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1年,唐朝天宝十年,盛夏。
这一年,就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一带,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参与的双方,分别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国,而且这场战争发生的时候,双方都正处于鼎盛时期。
这场战争,后世史称怛罗斯之战。
据史书记载,在这场战争当中,唐朝至少出动了超过两万西域精锐,而阿拉伯帝国方面,则是出动了十多万主力军队。在此之前,双方围绕着对西域的控制权,其实已经发生了多次交战。只不过之前的几次交战,战争规模都相对较小。
最终,因为唐军在军队数量上,占据了劣势,所以败给了阿拉伯帝国。不过,唐军虽然是打了败仗,但还是在主帅高仙芝的带领下,给阿拉伯帝国方面,造成了超过七万的伤亡。而这场战争,也被后世视作是东亚和中亚两大文明之间,第一次全力交战。
那么,作为唐军主帅的高仙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何能够领导当时的唐朝军队,去和阿拉伯帝国进行对决?这场怛罗斯之战的前因后果,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高仙芝,生年不详,但是据史书记载,高仙芝祖上并不是中原人士,而是高句丽人。高句丽是历史上一个强大的边疆政权,从三国时期一直到唐朝初期,一直盘踞在东北。后来到了唐高宗在位期间,终于将其彻底灭掉。
而高句丽灭亡之后,高句丽的臣民,也就成了大唐的子民。而大唐比较开放,即便是对于高句丽的百姓,也没有任何偏见,甚至还让他们参军入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高仙芝他爹那一代开始,他们家开始为大唐效力。
在高仙芝小的时候,他爹就被调去了西域。所以,高仙芝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也来到了西域这片土地上。
对于年幼的高仙芝来说,西域这块地方,和东北地区截然不同。气候、人文、地理……方方面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不过,虽然换了生活环境,但高仙芝还是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战争的才能。20多岁的时候,高仙芝便凭借自己的军功,被封为了游击将军!
此后十多年时间里,高仙芝凭借着自己的军功,在西域一步步攀升。到了开元年间末期的时候,高仙芝已经成了安西副都护。在西域的广阔天空上,已经接近顶点了。
高仙芝能够一路升官,靠的既不是背景,也不是投机钻营,而是纯粹靠自己的军功。唐朝开元年间,向来被后世称之为开元盛世。但就算在那个时代,西域也一样不太平。
开元年间的唐朝,传统内部汉地,确实比较太平,很多地方上百年都没有见过战争。但是,唐朝边境地区,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唐朝地盘实在太大,导致边疆地区经常会发生叛乱。
尤其是在西域这边,随着吐蕃和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再加上大唐,三大势力齐聚西域,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在这种局面下,大唐想要牢牢控制住西域,自然免不了要常年打仗。战争多了,高仙芝自然也就有了表现的机会,有了迅速升迁的机会。
在西域地区担任高官的高仙芝,除了常年作战之外,也发掘了不少人才。比如后来与高仙芝并称,同样被称作‘大唐双壁’的封常清,就是高仙芝在战争当中,逐渐发掘的。据说,封常清这个人,长得比较丑,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高仙芝还真没看上他。
但是后来,在战争当中,封常清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见识到了封常清的才能之后,高仙芝也开始极力提拔,最后把封常清扶了上来。
进入天宝年间之后,高仙芝开始逐渐成为西域地区的军事主官。西域虽然广阔,但在这片天空上,高仙芝却已经站到了顶点。而且,西域相对独立,距离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又相对遥远,颇有些‘天高皇帝远’的意思。所以在这种时候,高仙芝在西域地区,已经快要成为了一个无冕帝王。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围绕着高仙芝,发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在高仙芝掌权最初的几年里,吐蕃前来进犯。原本唐朝在李治时期,曾经完全控制了西域。但是后来,从武则天时期,一直到唐玄宗即位之初,因为唐朝高层常年动荡,无力顾忌边疆,导致吐蕃趁机在西域占领了不少地盘。
后来,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虽然有意收复这些地方,但之前几任安西节度使,都没能做到这一点。虽然多次出战,但最后却无功而返。
直到高仙芝掌权。
高仙芝掌权之后,直接将目标锁定在小勃律身上。小勃律位于今天的克什米尔西北部,在当地算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地方性政权。几年之前,吐蕃入侵小勃律,逼得小勃律不得不臣服于吐蕃。而小勃律臣服之后,他周围的所有小国,也都臣服于吐蕃了。
只要攻下小勃律,就能控制整个克什米尔西北部,进一步削弱吐蕃。
在这次战争当中,高仙芝亲率上万大唐精锐,从安西四镇出发,一路疾行至喀什。然后挥师南下,一共花费了上百日的时间,抵达了阿富汗东北部。
接下来,高仙芝率领着一万大唐精锐,在这片战场上创造出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一万唐军精锐,硬是打垮了十万吐蕃主力!一战打服了小勃律,彻底控制克什米尔西北地区。经此一战之后,吐蕃被打得彻底退回了高原,几乎完全被唐朝包围了起来。
这场远征小勃律之战,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都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整个行军路程折返,接近万里之遥!万里远征,却又能以一万精锐,击溃十万吐蕃大军。高仙芝的军事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为这次远征小勃律之战,此战之后,高仙芝正式荣升安西节度使,成了整个西域的一把手。
不过,随着高仙芝屡战屡胜,他的缺点也凸显了出来。高仙芝这个人,能打确实是真的,但是人品确实也有待商榷。高仙芝本人极为贪财,尤其是在升任安西节度使之后,更是在西域横征暴敛。
一般的贪官,如果想贪财,最多也就是压榨一下百姓,或者贪一些国库钱财。
高仙芝不一样。
手握整个安西精锐的高仙芝,已经不满足于压榨百姓,而是直接压榨那些西域小国!比如当时西域地区,有个叫石国的国家,因为地处丝绸之路的关键地段,国家非常有钱。高仙芝盯上这个国家之后,直接给石国扣上了一个‘无蕃臣之礼’的大帽子,然后带兵去把这个国家给灭了!
一般贪官贪财,最多害的人家家破人亡;高仙芝贪财,直接灭了人家的国家!
单从这一点来说,高仙芝确实存在很大的缺点。
也正是因为高仙芝这种横征暴敛的行为,几年之后,西域的诸多国家,开始对唐朝越来越不满。不过,西域这些小国,想要反抗唐朝这样的庞然大物,自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希望,就是找一个和唐朝一样粗的大腿,转而去投靠新的大腿。
当时吐蕃已经被高仙芝击败,全部退回了高原。那么,这些西域小国,自然也就只能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投向了新兴的阿拉伯帝国。
在唐朝的时候,阿拉伯帝国也被称之为大食。阿拉伯帝国建立于公元632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此后的几十年里,阿拉伯帝国从阿拉伯半岛出发,逐渐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国力之强,不输大唐。
到了唐玄宗时期,阿拉伯帝国终于将势力范围,延伸到了中亚。此时唐朝和阿拉伯帝国,都处于各自的巅峰,都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所以,两大帝国的交锋,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尤其是小勃律之战后,吐蕃在西域的势力,大为衰退。到了这个时候,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的对决,似乎也就近在眼前了。
公元751年,那位被灭国的石国王子,逃到了中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为了向大唐复仇,这位石国王子开始联系那些,受高仙芝压迫的小国,同时也暗中联系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这边,早已对西域垂涎三尺,于是便答应了这个请求,打算一举拿下安西四镇。
在这种情况下,高仙芝通过在西域的探子,得知了整个消息。此时的高仙芝,处境也有些不太好。因为他之前横征暴敛的行为,遭到了唐朝御史的弹劾。唐玄宗本来已经想着,要将高仙芝调离西域,缓和西域矛盾。奈何高仙芝在西域,确实根深蒂固,很多人为他求情。如此一来,唐玄宗也不好强行调遣。
为了维护自己在西域的地位,此时的高仙芝,急需一场大规模战争,来证明自己留在西域的必要性。所以,当高仙芝得知阿拉伯帝国,即将进犯的消息之后,非但没有害怕,反倒是感到欣喜。
接下来,高仙芝率领三万唐军,直接杀向阿拉伯帝国。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实力范围,已经扩张到了中亚地区。而高仙芝此战的目标,便是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重镇,怛罗斯城!
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就此开始。
怛罗斯之战开始后,高仙芝率领不到三万大唐精锐,直插阿拉伯帝国腹地。在高仙芝看来,唐军战斗力极为强横,之前他率领一万唐军,都能扫平十万吐蕃主力。如今他带来了三万主力,攻下一个怛逻斯城,应该是不成问题才对。
但这一次,高仙芝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阿拉伯帝国的实力,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弱。
在以往的几次战斗当中,阿拉伯帝国和唐朝几次交手,确实没赢过几次。不过,这还真不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实力不够,而是因为,当时阿拉伯帝国刚刚扩张到中亚,对中亚的控制力有限。再加上阿拉伯帝国进攻,需要翻越葱岭长途奔袭,战力自然大打折扣。
但这一次,唐军不再是主场作战,而是深入阿拉伯帝国的国境深处作战。如此一来,唐军以往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当唐军抵达怛逻斯地区之后,阿拉伯帝国也早就发现了唐军军队的动向,集结了大量军队,严阵以待。对阿拉伯帝国这边的军队数量,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按照唐朝这边的历史记载,阿拉伯帝国应该是集结了超过二十万精锐。但也有史学界通过考证,认为阿拉伯帝国的军队数量,应该最多不超过九万。
当然,不管是二十万还是九万,阿拉伯帝国的军队数量,肯定远超唐军这边就是了。
在这种情况下,高仙芝也不好直接率军进攻,只能暂时展开了对峙,进行试探性的攻击。然而,就在双方僵持最关键的时候,唐军中的一部分西域国家的军队,忽然叛变,和阿拉伯帝国一起,夹击唐军。
突然遭遇剧变的唐军,自然方寸大乱。绝境之中的唐军,发挥出来难以想象的战斗力,硬是以不足三万人的数量,给阿拉伯帝国造成了超过七万的伤亡。
最终,唐军虽然重创了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但本身也近乎全军覆没。身为主帅的高仙芝,仅仅率领千余残兵,返回了安西四镇。
怛逻斯之战结束后,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应该只是一个开始!因为此时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国,都正处于极盛时期,双方都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所以接下来,双方围绕着西域地区,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至于那几万人的折损,对于两大帝国来说,其实也不算是什么伤筋动骨的损失。
但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却成了两大帝国之间,唯一的一次巅峰交手。
因为不久之后,唐朝这边就出了大问题,继而丢掉了整个西域。
这个大问题,就是安史之乱。
怛罗斯之战结束以后,高仙芝作为西域的军事主官,自然要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原本唐玄宗也正想把高仙芝调离西域,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在这之后,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节度使的职务,返回京城,改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回到中原之后,接下来的两年当中,高仙芝开始过上了闲散的生活。毕竟,中原这边不像西域,已经上百年没有发生过战争了。而这两年的时间,对于高仙芝来说,应该也算是人生当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了。
直到两年之后,一个突然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了高仙芝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大唐的国运。
天宝十五年,北方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忽然起兵造反,率兵杀向中原腹地。
因为中原内部,已经上百年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国内根本没有像样的军队。所以安禄山起兵之后,很快就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河北、河南等地,势如破竹。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唐玄宗紧急从长安城内,募集了五万士兵,组成了一支军队。与此同时,在考虑主帅人选的时候,唐玄宗第一时间便想到了高仙芝和封常清。此时的唐朝,能打的猛将其实并不少。但此时身在长安,而且能够马上领兵的,似乎也就只有这哥俩了。
于是,在唐玄宗的任命下,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人,率领着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向潼关以东,准备和安禄山作战。
但是,就在双方刚刚接触之后,高仙芝敏锐地发现,这场战争,或许比想象的更难打。
此时的高仙芝,麾下虽然有五万大军,但这五万大军,士兵都是长安城内的百姓,很多都是所谓的流氓地痞,战斗力实在堪忧。比起以往高仙芝率领的西域精锐,战斗力实在不能同日而语。
所以,高仙芝很快意识到,这一战,绝对不能硬碰硬!唯有依托有利地形,以守待攻,拖垮叛军的补给,或许才能有一丝胜算。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接下来,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人,率领军队退守潼关,打算以潼关为基础,和叛军打一场防御战。从战术上来说,两人选择的这个战术,确实没有问题。但此时的高仙芝,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这里是中原,不是西域。
在西域,他是安西节度使。整个西域的战斗,都可以由他一言而决。就算是唐玄宗,也是天高皇帝远,根本无法随时影响他。但是在中原,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唐玄宗的眼皮子底下。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高仙芝龟缩不出的话,问题就大了!
得知高仙芝龟缩不出之后,唐玄宗顿时勃然大怒。此时的唐玄宗,经历了安禄山的叛变之后,早已成了惊弓之鸟,生怕高仙芝再次反叛。恰巧这时,唐玄宗派去监军的宦官,因为没有索要的好处,而怀恨在心,暗中举报高仙芝,说高仙芝有谋反的意图。
这下,唐玄宗彻底坐不住了。
盛怒之下的唐玄宗,直接派出宦官,以最快速度来到潼关,当着数万人的面,直接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员大将。
大唐双壁,没能死在战场上,却因为一个宦官而被冤杀。
这个结果,实在是令人唏嘘。
随着高仙芝被杀,唐玄宗换上了老将哥舒翰。但是,哥舒翰上任之后,同样坚守不出。后来,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迫出战以后,便是惨败。不但彻底丢掉了潼关,自身十五万精锐,也被叛军全部歼灭。
经此一战之后,安史之乱终于殃及全国,成了盛唐结束的转折点。
如果高仙芝没有被杀,或者唐军可以继续坚守不出,等待其他精锐合围叛军,唐朝的历史,会变得截然不同。
但可惜的是,历史从来都没有如果。
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高仙芝和封常清战死,唐朝边军精锐近乎死绝。原本已经近乎全部占领的西域,后来也全部丢失。盛唐的美好时代,自此之后,终于是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