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起义带头人被炸伤,指挥系统被毁,辛亥革命第一枪是如何打响的?

起义带头人被炸伤,指挥系统被毁,辛亥革命第一枪是如何打响的?

“砰”的一声枪响,辛亥革命轰轰烈烈开始了,自此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人民获得了第一次思想解放,并从此走向共和。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辛亥革命这一枪其实是由一系列意外引起的,包括武昌起义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意外,甚至差点被取消。

但好像冥冥中自有天意,一双无形的大手将事件拉回正轨,并巧妙地推了一把,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新篇章。

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那么当时起义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到底有哪些意外因素呢?

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一直致力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且为推翻清政府而奋斗,但是同盟会并不是铁板一块的。

因为理念不同,同盟会也经历过内讧,并分裂为三大派,章太炎“章疯子”的浙江派,黄兴的湖南派,再就是孙中山的广东派。

其中,黄兴的湖南派是站在孙中山这一边的,但两者不是隶属关系,属于各干各的,互不干涉也互不知会的状态。

而在同盟会分裂的大背景下,又新成立了两个组织,一个叫共进会,一个叫文学社,虽然是新成立的,但其实跟同盟会多多少少都有关系。

这两个组织都不满于同盟会的行事准则,于是决定自己出来单干。

共进会出来单干是因为他们觉得同盟会目光短浅,不敢解放思想,只知道搞暴动,不懂深化合作,还总喜欢搞地域歧视,只重视华南一隅,不敢在清军内部发展力量。

共进会的领导者有孙武、刘公、居正和焦达峰,孙武这名字乍一听好像是孙文的弟弟,事实上他和孙文先生一点关系都没有。

孙武原名孙葆仁,后改名为孙武,感觉像是山寨了“孙文”一把。

还有一个文学社,听起来像是文艺小清新发起的组织,其实恰恰相反,它非但不文艺还很暴力,因为它完全是由新军中的士兵组成的革命组织。

文学社之所以另立门户,是因为他们喜欢直接用武力解决问题,不想受制于同盟会“轻军事,重政治”的偏好。

武力虽然粗暴,但是简单有效,他们甚至连政治纲领都没有,大概是懒得弄吧。

文学社的核心领导是出身贫寒的蒋翊武、刘复基,蒋翊武是个班长,而刘复基只是一个普通士兵。

与别的组织由上向下发展不同,文学社更擅长基层工作,他们扎根于士兵中间,埋头苦干,在新军中不断积蓄力量,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文学社与共进会都在武汉发展,毕竟武汉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交通发达,被称为“九省通衢”。

而且也是当时国内各方,乃至西方列强争夺的重点,狂流激荡之下,各种思潮在此汇集,所以诞生了很多革命进步人士也不奇怪。

文学社与共进会经过不断发展,到1911年,共进会发展成员1000余人。

而文学社更厉害,成员足有三千多人,而且都是军人,这份实力已经甩开了同盟会好几条街。

虽然文学社如此给力,但他和共进会一样,都有一个天然的缺陷:领导人没有名气,没有名气就没有号召力,没有号召力就不利于拉人入伙和募集经费。

好在两者都懂得“合则生、分则死”的道理,单靠自己,起义几乎不可能成功。只有联合起来,才有机会一搏。

不过联合之初,双方都想当老大,但又谁都不服谁。

蒋翊武觉得文学社人多拳头硬,他当老大合情合理。孙武当即反对,他认为共进会名声响、钱又多,他才应该主导联合。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老牌革命党谭人凤出面斡旋,你们吵吵啥,这起义还没开始呢,你们到先吵起来了,成何体统。

这样吧,让蒋翊武做军事总指挥,孙武做行政部长,各管一方面,有事互相商量互相配合,由此,才稳住了局面。

为什么要介绍这两个组织呢?因为武昌起义就是这两个组织发动的。

当时武昌驻扎的军队约有一万新军,这里面有近四千的革命党,而纯粹的“反革命”人士约有一千人,剩下的人都是摇摆不定、看风向办事。

这么一算,革命士兵人数已经占了新军总人数一小半,情况非常有利,此时不反更待何时?于是便开始制定计划,将起义时间定在1911年10月6日中秋节。

蒋翊武作为军事总指挥,负责整个作战计划,任务重压力大,孙武担任副手,负责装备和后勤工作,也不好做。

计划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发生了,9月24日晚上,驻扎在武昌南湖的炮队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

几名士兵与自己长官发生冲突打了一架,要知道当时可是不禁枪的,人人都能随身带枪行走。

士兵们想着拔枪干掉这个长官,但长官溜得太快,很快喊来了帮手,几个士兵寡不敌众最终只能逃跑了。

这次事件看似没造成什么大的损失,但是却惊动了当时清军的两个最高领导——湖广总督瑞澄和湖北提督张彪。

这两个都属于草包人物,瑞澄是背景大,八旗子弟,就是一个纨绔的官二代。

张彪是靠老婆上位的,他老婆是张之洞最心爱的丫环,也因此,他才能被张之洞提拔当湖北提督。

这件事情的发生对于计划来说就是打草惊蛇了,瑞澄和张彪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决定对军队从严治理,将新军的枪炮统一锁到库房集中管理,这对革命军来说算是个好事。

但接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有人泄露了起义计划,瑞澄和张彪突然提出了军队换防,即军队换一个地方驻防。

10月6日那天很多起义军都在换防,连蒋翊武也在换防中,迫不得已,起义只能宣布推迟,改为10月16日。

此次意外虽然有点措手不及,但影响不大,只不过是推迟几天而已,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又出现了。

10月9日下午,孙武在革命党秘密据点制造炸弹,他想做两个大炸弹送给瑞澄,就在他用专心致志做炸弹的时候,炸弹爆炸了。

关于这次爆炸事件,有人分析两个原因,当时刘公的弟弟刘同,这个中二少年在现场观摩孙武造炸弹,为了缓解紧张气氛,他点了根烟,于是,爆炸发生了。

第二个原因是,孙武的化学知识本身就有限,也就是说,这位兄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操作不当导致了爆炸。

不管怎么说,爆炸确实发生了,军警随后赶到,好在孙武被其他同志及时转移,逃过一劫,但有不少同志还是被抓了。这些同志被抓后,有的扛不住言行逼供,说出了一些革命党的据点。

此时蒋翊武刚回来,准备带领大家于当晚12点起义,结果消息泄露引来军警抓捕,幸亏身手敏捷才逃脱。

但其他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很多人被抓并在第二天凌晨被枪决了,其中就包括蒋翊武的得力助手刘复基。

起义还未开始,组织领导人孙武重伤,蒋翊武在逃,刘复基死,刘公他可以搞经费,但是领导起义还差点。

不出意外起义就要流产,结果意外来了。

当时第八营的起义召集人熊秉义得知领导人遇害、革命党人相继被抓后,决定不再等那该死的起义命令,当晚立即起义。

恰巧当晚有人查房,查房的人叫陶启胜是个排长,查房过程中,他发现有个叫金兆龙的班长竟然手里拿着枪睡觉,他觉得金兆龙肯定要谋反,于是要缴金兆龙的枪,两人便打起来了。

就在陶启胜要开枪击毙金兆龙时,同寝室另一个革命党士兵眼疾手快,提前开枪,干掉了陶启胜。

请记住,这个士兵叫程正瀛,这一枪也是真正的武昌起义第一枪,这一声枪响,正式宣布了大清王朝即将落幕。

枪响过后,革命党士兵纷纷抄起家伙,有枪拿枪,没枪放火。

就这样,在革命党领导人缺位、指挥系统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那些基层的革命士兵勇敢地站了出来,主动承担起发动起义的责任。

这就是人心和信念的魔力。在绝境之中.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他们始终坚定着信念:宁可战斗至最后一息,也绝不放弃。

得益于瑞澄之前宣布对革命党政策,搞得不是革命党的士兵人人自危,见有人造反,心一横,也跟着反了,不知不觉间,革命队伍还壮大了不少。

要不说瑞澄和张彪是草包呢,他们眼见形势不妙,便撒腿开溜,于是起义军顺利攻占总督府。

经过一夜激战后,第二天上午,雄踞武昌城的蛇山之巅飘起了起义军的大旗。武昌起义成功了。

没想到一场组织如此混乱的起义,居然成功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整个进程几乎没有一件事情在预定轨道上进行。

一次次足够灭顶的偶然,竟然都没有影响到起义误打误撞地走到胜利终点,在天下大势的车轮转动下,清朝的覆灭已是必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士兵,关系,领导,孙武,武昌,组织,同盟会,发展,辛亥革命,观点评论,张彪,共进会,孙武,蒋翊武,瑞澄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士兵,关系,领导,孙武,武昌,组织,同盟会,发展,辛亥革命,观点评论,张彪,共进会,孙武,蒋翊武,瑞澄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士兵,关系,领导,孙武,武昌,组织,同盟会,发展,辛亥革命,观点评论,张彪,共进会,孙武,蒋翊武,瑞澄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