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9月,清太宗皇太极死后,清朝上层贵族经过激烈的争夺和交锋,终于确定了皇太极的继承人。
原本的第一号继承人、皇太极长子豪格退出帝位之争。他的主要竞争对手、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在两黄旗坚持要拥戴皇太极之子的压力下,也放弃争位。
最后,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成了后来的清世祖、顺治皇帝。
皇太极生前一共有十一个儿子,除去早夭的三个,还有八个儿子,再去掉已经退出帝位之争的豪格,也还有七个儿子,其中还包括一个已经算成年的皇四子叶布舒,他在皇太极死的那一年已经16岁了。
但最后偏偏是年幼的福临得到了皇位。
不过,从当时清朝的某种需要,以及顺治母系的势力情况来看,在豪格退出后,皇太极剩余的七个儿子中,也只有福临是唯一的选择。
即使没有野史传闻的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情史,也必然是福临上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比豪格还更适合继承皇太极的皇位。
为什么这么说?下面仔细给读者们分析一下。
先确定什么是清朝的某种需要?在清朝入关前,最大的盟友是蒙古,准确来说是蒙古科尔沁部,清朝要力抗明朝,离不开科尔沁部的帮助。
清朝八旗再怎么能打,人数劣势摆在那,除了大力吸收汉军,最主要就是仰仗蒙古的军队了。
因此,至少在清朝入关之前,蒙古科尔沁部的支持,是清朝当政者最需要的,也是皇太极生前极力推动的。
皇太极为此以身作则,在他死前,包括正妻在内,他有十三个妃子(还有两个去世的没算在内),其中八个都是蒙古人,最显贵的一后和四妃清一色的博尔济吉特氏,另外,皇后哲哲及最宠爱的关睢宫宸妃海兰珠、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孝庄)又是清一色的科尔沁部出身。
在皇太极的后宫,是蒙古皇后和妃子们说了算,而她们的底气就来自于蒙古部落对清朝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科尔沁部还是清朝的老牌盟友。
不但是皇太极,他死后争位争得头破血流的豪格和多尔衮,两人当时的正妃也全是科尔沁部落出来的博尔济吉特氏。
多尔衮的正妃是皇后哲哲的妹妹,豪格的正妃是庄妃布木布泰的堂妹。
实际上,就是两个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女婿在争夺皇位,最后便宜了科尔沁部落的外孙。
相对而言,在科尔沁部眼中,福临更亲近一些,豪格和多尔衮只是女婿,福临是实实在在已经身具科尔沁部血脉,福临继位,科尔沁部对清朝的支持会更加真诚。
这其实也是当时清朝上层贵族们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他们知道需要谁,也知道选谁才会得到更强力的支持。
另外从单独的母系在皇太极后宫中的身份来说,包括福临在内的皇太极除豪格外的七个儿子中,只有两个人是有正式妃位的蒙古妃子生的。
一个是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生的福临,另一个是麟趾宫贵妃娜木钟生的博穆博果尔。
其余的全是满人妃子所生,且生母全部是庶妃,他们本身就没有继承资格,那位已经16岁的皇四子叶布舒在这种大事上根本就不敢出来冒泡。
就如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虽然当时已经死了,且被皇太极休弃,但她生前也曾是皇太极的大福晋,豪格其实也算是嫡子。
再比较福临和博穆博果尔,福临优势明显,博穆博果尔当时只有一岁,比福临还年幼。
而且,他的生母娜木钟虽然在皇太极后宫的妃位很高,跟福临的生母庄妃并列,可她的娘家不是科尔沁部,而且她是二婚。
在成为皇太极的妃子前,娜木钟是前蒙古察哈尔部大汗林丹汗的正妃,这个身份注定了她的儿子是不可能成为皇太极的继承人。
她本身除了给皇太极生下儿子外,早前还在林丹汗死后还生下一个遗腹子阿布鼐,她的儿子博穆博果尔要是继承皇太极的皇位,这皇族的关系就乱了,他同母异父的兄长、林丹汗的儿子阿布鼐不也成了皇族?
阿布鼐后来成为察哈尔部亲王,在康熙年间因为长期不朝拜,被康熙削爵幽禁,他的儿子发动叛乱反清,清朝平定叛乱后,阿布鼐就被康熙杀了。
所以,这么一圈关系和母系背景算下来,在豪格退出皇位争夺后,要在皇太极的其余七个儿子中选一个当皇帝,不管怎么选,都只会是福临上位,他没有竞争者。
甚至于福临直接出来跟豪格争,都未必处于下风,比如,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会选择豪格的两黄旗,都会慎重在福临和豪格之间考虑,而不一定会支持豪格。
总结,基于清朝当时跟蒙古科尔沁部结盟的需要,以及母妃身份的原因,福临在豪格退出皇位争夺后能登基成为顺治皇帝,是必然的,他不但是子以母贵,且还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清朝的重要盟友、蒙古科尔沁部来说,是两个科尔沁部女婿争皇位,都没争到,然后让给了科尔沁部的外孙,他们更欢喜了。
至于野史传闻以及电视剧喜欢拍摄的福临因生母庄妃和多尔衮之间的关系的原因才上位的说法,只是日常笑话而已。
参考文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