法”,而因变法内容过于激进,光绪帝和“撤帘归政”的慈禧太后之间产生了激烈矛盾,帝后因此失和,最终导致政变发生。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奕劻坚决支持给予了自己无上权力和地位的慈禧太后,帮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粉碎了光绪帝以及维新派的反击计划,扼杀了“百日维新”。
对于奕劻在帝后争斗中提供的莫大助力,慈禧太后铭记在心,感激涕零。于是,在粉碎维新派的反击、重新“垂帘听政”后,奕劻因功被慈禧太后授予“亲王世袭罔替”资格,即俗称的“铁帽子王”。奕劻的庆亲王是清朝第十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罔替的亲(郡)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奕劻则留在京师、与李鸿章一起出任负责和各国议和的全权大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奕劻在条约上签下了大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奕劻接任病死的荣禄,继任领班军机大臣,兼管财政、练兵事务,清朝中枢大权,从此集于奕劻一身。
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宣布“立宪”,由奕劻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皇族内阁)。同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因竭力主张启用被罢黜回原籍的袁世凯,奕劻和少壮派王公大臣们产生了矛盾。军情紧急之下,袁世凯最终入京,并代替奕劻成为新任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则退居弼德院总裁。
此后,袁世凯不断以军情为要挟向隆裕太后逼宫,无奈之下,隆裕太后只得召集皇族亲贵们商讨对策。而奕劻因为已经暗中得到袁世凯保存护其家产的承诺,和巨额的贿赂,所以不再关心朝廷存亡,只求自身平安。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3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不断恫吓逼迫、以及奕劻的推波助澜下,不得不举行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以宣统帝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清室逊位。统治中华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灭亡。
清朝灭亡后,自觉心里有鬼、有愧的奕劻害怕被其他宗室王公们报复寻仇,于是带着家眷离开北京,蛰居于天津租界内,依靠聚敛来的家产,继续过着富足的生活。
1917年,八十岁的奕劻在天津去世,逊清皇室内务府给他拟定的起初谥号是“哲”。但溥仪得知后,坚决不同意给奕劻赐“哲”字谥号,而是亲书“谬、丑、幽、厉”四个字,让内务府选一个给奕劻。溥仪还满怀愤恨地说:“收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奕劻手里!”最终,在生父载沣等宗室的再三劝说下,溥仪才勉强写了个“密”字,即“追悔前过”之意。作为赐给奕劻的谥号,以奕劻长子载振“承袭”庆亲王世袭爵位。不过,此时清朝已经灭亡,载振的“庆亲王”名号名不副实,只不过自欺欺人而已。奕劻虽然得到了清朝最后一个世袭罔替“铁帽子王”的资格,但满打满算,也只有他一个人享用过而已,并随着清朝的灭亡和自己的去世,一并走入了历史的尘埃中。
天津庆亲王府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原英租界剑桥道)55号,重庆道55号的第一任主人并不是载振,当然起初的名字也不叫庆王府。它的第一任主人也不是普通人,他就是小德张。小德张的原名叫张云亭,字祥斋,以清内宫惯例排字,列“兰”字,而序名张兰德。小德张自幼家境贫寒,光绪十七年入宫,由于小德张扮相英俊、聪明灵智,在经过了三年勤学苦练,很快就崭露头角,被酷爱京剧的慈禧太后赏识,随侍太后左右。慈禧太后随即赐名“恒泰”。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在宫中权利争斗的关键时刻,小德张利用自己在宫中的权势全力帮助隆裕太后把持朝政。宣统元年,小德张终于取代李莲英登上清末太监大总管的宝座。从此,小德张权倾朝野,后宫之中无人能及。1912年,隆裕太后去世,小德张也随之结束了自己25年的宦官生活,到天津做起了寓公。1917年,天津发大水,这才让小德张萌生了建楼的想法。
1922年,他选址原英租界剑桥道,亲自绘图,精心构思,不惜工本,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小德张从北美洲花重金买了两棵树,到了秋天,树木结出果实一串串的,远观犹如树上挂满了黄金,因此也称黄金树。这真是应了那句树叶一晃,黄金万两的话,其实不为别的只为讨个好彩头。1923年,新居落成,小德张便携一家老小迁入。
时过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末代庆亲王载振应邀来到了小楼做客。载振姓爱新觉罗,字育周。清皇族宗室,庆亲王奕劻长子,封贝子爵位,历任镶蓝旗汉军都统、御前大臣、正红旗总族长等职。光绪三十二年颁布立宪,改革官制,又任农工商部尚书要职。1917年,奕劻去世,根据《关于清皇室待遇之条件》,黎元洪颁发总统令,载振承袭庆亲王,遂成为名副其实的末代亲王。
王爷一进大门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台阶十七级半,庆王爷深知里面的玄机。皇家九五之尊,皇家甚喜“九”而九、十八均为皇帝御用,其他人是绝不能用的。于是小德张动了点脑筋,将自己家入户的台阶建为十七级半,看似十八级,却实则矮了半分。不过这不经意的一个举动正好和庆王载振的身份正好吻合,身为亲王的载振不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庆王还发现,中庭二楼和楼外的楼廊隔栏用的是三色琉璃柱,颜色为黄、绿、蓝。要知道这也是皇家御用的颜色,其实这都是小德张从宫中偷偷运出来的,根根都留着皇家血统。
庆王载振心里暗喜,这座小楼不正是我为量身定做的吗?随即载振找了个机会向小德张提出了想购买这套宅邸的想法。这让小德张很为难,钱不钱的先不说,毕竟这座宅邸是他花了心思在里面的。而其小德张也非常的喜欢这里。
以当时小德张在天津的势力,绝不会把一个过气的亲王放在眼里。但是小德张心中有愧啊,这座府邸造价千万两白银,而以一个太监总管在宫中任职三年来说,俸禄有多少大家都清楚,多出的这个钱的来路的确说不清楚。小德张深思熟虑后还是把这府邸让给了庆王载振。
“庆王府”建筑平面为矩形,南北向。中间是中空到顶、面积350平方米的长方形大厅,大罩棚式厅顶。一、二层房间沿大厅周围环绕设置。东、西、南、北四面开间,均为 “明三暗五”对称排列。一楼除大厅、客厅外,多为住房。二楼属附属房间。
局部三层的八间房,是载振加盖上去的,专做祭祀和供奉先祖的影堂。二楼大厅四周设有列柱式回廊。从东、西、北三面穿堂过厅,厅堂相通,给人一种幻化的空间叠进的巧妙感觉。
楼东是花园,建有传统的六角凉亭。楼北正中门厅为主入口,青冬石垒就的“宝塔式”高台阶,望之气象威严。
在整体的陈设及配件中不难见到作为设计者小德张的细致和奢华。过道用了掐丝玻璃,这种玻璃当时是纯外国进口的。在玻璃上绘有中国山水画景。
而另一神奇之处是,掐丝玻璃不仅可以透气、通风还可以有效的防御蚊虫侵扰。据说现在在生产国此工艺都已经失传了。
还有目前造价1500多万都不愿意卖的金丝楠木落地罩、意大利产隔扇门彩色玻璃、中庭德国进口纯手工制作的葡萄吊灯等等。
暖气在我们生活中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物,但是在将近百年以前能用上此等物件,肯定是个身份的象征。庆王府中的暖气历经百年如今依然运行良好。
载振从1925年居住在此直至辞世,在庆王府度过了23年寂寥的寓公生活。1947年冬,载振病重;半个月后,在庆王府内病故,终年七十二岁。
庆亲王奕劻有三个儿子,除长子载振外,还有二子载黻、五子载纶。奕劻死后,载振承袭王位,成了最后一代庆亲王,1924年北京政变后,兄弟三人先后来到天津,载振一家此前曾住在32号路(今南京路)的一处房子,后来搬进现在的庆王府。而他的两个弟弟分别住在德租界和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