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虽说现在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过,在古代可就变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了。
多少年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一直遭人诟病,不过,这项制度在那个时候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举重若轻的作用。
农家子弟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似乎都要通过科举考试,而相比较而言,科举算是古代人才选拔较为公平和公正的一项制度了。
不过,科举制度发展到晚清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晚清的最高掌权者是慈禧,她本是一个穷奢极欲、自私自利之人,所以她统治下的政治制度就变成了她的“一言堂”,早已是形式大于内容了,说白了,什么事都是“老佛爷”说了算。
晚清最后一个状元,本该可以妥妥地落地做官,不过,却因为慈禧的个人喜好,最终让这位考生与状元无缘,而这位准状元郎也没有气馁,最后干脆把大清给推翻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谭延闿。
说起谭延闿你或许有点陌生,他幼承家学,天资聪颖,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就连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都曾在谭延闿的父亲面前夸赞他说:
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
谭延闿的父亲是官至两江总督的谭钟麟。谭钟麟此人很儒雅,也很正统,所以他对儿子谭延闿的要求也比较中规中矩。就拿教育来说,谭钟麟比较看重儿子的学习,要求他每天必须好好练字、作诗和读书。所以5岁进学堂的谭延闿,11岁便开始学制义文学。
由于谭钟麟的严格要求,加上谭延闿的自律,所以孩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别人家的孩子”。谭钟麟自己为官一任,所以他的目标也是将谭延闿送入仕途。
功夫不负有心人,13岁时,谭延闿一举考中秀才。有人说科举制度底端的秀才能有多少含金量,你要知道,《孔乙己》里的“孔乙己”是一个老“童生”,而古代,像孔乙己这样的在老童生阶段蹉跎的人仍然是海量,所以少年得志的谭延闿13岁就通过了童生考试到达秀才阶段,可算是天花板级别了。
后来由于谭钟麟身体不好,谭延闿在家里照顾父亲11年。期间,谭延闿一边照看父亲,一边不忘学习。就这样,当会试开考时,谭延闿又赴京参加了考试。因为实力优势,最终考取贡士,而他恰恰又是第一名(贡士之首),所以成了理所应当的会元。
谭延闿也因此成了湖南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会元。因为我们知道,谭延闿参加的是1904年的科举,而1905年是,科举便被废除了,当然这是后话。所以,谭延闿在当时应该值得庆幸,他赶上了科举的“末班车”。
古代科举分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考取会试第一,接下来就是殿试。由于谭延闿练得一手好字,加上满腹经纶,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殿试第一应该是妥妥的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当朝著名的慈禧太后,也就是说,状元郎到最后必须由她钦点。而当慈禧看到谭延闿的名字时,毫不犹豫将其踢出状元资格排到二甲。这让谭延闿百思不得其解,更让原来的“探花”考生喜出望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问题就出在谭延闿的姓氏上。谭延闿姓谭无疑,并且他师承谭嗣同。谭嗣同正是“百日维新”的主要人物之一。
1898年,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向光绪谏言,发动了“戊戌变法”,这些人想通过变法来改变清朝落后的局面。
不过,在古代要想顺利推行变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单单王室很难支持,一些地主阶级也不好对付,因为变法革新肯定会触碰到这些人的阶级利益。
而戊戌政变就是触碰了慈禧太后的利益,最终这场改良运动仅仅进行了103天就被迫中止,史称“百日维新”。
史料记载,戊戌变法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堪称一场全方位的大改革。只不过,改革派的理想太丰满,可现实又太骨感,若说早先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只是皮外手术的话,那么戊戌变法则是一场刮骨疗毒。因为这场变法得罪的人太多,牵扯面太广。
究其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慈禧跟光绪根本就是两套思想,一个主张变法,一个因循守旧,而清朝大权又紧紧攥在慈禧的手中,所以,傀儡皇帝光绪根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除了改革派自身存在诸多局限性之外,慈禧的横加阻拦成了主要原因,最终戊戌变法流产。
正因此,谭延闿才不入慈禧的法眼,慈禧也不可能让这个姓“谭”的来当状元。
在亲眼目睹了传统时代最神圣的科举制度如此黑暗以后,谭延闿对于封建时代的忠诚彻底终结了,他开始越来越接受新的思想,甚至走向新的组织。
回到家乡后不久,谭延闿的父亲就去世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朝逐步走向灭亡。当时谭延闿还是一个地方官员,中华民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湖南都督。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谭延闿失去了成为状元的机会,但基于新时代发展的帮助,他同样获得了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因深受孙中山先生赏识,谭延闿也在革命浪潮中显得愈发坚定。
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时,谭延闿毫不畏惧,他果断发表了《讨袁檄文》,最后被袁世凯撤职。袁世凯称帝后,革命党人发动护国运动,他积极参与其中,虽然一度恢复职位,不过频遭排挤。
1922年,谭延闿索性投奔了国民党。由于自己的政治才能,他很快便在国民党中担任要职,而且他后来和蒋某人的关系特别好。据说蒋介石跟宋美龄能走到一起,还是他牵的线。
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谭延闿担任南京政府主席,继续为国民党效命。1930年,他因突发脑溢血,在南京去世,享年50岁。
回看谭延闿的一生不难发现,虽然历经千年的科举对他来说十分重要,不过在晚清腐朽的统治之下,他没有看到希望,更不会将宝全部押上。没有当成状元郎,谭延闿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一蹶不振,相反,他认清了现实,看到了没落满清王朝的穷途末路,这一切反而催生了他的新思想。
再说慈禧,他御笔划去的状元郎,最后却带领一帮革命党人将自己推翻,恐怕九泉之下的她早就追悔莫及了。
(慈禧因泄私愤,将谭延闿状元郎身份废除,谭延闿没有自暴自弃,虽然这个身份对他很重要,但同时他也看到了腐朽的清政府行将不远,以致于他最后干脆扛起革命大旗,将没落的清廷一举推翻。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