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太子胤礽可以说是废才表现,身为一国储君,刻画得的确太次了,虽然自古是成王败寇,但是太子胤礽在后世影视剧中被刻画的这么蠢,想必在九泉之下也只能郁闷伤心无奈了…
其实真实历史上的太子胤礽还是不错的,身为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太子胤礽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说拥有着炉火纯青的政治能力,但通过其监国处理政务等事可以看出,也是颇有能力的。
那么胤礽为什么会二次被废一蹶不起呢?
说白了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康熙是当时的皇帝,太子胤礽是一国之储君,下一任的皇帝。两人天生就是矛盾而对抗的组合,稍微处理不好关系,就是一场灾难。皇帝当久了危险,比如梁武帝萧衍活到86岁是被活活饿死的,而太子当久了更有危险,因为容易制造两个权力中心,有夺权于皇上的倾向,皇帝自然是容忍不了,胤礽当了36年太子,其难度可想而知。二是康熙时代因为制度原因加上前面所生的儿子都是雄心勃勃之辈,所以造成了九子夺嫡的乱象,太子胤礽面对这么多如狼似虎的兄弟围攻,自然是力不从心,破绽难免是有的,时间久了,自然是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下面宋安之来来具体说说。
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评价是: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事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说明胤礽的各方面表现康熙是很满意的,但是对于胤礽的品行却给了一个差评。
下面宋安之再来说说太子胤礽二次被废的原因。
一、皇帝与储君=两个权力中心=矛盾组合
太子是一国储君,下一任皇帝人选。看似光鲜亮丽,其实很是危险,不只是要面对其他兄弟的竞争,还要面对最大的竞争者皇帝,毕竟现任领导和下任领导总是有着或明或暗的竞争关系的。
更何况太子胤礽可是前后当了36之久的储君。
遍览古册,似乎长时间在太子之位的都没有好下场,像汉武帝的卫太子刘据当了三十多年太子,结果父子之间就因为彼此不信任,搞的刘据最后身死。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当了25年太子,结果没熬出头,先朱元璋一步而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呢,因为太子在储君之位待久了,不可避免的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要干政,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两个权力中心,最高统治者皇帝当然害怕晚节不保被太子逼宫什么的,自然要打压,所以矛盾就这样出来了。
像康熙五十二年赵申乔上疏请求立太子,康熙是回复中有这么一段话很透彻: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过者。太子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匪轻。
意思是太子如果年幼还好说,要是年纪大了,时间长了难免身边会有一群小人聚集然后结党营私,而且太子又不是圣人,怎么可能没有过失,这样发展下去岂不是太危险了,所以我就是知道太子乃是国之大事,也不想再立错人了,这其中干系太大了。
所以说太子胤礽久居储君之位,影响了康熙的最高权力,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而且太子品德又不太好,才是康熙废他的根本原因。
二、太子架不住如狼似虎的兄弟们围攻
皇帝是什么呢,是九五之尊是言出法随是这个天下最有权力的人。
清朝的继承框架中,只要是身为皇子都拥有继承权的,而且清朝康熙包括康熙在内的皇帝都并非是嫡长子继位,加上皇子成年以后不像明朝皇子那样分封出去,留在京城中,这些皇子自然是野心勃勃,都想当皇帝。
而且更要命的是康熙故意给了这些皇子权力,来使他们与太子相互牵制,自己从而高枕无忧还可以居中调节。
太子与其他兄弟的权力格局大变化的分水岭是在康熙三十七年。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其中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封为多罗贝勒。受封的皇子都可以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可以具体管理六部,被称之为掌部阿哥。
此次分封皇子,算是结束了太子胤礽一家独大的格局,削弱了太子的力量,同时使受封的皇子有权有势以后,助长了其野心,加剧了与太子胤礽的矛盾。
太子胤礽无形中就成为了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靶子了。
胤礽位居大家眼红的太子嫡位,可真是群起而攻之了,双拳难敌四手。(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几位皇子及其党羽就盯着太子,等着他露出破绽,来致命一击,太子的压力可想而知。
甚至老大胤褆为了夺取嫡位竟然魇咒太子胤礽,可真是不择手段。这还只是老大的小算盘暴露出来了,其他野心勃勃的皇子背地里估计干的缺德事同样不少。
所以在众兄弟的围攻之下,太子胤礽也是难以招架,破绽百出。加上威胁了康熙帝的最高统治,犯了最大的忌讳,加上品德不好,就是能力不错,也只能败的一塌糊涂了。
其实胤礽被两次被立,抛开他是嫡长子的高贵出身,也可以说明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太子并没有那么简单,被两次被康熙所立,还是颇具才干的,能力绝对不可能像现在大多影视剧里演绎的那般无能的。
第129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