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1884年,李鸿章在德国首次见到机枪,问了洋人一个问题,让人心酸

1884年,李鸿章在德国首次见到机枪,问了洋人一个问题,让人心酸

文|四季文史

清朝末年,提倡洋务运动的李鸿章曾到德国考察,而当他看到马克沁机枪时,觉得很新奇。洋人很开心,他们甚至信心满满地觉得能在李鸿章这里大赚一笔。

李鸿章看到这种自动机枪的子弹一发接着一发射向目标,威力巨大,他的确动心了。洋人认为李鸿章接下来问的第一个问题肯定是价格,不过他们猜错了,而他们对李鸿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却沉默不语。

李鸿章究竟问了什么问题?

说起这位东方的“俾斯麦”,有一句话你一定不会陌生,那就是: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李鸿章的一生饱受争议。作为晚清朝廷重臣,他提倡洋务运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科技,以发展国力。

晚清也是一部屈辱史,当清朝统治阶层妄自尊大,每天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时,怎么也不会想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国侵略者的炮弹在中国的土地上爆炸的那一刻,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之梦,最终成了泡影。

作为慈禧太后的“马前卒”,李鸿章多次走上谈判桌前,经他之手,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认为他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怂包”。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

有句话叫“高处不胜寒”,一个人的地位越高,越容易引来各种非议和嫉妒,这一点在晚清名臣李鸿章的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鸿章是谁,他只不过是庙堂之上的一个臣子,而他的幕后则是慈禧太后。有谁知道,他是多么不情愿去签订那些让人作呕的条约?有谁知道,他曾拖着被刺杀的病体,作为压低赔款数额的筹码?又有谁知道,他曾代替庆王爱新觉罗·奕劻在条约上签字,并告诉他:“"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

之所以这般忍辱负重,主要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朝纲不振。当时许多有识之士都致力于寻求救国之路。到最后,就连代表大地主的清朝官员们也不再坐以待毙,作为这些守旧官员的代表,李鸿章也在寻求治国良方。

一次次对灵活的拷问,让李鸿章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再有本领,影响到的地方也很有限,更不可能挽救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因此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要看得长远,都要着眼于未来,这样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这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想不被人宰割,要想牢牢掌握话语权,必须要经历一次刮骨疗毒般的革命。仔细翻阅史料我们会发现,当时清王朝军队手中掌握的武器并不落后,甚至在很多方面与世界其他各国没什么区别,还能够找出一些性能优于西方的装备。

可到了最后,在很多方面,清政府还是变成了西方列强砧板上的“鱼肉”,为何?主要是西方列强购买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才导致了清廷的一败再败。加上统治阶级只知道醉心享乐,根本无暇发展军工企业,导致自身相关领域停滞不前。

李鸿章是洋务大臣之一,他一直对国内的武器装备发展十分重视,而且也具有国际视野,会关注不同国家相同装备的发展水准。

1883年,李鸿章先是去了美国,次年,他又去了德国,当时的德国刚刚起步发展,不过在经历了短暂发展后,他们的军工技术异军突起。李鸿章对此早有耳闻,所以他一到德国,就直奔德国的军工厂。

而接下来的一场“视觉盛宴”,确实刷新了李鸿章对武器装备的认知,也许跟你想的不一样。

对于李鸿章的大名,德国人也早已听说,他们也早就想目睹这位东方“俾斯麦”。所以,李鸿章在到了那里之后,受到了当地官员的友好接待,军工厂的老板还专门给李鸿章演示了机关枪的使用方法和威力。

这挺马克沁机枪确实让李鸿章耳目一新,在德国人看来,当时的中国太需要这样的武器了,所以他们料定,李鸿章这次一定会不虚此行。确实,李鸿章看了之后,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李鸿章表面上很镇定,其实他的内心早已掀起轩然大波。如果这样的武器用在自己国家的装备上,不需要十挺、百挺,哪怕有那么一挺,中国都不至于在鸦片战争中输得那么惨。

正当大家以为李鸿章接下来一定会询问价格时,李鸿章却向工厂里的工人问了另外一个问题:这架重机枪,每分钟射出的子弹是多少枚?

洋人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位老者居然提出这么专业且犀利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大家始料未及。洋人只是觉得李鸿章在进一步打探机枪的消息,于是他们自豪地回答“最快一分钟能发射出六百枚子弹,一直能连续发射,弹匣容量为三百发”。

德国人沾沾自喜,而李鸿章接下来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他说:

这子弹跟不要钱一样,我们大清是消耗不起的。

李鸿章这句话看似有毛病,其实没毛病。

清王朝国库空虚,从乾隆开始就慢慢出现赤字,晚清时尤为突出,很多银子都作为赔款被洋人夺了去,而我们的统治阶层仍然不思悔改,仍然穷奢极欲,仅剩的一点钱,还不够供养那些身处庙堂之上的那些当权之人。即便是有多余的钱,也轮不到李鸿章买机枪。

李鸿章的这次德国之行是遗憾的,他没有买回一挺机枪。虽然他自己增长了见识,但保不齐慈禧太后根本不会听他一面之词,毕竟慈禧是因循守旧的代表人物。可以想象,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除了有时代的局限性,当权者不支持,也是关键原因之一。

让李鸿章没想到的是,报应来得太快,在他死后的第二年,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就手持这样的武器,攻入了北京城,留下了最为耻辱的一页历史。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李鸿章是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作为洋务运动的灵魂人物,如果说李鸿章推行的改革能顺利推行,就像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那么清朝的历史会改写也说不定。当时,他的口袋里如果带够了银子,买回机枪,那么中国遭遇列强瓜分的耻辱,说不定就不会发生。可惜,历史哪有如果!

在清朝自上而下一致的腐朽和糟蹋中,清朝军队彻底丧失了装备先进武器和现代化发展的机会,也失去了追赶西方列强的机会,在后来的多次战斗中,清朝军队的战斗力脆弱暴露无遗,军费的拮据,装备的落后,士气的低落,这样的仗只能是屡战屡败。

慈禧太后说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在我看来,慈禧好像是在说一句玩笑话,李鸿章是人,不是神,他如果能再造玄黄,前提是慈禧不要自带节奏,而是要跟上李鸿章的节奏。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

李鸿章一人焉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将“汉奸”、“卖国贼”之类的语汇加诸其身。清朝近代史于李鸿章而言,他只是一个“替罪羊”,换句话说,如果李鸿章不是生在清朝,那么这位发光发热、德高望重的老人,定能有另外一种美丽人生。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子弹,洋人,装备,清朝,李鸿章,问题,机枪,的武器,德国,发展,故事传记,洋人,慈禧,李鸿章,德国,慈禧太后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子弹,洋人,装备,清朝,李鸿章,问题,机枪,的武器,德国,发展,故事传记,洋人,慈禧,李鸿章,德国,慈禧太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子弹,洋人,装备,清朝,李鸿章,问题,机枪,的武器,德国,发展,故事传记,洋人,慈禧,李鸿章,德国,慈禧太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