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之手,崇祯帝以身殉国,享国276年的明帝国终是落下了帷幕。
明朝灭亡以后,清朝迅速做出反应,先是摄政王多尔衮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一片石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不久又趁机入关,清朝由此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开启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历程。
清朝在入关以后,可以说除却自身的八旗制度特色以外,基本上全盘接受了明朝的制度,因此被称之为清承明制。清朝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以此方便拉拢前明的官绅阶级。二是自己本身制度并不完善,早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就仿明制设立六部等。所以入关后全盘继承明朝制度,以完善自身制度也是情理之中。
但如果稍微熟悉明清两朝历史的话,会发现明朝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清朝则是秘密立储制度。既然清承明制,为何两者之间继承制度截然不同呢,为什么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清朝就行不通了呢,那么宋安之今天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来说说明朝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优点,嫡长子继承制度出现很早,但在历朝历代之中,明朝可以说是执行的最为彻底。
而正因为执行的最为彻底,所以明朝的继承人方面,并没有出现血淋淋的兄弟相残乃至子弑父的事情。没有过诸如唐朝玄武门之变那般的血腥残酷夺嫡事件,也没有过诸如清朝九子夺嫡那般阴暗血腥的夺嫡事件。
可以说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保证了政权平稳过渡,不至于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虽然这种制度下有可能出现平庸之主,但明朝发展到后面属于是监(司礼监)、阁(内阁)共理国政的局面,有着这两个机构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皇帝只需要在大事情决策上不失误就好,无形中是将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负面影响减弱。
那么既然是清承明制,为什么清朝没有继承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呢,而且这个嫡长子继承制度还是有着很明显的优点所在的。
宋安之认为原因在于所谓的清承明制,并非是真的继承明朝制度。而且清朝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在第四位皇帝康熙帝在位时期才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是晚了。而且其自身的八旗主仆关系特色,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一种传统,可以说是实施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最大拦路虎,很明显康熙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度最后是彻底失败。
接下来宋安之先来说说表面上清朝两次继承明朝制度的失败原因。
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以后,清朝继承明朝制度之时,也按明制设立了管理太子事务的东宫机构詹事府,不过于当年裁撤。主要原因是顺治帝当时尚且年幼。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次年复置此机构。顺治十五年又以“未有职掌”而“暂裁”。当时正是顺治帝与董鄂妃所生“朕之第一子”和硕荣亲王不足三个月早夭之际,顺治帝此举应该是表示自己没有想立其他儿子为储之意。
可以说在清朝刚刚入关的顺治帝在位时期,是清朝最接近明朝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时期。不过因为清初统治者在立储问题上,因为受其关外时期的影响,所以立储与否,更多是随着统治者顺治帝的心情而来,因此并没有确定下来。
到了康熙帝在位时期,开始确定清朝的继承制度为嫡长子继承制度。
但嫡长子继承制度随着太子胤礽的两次废立而失败,可以说康熙帝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康熙帝的尝试为什么失败呢?
一是康熙教育不到位,平衡不了众位阿哥和太子的关系,使这些阿哥们对于嫡位都有野心。而且因为康熙朝才开始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度,并且正式册封皇太子,所以太子的待遇方面,并没有平衡好,几乎追平皇帝,因此造成康熙与太子的对立乃至于父子反目成仇。
康熙帝在康熙四十七年回忆索额图的罪行之时,是这般说道:“昔索额图怀私,倡议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於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虽然是将他和太子胤礽父子间反目成仇的罪名归于索额图身上,但也可以看出康熙帝并没有平衡皇帝与太子的权力关系,这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最后失败的一个原因所在。
二是清朝的八旗特色,注重于人身依附关系,说直白点就是主仆关系,而非君臣关系。
正因为如此,所以康熙三十七年开始,随着皇太子胤礽的六个兄弟正式被授予爵位和八旗领民以后。那些依附于阿哥的旗民认为每个阿哥都有继承权,所以对自己所属的阿哥自然是支持,这些阿哥们不乏野心勃勃之辈,因此一出九子夺嫡的好戏自然开始了。
二、康熙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度,深层次的难题在于一人独对潜移默化的传统。
大家知道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大一统政权,所以清朝在一开始的发展,并非如同其他传统中原王朝一般,尤其是继承制度。
清朝在草创时期,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在继承人问题上,还是偏向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因此努尔哈赤先后欲立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为继承人的,不过因为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而不了了之。
说起这时候的继承制度,其实还是要和清朝的八旗制度结合起来看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其实并非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更多属于是汗国模式,而努尔哈赤主张的是八家分权。
正因为努尔哈赤主张八家分权,所以提倡八王(掌管八旗的贝勒)共治制度。所以死的时候也没指定继承人。而是由八王共同推举一位新的大汗,而清太宗皇太极身为四大贝勒之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推举为新的大汗,因此可以视为这种继承制度为汗位推举制。
而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因为八家分权。所以在成立开始起,八旗各旗主也就是八和硕贝勒,对于所属旗民就有着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可以说是主仆关系,以至于出现八旗属员唯知其主的观念。
虽然皇太极在继位以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不只是1636年改后金国号为大清,更是意味着经历了努尔哈赤的草创时期,清朝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帝国。
但这个帝国在一开始就是八家分权,皇太极虽然进行了集权,但并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扭转过来,最起码八旗属员唯知其主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改变,这种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到了清朝入关以后的顺治时期,虽然打压了诸王,进行了中央集权。但八旗属员唯知其主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下成为一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康熙年间。
再加上康熙帝之前清朝皇帝并没有生前立储的习惯,所以康熙帝等于是一个人面对清朝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传统,其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康熙帝置传统于不顾,而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获得了汉人大臣的支持。
但八旗的主仆关系早已是根深蒂固,更要命的是康熙授予自己的儿子们拥有部分八旗领民。虽然这些阿哥们并非是旗主,但因为其特殊身份,无疑就是这些旗民的主子。这些唯知其主的旗民,对于自己的主子当然忠诚,因此自然支持其夺嫡。
再加上康熙帝之前清朝并非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帝亦没有生前立储的举动。所以除却汉人大臣以外,八旗之人都认为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就都有资格继承皇位,因此九子夺嫡自然在所难免。
可以说究其原因,康熙帝是一个人面对之前三代累积下来的传统。这个根本问题很明显他最后并没有解决,因此不只是出现了九子夺嫡,更是出现了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失败。
而正因为清朝立储制度的一波三折,在康熙帝之后,历经残酷九子夺嫡而胜利的雍正帝,在总结了之前立储制度的失败经验以后,因此别出心裁的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阿哥们不分嫡庶,人人都有继承权,符合清朝长期以来的传统。
但为了避免再度出现九子夺嫡,所以虽然阿哥们人人有继承权。但皇帝不会将继承人公之于众的,而是写在遗诏之中,等到皇帝驾崩以后再揭晓,所以自然不会再现康熙年间,诸位阿哥群起而攻之太子胤礽的事情,可以说是相当高明的。
现在大家明白了明朝嫡长子继承制度为什么在清朝行不通的原因了吧。正所谓以史为鉴,很多历史表面上来看很简单,但细究之下,其实还是很精彩而耐人寻味的。而看人看事,只看表面往往也不全面的,深入了解了才有发言权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