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褚英:大清第一个太子,曾是努尔哈赤的骄傲,为何最终却遭废杀?

褚英:大清第一个太子,曾是努尔哈赤的骄傲,为何最终却遭废杀?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八月,努尔哈赤忍痛下达诏令,将自幼便随自己南征北战,同时也曾极为看重的嫡长子褚英处死。

努尔哈赤剧照

这一年,褚英刚满三十六岁。

而仅仅在数年之前,褚英还处在人生的高光时刻,凭借着赫赫战功,被父亲高度重视,并被立为后金政权的汗位继承人。

这可是努尔哈赤创立后金政权以来,所立的第一个继承人,同时也是清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储君。

但这个曾被努尔哈赤寄予厚望的嫡长子,先是被关入高墙圈禁,之后经过努尔哈赤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将其处死。

努尔哈赤何以对儿子如此狠心?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褚英自己“作”出来的,并且,他还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酿成了苦果。

褚英出生时,正赶上努尔哈赤的创业“起步期”。

但我们都知道,任何事业在创始初期,都是极其艰难的,努尔哈赤也是如此。

当时,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后,欲除之而后快的女真人不在少数,这其中,还包括了他的部分族人。

比如他的族叔龙敦,就是最想除掉他的一个。

龙敦是努尔哈赤三伯父索长阿的儿子,他之所以对努尔哈赤不满,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建州左卫指挥使这个职务,一直在努尔哈赤这一家中流传,因此,当时他就召集了自己的叔伯兄弟,发誓一定要杀掉努尔哈赤。

因此,努尔哈赤在当时还面临着来自族人,且无时无刻的行刺,更要命的是,他不仅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还要保证自己儿女的安危。

史料记载,当时努尔哈赤在家中每逢听到什么异动,都会迅速将四岁的长子褚英以及更小的次子代善,还有女儿东果格格藏在床下的柜子里。

而褚英这几个孩子,也十分听话,均会在黑暗中静静等待父亲平安归来。

总之就是,褚英在幼年时,可谓是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险象环生的情景,加上其生母佟佳氏去世的早,因此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

但幸运的是,褚英安全且健康的长大了。

并且,也正是因为幼年时什么场面都见识过,让褚英也养成了自立自主,同时敢打敢拼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处于事业发展期的努尔哈赤最为喜欢的。

而随着褚英的年纪增长,他也开始投入到四处征战之中,其中,让他一战成名的,则是在他十九岁那年的一次战役。

褚英剧照

公元1598年,褚英奉父亲之命,攻打东海女真瓦尔喀部,史料记载,为达到突袭的效果,褚英在接到命令后,“星夜驰至”,并迅速将还没反应过来的瓦尔喀部击溃。

由于战果颇丰,令努尔哈赤极为高兴,赐号褚英为“洪巴图鲁”,并封贝勒。

之后,在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07年,褚英再次以勇武与机智,赢得了父亲的高度赞赏。

当年正月,蜚悠城城主策穆特黑主动向努尔哈赤表示,自己愿意前来归服,并提出,希望努尔哈赤派出兵马,前去迎护自己以及家眷、部众的安全转移。

对此,努尔哈赤十分高兴,便安排弟弟舒尔哈齐作为主帅率三千兵力前去迎护,同时又安排自己的两个儿子,即褚英与代善,协助舒尔哈齐,共同保证此次任务的完成。

之所以派出两个儿子协助,努尔哈赤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舒尔哈齐,虽说是努尔哈赤的亲弟弟不假,但是却在理念上与兄长大不相同,努尔哈赤对于明朝的态度更多的是敌视,而舒尔哈齐则为合作共赢。

因此,兄弟二人自然就会产生间隙和矛盾,加上明朝当时在背后的推波助澜,也让舒尔哈齐逐渐有了取代哥哥努尔哈赤,自己成为女真最高统治者的野心。

在这种情况下,舒尔哈齐经常会和努尔哈赤就各种政见上产生矛盾,甚至,在诸王贝勒共同参加的会议上,两人还常因意见相左,而发生激烈争吵。

正因为如此,努尔哈赤才会安排两个儿子随同舒尔哈齐,一起去迎护蜚悠城城主一干人等,名为协助,实则监视。

而作为舒尔哈齐来讲,他自然不愿意看到哥哥的势力和威望越来越大,因此他对于此次任务,态度上更多的就是消极怠工。

于是,一趟各怀不同目的的行动,就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展开。

队伍启程后,舒尔哈齐果然开始想尽办法拖延甚至破坏行动,比如,在走到半路时,舒尔哈齐信誓旦旦的说,他在队伍的大旗上,看到了有白光隐约闪过,就提出这是不祥之兆,应当就此返回。

而对于叔叔的表现,褚英和代善自然不同意,在二人的好言劝说以及百般坚持下,队伍才算是继续往前走,最终走到了蜚悠城。

而在接到蜚悠城城主一行人之后,褚英和代善,却迎来了人生中最为凶险的时刻。

当时,他们带人护送蜚悠城城主等人走到一个叫乌碣岩的地方时,突遭围堵,而围堵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建州女真的死敌,海西女真乌拉部。

乌拉部与建州女真的宿怨极深,当初乌拉部发生内乱,是努尔哈赤出手平定(这一段历史存疑,有说法是说乌拉部内乱是努尔哈赤暗中一手策划的),并且还把原族长之弟布占泰扶上了族长之位。

但这个布占泰在当上族长后,虽说感激努尔哈赤,但却不想臣服,因此不断发展势力,到了后来,又开始与努尔哈赤争夺地盘,正因为如此,双方积攒下了不少仇恨。

而至于褚英和代善迎护蜚悠城的人返程途中,为何偏偏乌拉部会出现,这个也是个谜案,不排除是舒尔哈齐暗地里通风报信,试图破坏此次行动的可能。

但不管如何,当时仅带了三千兵力的褚英,不得不面对上了有万余兵力的乌拉部。

由于敌众我寡,作为主帅的舒尔哈齐便畏缩不前,甚至大有逃跑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褚英站了出来,对下面的将士,来了一番极为成功的“战前动员”。

褚英策马谕之曰:“上每征伐,皆以寡击众,今日何惧?且布占泰降虏耳,乃不能复缚之耶?”---《清史稿》

啥意思呢?褚英这番话就是说,父王每次征战,都能以少击多兵获得胜利,而今,那个乌拉部的族长布占泰,只不过是建州女真的手下败将而已,既然能打败并俘虏他一次,那今天就能再来一次。

褚英剧照

而在褚英的激励之下,将士们军心大振,之后,褚英兵分三路,一路做前锋牵制乌拉兵,而另两路,分别由他和代善带领,从左右两侧,对乌拉兵形成夹击之势。

随着褚英的一声令下,三队人马开始行动,而褚英更是一马当先,率先冲入敌阵,而在他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之下,乌拉兵顿时大乱,最终惨败。

这一战,褚英带领部下,共斩杀乌拉兵三千余人,同时还擒获敌方大将,另外,又缴获马匹5000匹,甲3000副。

更重要的是,此战,大大削弱了乌拉部的军事力量。

正因为如此,对于褚英极为出色的表现,努尔哈赤是相当高兴,当即授予褚英“阿尔哈图图门”尊号,即“足智多谋”之意。

在此之后,褚英又在宜罕山城等战役中,同样是军功卓著,毫不夸张的说,努尔哈赤能完成统一女真的大业,这其中,褚英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正是因为褚英接连创下累累功勋,让努尔哈赤对这个儿子越发重视,而在重视之余,自然也对其赋予了更多的偏爱。

比如,在努尔哈赤针对弟弟舒尔哈齐的清算结束后,除了将舒尔哈齐幽禁之外,同时又将其管辖的蓝旗重新划分,经过调整,原先的黄、白、蓝三旗,被努尔哈赤划分为黄、白、蓝、红四旗。

这其中,褚英出任白旗旗主,而他当时的待遇,是“国人五千户,牧群八百,银一万两”,这个待遇,远超他的弟弟代善数倍。

而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的努尔哈赤是何等喜欢自己这个大儿子。

而这些待遇还不算什么,努尔哈赤赋予当时的褚英最大的权力,是让他代其开始执掌后金的国政。

褚英屡有功,上委以政。---《清史稿》

根据《满文老档》中的记载,当时努尔哈赤已经年过半百,也确实是该考虑继承人问题的时候,而他在明知道褚英素来就有“

心胸狭窄,无治国宽大之心怀”的情况下,依旧选择了褚英为继承人,而放弃了他的其他儿子。

为什么会如此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这都是努尔哈赤过分偏爱造成的结果。

《满文老档》中提到,努尔哈赤在当时虽说知道褚英有性格上的问题,未必是合格的继承者,但他由于对褚英的偏爱,就认为如果将国政交给褚英进行打理,那么就可以让褚英从以前只考虑自己的状态转变,变成能

“弃其偏心而存公诚之心”。

说白了,就是努尔哈赤想通过册立褚英为继承人,来改变褚英。

褚英剧照

这种做法,就跟我们现代一些家庭中,对于那种不太成器的孩子教育方式一样,比如本人小时候,家里人就经常说,将来等你成家立业,你就知道生活的艰难,这样就会改掉喜欢嬉游的毛病,开始努力工作,对家庭负责。

严格来说,这其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有一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些人,未必就能因此痛改前非,变成父母心中所希望的样子。

不过,这些问题努尔哈赤暂时还是看不到的,他以一个父亲的立场出发,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褚英变好的,所以,他还是十分坚定的将代理国政的大权交给了褚英。

因此,在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但褚英便正式成为了后金的继承人,也成为了大清历史上,第一个太子。

这一年,褚英刚满33岁。

按常理来说,33岁便成为太子,人生基本上是进入了高光时刻,只要熬到努尔哈赤去世,那么褚英就是国君。

但可惜的是,褚英并未等到这一天,并且,他的人生高光时刻,就和昙花一样,转瞬即逝,之所以会如此,说白了,就是褚英凭实力把自己的彻底“作死”了。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褚英当上太子后说起。

成为继承人后,褚英性格中的缺陷便逐渐展露出来,其中,他极其狭隘的一面,更是展露的淋漓尽致。

比如针对功勋卓著的“五大臣”,褚英就极为看不惯。

所谓“五大臣”,是早期便开始跟随努尔哈赤的五个功臣,分别是费东英(鳌拜伯父)、额亦都(康熙皇后钮钴禄氏之父)、何和理(东果格格丈夫)、扈尔汉(努尔哈赤养子),以及安费扬古。

这五人,都曾经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及后金的建立出生入死,因此在清朝的历史上,他们五人则被誉为“后金开国五大臣”。

而对于这五个功臣,努尔哈赤是相当信任和看重,因此,均赋予了他们较高的权力。

但与努尔哈赤对这五人看重不同的是,褚英对这五人,却是极为看不惯,甚至还颇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总之就是,褚英对待这五个功臣,丝毫没有谦卑恭敬之心,反而时不时的与他们产生矛盾和冲突。

为什么褚英会对这五大臣如此看不惯呢?其实从根儿上讲,褚英想将五大臣手中的权力据为己有。

在褚英看来,自己是嫡长子,并且战功显赫,理应掌握仅次于父亲的权力,而不是让权力分散在“不相干”的人手中,所以,他就试图将权力一步步集中收归于自己。

但这样自然就损害了五大臣的利益,因此,他们与褚英之间,必然就爆发了不少矛盾。

清初开国五大臣

除了对待五大臣毫无谦卑之心,处处找他们麻烦外,褚英对待自己的兄弟们组成为“四大贝勒”,同样也是如此,甚至还更为残暴。

四大贝勒,是努尔哈赤的子侄,分别是其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以及八子皇太极。

其中,代善为首,即大贝勒,而阿敏为二贝勒,莽古尔泰则为三贝勒,皇太极居于末位,为四贝勒。

这四个人,均是褚英的兄弟,其中代善还是褚英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褚英对待这四个人,丝毫没有作为兄长的宽容与关爱,反而极尽所能的对他们压榨。

比如,在褚英成为继承人之后,他便在私底下召集这几个兄弟,强令他们对天发誓,要无条件服从兄长褚英的安排。

并且,褚英又要求这四人,日后等待他继位的话,那么四人的所有财产,包括

“父汗曾赐尔等财帛良马”,

要全部上交,由褚英再做重新分配。

更过分的是,褚英还毫不掩饰对四人说,将来只要他上位,那么,与他“不睦之诸弟与大臣”,全部都要“诛之”。

要知道,这四人能成为四大贝勒,也是因为努尔哈赤对他们认可以及宠爱而来的,并且四人也都不是泛泛之辈,军功也好,能力也罢,都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但褚英对待他们,却极尽压榨意味,这就让四人对褚英是充满了怨恨。

在这种情况下,对褚英极为不满的四大贝勒,以及与褚英经常发生矛盾的五大臣,自然就走到了一起,并成为统一战线的“盟友”。

《满文老档》记载,当时这九人曾经秘密召开会议,会议上,除了大倒苦水,互相诉说褚英对他们的不敬以及压榨外,同时他们还商议,如何解决面临的这种问题。

当时有人就说,如果上告至努尔哈赤处,又担心褚英报复,但如果不上告,将来等到努尔哈赤去世不在的话,那么褚英必然不会厚待他们,说不定一道命令,就会置他们于死地。

最终这几人决定,既然都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

“告知汗(指努尔哈赤)后而死”

,至少这样能让努尔哈赤知道他们受到的欺辱。

于是,在不久之后的某天,五大臣连同四大贝勒,来到努尔哈赤面前,痛哭流涕的将褚英对他们的种种举动,一并告知了努尔哈赤。

可以说,造成五大臣与四大贝勒如此“同仇敌忾”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褚英在政治上的“低能”,他对于“五大臣”这样“元勋”,缺乏应有的恭谦,反而处处与他们作对,而对于弟弟们,又没有笼络之术,只想着如何削夺他们的财富和权力。

因此,褚英在无形之间,就把这九个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同时也让这九人联盟在了一起,毕竟,他们均有褚英这个共同的敌人。

并且,这九人去告发褚英,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而去的,从这一点充分说明,他们对于褚英,真的是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由此可见,褚英是多么遭人恨。

四大贝勒

而在这九人来到努尔哈赤面前,声泪俱下的哭诉褚英对他们的压榨以及欺辱之后,努尔哈赤则表现出了一个成熟政治家应有的反应。

“尔等口述之言,我如何记之?做书呈来。”---《满文老档》

努尔哈赤这么做,不是没有理由的,对于这九人的联名上告,作为一个经历了数十年征战洗礼的政治家,是不会当场表明自己态度的。

一来,这九人上告的内容是否属实?会不会是诬告?

二来,即便不是诬告,也不可能仅凭他们一面之词,就确定褚英有罪。

还有,不管是诬告也好,还是属实也罢,总归需要一定的证据才行,这样日后就算追责,也有了依据。

所以,努尔哈赤才会让他们“做书呈来”。

不仅如此,努尔哈赤还考虑到,如果自己在没有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当场就将褚英召来,并对其发飙,万一这是诬告,那肯定会伤害到父子之间的感情。

同时,如果自己过于袒护褚英,对这前来告状的九人训斥,那么也不行,为何呢?如果这九人说的是真的,而自己过分袒护,这就会导致九人惶恐不安,担心自己会受到报复,甚至说不定有人会因此而寻死。

一旦如此,那就会损失人才。

所以,当场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是努尔哈赤最正确的做法,同时要他们“做书呈来”,便可以留下证据,这样日后不管是对谁问责,均有据可依。

所以,从这里也能看出,当年凭十三套铠甲便毅然起兵的努尔哈赤,已然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而很快,五大臣与四大贝勒,分别“各缮一书”,递交至努尔哈赤面前。

等到努尔哈赤对于九人的“状词”审阅完毕后,便在第一时间召来长子褚英,值得注意的是,他召来褚英,并不是单纯兴师问罪,而是给了褚英一个机会。

什么机会呢?让褚英申辩的机会。

“此乃尔四弟、五大臣控告尔之文书,著尔阅之,尔若自以为是,亦可上书辩驳。”---努尔哈赤召见褚英后所言

这番话,其实背后有努尔哈赤的三层意思,第一,如果这是诬告的话,他是给褚英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让他也上书辩驳,来洗脱罪责。

其次,毕竟褚英被自己寄予厚望,所以从内心来讲,努尔哈赤是希望褚英能拿出有力的反对证明,证明自己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算是褚英真的犯了九人控告的罪责,努尔哈赤也希望褚英能态度诚恳的低头认错,并痛改前非,毕竟人无完人,只要能悔过自新,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作为父亲而言,努尔哈赤做的完全是无可挑剔,他给了褚英机会,但可惜的是,褚英接下来的反应,硬生生的将这种机会彻底葬送。

史料记载,在看完九人对自己的控告词,以及听完父亲努尔哈赤的话后,褚英沉默半天,仅说了四个字,即“无言可辩”。

而这四个字,当场就引起了努尔哈赤的强烈反感。

褚英剧照

为什么会强烈反感呢?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犯了错误,家人在批评的同时让你说出为啥犯错,结果你却来了一句,我没啥可说的。

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怒气值将会暴增,揍你的扫帚,力度和速度也会增加几分。

同样的,努尔哈赤也是如此,在他看来,褚英的“无言可辩”,打碎了他心中最后的期望,说明褚英是真的犯有被控告的这些罪责。

更让努尔哈赤失望的事,褚英明知道自己犯了错,结果却毫无悔改之心,居然“无言可辩”,这分明就是压根不拿这些控告当回事。

要知道,五大臣和四大贝勒,每一个都是努尔哈赤信任之人,但即便如此,在他们前来控告褚英时,努尔哈赤还不敢轻易下决断,反而要他们各自举证。

而一片苦心,却换来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一句“无言可辩”,这如何不让努尔哈赤气恼?

因此,褚英的态度让努尔哈赤既气恼又失望,他当场斥责褚英,说既然你“无言可辩”,那么就是你有错,同时,努尔哈赤还提到,像褚英这样虐待兄弟,慢待五大臣,导致群臣不睦,还有什么资格继续代为执掌国政?

“使彼此不睦,安容尔执政耶?”---《满文老档》

当然,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虽说在言语上狠狠斥责了褚英一番,但他并未彻底放弃褚英,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依然对褚英抱有幻想,他还是希望这个曾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能悔过自新,重新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继承人。

但可惜的是,褚英却在接下来,凭实力堵死了自己所有的希望。

事情的爆发,源于努尔哈赤在不久后所下的一个指令。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也就是五大臣与四大贝勒控告褚英不久后,努尔哈赤结合当前形势,决定对乌拉部进行最后一击。

不过,在发兵之前,努尔哈赤特意下令,不让褚英随军出征,而是让其留在家里反省。

这个决定,可谓是体现了努尔哈赤的用心良苦,如果此次出征,依然让褚英随军的话,保不齐心胸狭隘的褚英,会在战场上对曾经控告自己的人做点什么。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只能不让其随军出征。

并且,不让褚英随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立战功的机会更多的留给旁人,比如四大贝勒或者五大臣,这样就能从侧面减少他们对褚英的不满。

毕竟褚英打仗时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他随军,最大的功劳必然还是他的。

可以说,努尔哈赤这个安排,考虑的不可谓不周全,他还是为了不放弃褚英而做出的决定,也是希望褚英真正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改过自新。

但褚英却没有体会到父亲的一片苦心,他不仅没有反躬自省和暗自韬晦,相反,却在嫉妒、愤恨的情绪驱使下,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褚英剧照

史料记载,在努尔哈赤亲自带兵出征之后,极度不满的褚英,居然召集术士,“焚表告天自诉”,而其自诉的内容,尽显其狭隘与狠毒。

“将出征之父汗、诸弟及五大臣等书于咒文,望天焚之。”---《满文老档》

也就是说,褚英在父亲出征之后,因为心中不满,干脆把一些针对父亲、兄弟等人恶毒的诅咒,书写下来,并“望天焚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褚英已经失去了理智,为了发泄心中不满,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都干得出来。

更过分的是,他当时还对身边的人恶狠狠的说,希望自己的父亲此次出征最好战败,而只要他们战败归来,自己就紧闭城门,不让父亲以及兄弟进城。

“愿出征之我军,为乌拉击败,届时,我将不容父及诸弟入城。”---褚英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用大逆不道来形容褚英了,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褚英,已经属于是丧心病狂了。

只不过,褚英的诅咒并未实现,他的部下,看到褚英如此,便秘密将这一切告知了前线的努尔哈赤。

这下,努尔哈赤对于儿子褚英,彻底失去了所有忍耐。

之后,在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下令,将褚英幽禁,其实最开始,努尔哈赤本想将褚英处死,但考虑到此举有可能会引起将来儿子们自相残杀,所以,便选择了仅将其幽禁。

而这一幽禁,褚英足足被幽禁了两年之久。

在这两年中,褚英不是没有活下来的机会,如果他能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主动表示痛改前非,日后即便是恢复不了曾经的地位,但当一个富贵王爷还是有可能的。

但可惜的是,褚英“拒不反省”,甚至在幽禁期间,多次口出狂言,这一切都让努尔哈赤极为心痛,最终,在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努尔哈赤以褚英“不思悔改”之名,将其处死。

至此,褚英的生命,定格在了36岁。

从成为代理国政的太子,到被幽禁于高墙之内,褚英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所以正如前文所说,褚英的人生高光时刻,真的就如昙花一般,转瞬即逝。

而努尔哈赤之所以在考量了两年之久,才最终决定处死褚英,一方面是褚英确实死不悔改,而另一方面,则是努尔哈赤出于政治上的深思熟虑。

如果仅仅是幽禁褚英,那么在将来努尔哈赤去世的话,必然会有别有用心之人,会想方设法的将褚英放出来。

一旦如此,依照褚英的性格和能力,肯定会掀起惊涛骇浪。

而到那个时候,没有了努尔哈赤的压制,谁还能控制得了褚英?而褚英必然也不会安分守己,势必会一一报复,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对于后金政权来说,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所以,努尔哈赤在思量了两年之后,只能是忍着心中的悲痛和不舍,下令处死这个从幼年时就跟随自己担惊受怕,同时又战功累累的嫡长子褚英。

褚英剧照

而纵观褚英的最终结局,不得不说,真的是一个悲剧。

如果他能看明白五大臣在努尔哈赤心中的地位,然后态度谦卑的去尊敬他们,如果他能知道笼络兄弟,利用自己兄长的身份,将兄弟们团结在自己身边,那么,继承后金的,必然是褚英。

但他没有这么做,相反,还把五大臣与兄弟变成了对自己“同仇敌忾”的对手,更重要的是,他忘了自己仅仅是个储君,而储君这个身份,是有可能会变化的。

所以,褚英的凄凉收场,怪不得别人,是他自己一步步把自己推上了绝路,更是他自己,凭实力挣来了一道又一道“催命符”,因此最终被杀,实属活该。

参考史料:《清史稿》、《满文老档》、《清实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父亲,乌拉,褚英,女真,儿子,队伍,太子,骄傲,努尔哈赤,舒尔哈齐,消息资讯,悠城,褚英,乌拉部,努尔哈赤,舒尔哈齐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父亲,乌拉,褚英,女真,儿子,队伍,太子,骄傲,努尔哈赤,舒尔哈齐,消息资讯,悠城,褚英,乌拉部,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父亲,乌拉,褚英,女真,儿子,队伍,太子,骄傲,努尔哈赤,舒尔哈齐,消息资讯,悠城,褚英,乌拉部,努尔哈赤,舒尔哈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