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其在历史中的印记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新中国的建立,不但给了众多贫苦百姓新生,也给与了这位曾经端坐于紫禁城太和殿宝座之上的末代皇帝,同样的新生。
1959年底,经过改造后的溥仪,乘列车返回了北京。他在车上亲眼目睹了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爱,这让溥仪想起了陶渊明的一句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普天之下,不管有没有骨肉血缘,都是一家人。
溥仪在到达北京时,见到了接他的四妹和五弟。一声“大哥”的称呼,让溥仪感觉到了他在前半生中从没有过的温暖,觉得他的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溥仪曾经被安排在北京植物园工作。溥仪当时的同事回忆说,溥仪工作很认真,但并不擅长,生活自理能力也差了点,经常闹笑话。大家也经常拿这些事情跟溥仪开玩笑,溥仪不但不生气,还会跟大家讲他曾经在宫中的糗事,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
当时,植物园的同事们都接到要求,称呼溥仪为“溥先生”,而不能称呼其为“同志”。当然,这并不是将溥仪排除出了群体之外,而是对溥仪的一种尊重。
植物园周边的旗人不知从哪得到了溥仪在植物园上班的消息,有一次,溥仪坐公交车从城中返回植物园,一些聚集在公交站的旗人,突然跪倒一片,大喊:“皇上!”溥仪当时气得够呛,训斥道:“解放都这么多年了,还来这一套!”溥仪说完,冲出人群就走了。
溥仪对旗人们很凶,但是,对太监们却是非常的同情。溥仪在拜访过数位还在世的太监之后,对一位熟人沉痛地说:“太监是社会上最痛苦、最屈辱的人……当初我对他们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想起来非常悔恨。那时,我对他们是那么凶暴专横……”
这件事还要从头说起。
1923年的一天,已经退位的溥仪在太监带领下,到建福宫看了一间藏满了珍玩的库房,于是就决定清点一下宫中还有多少财宝。可是,清点工作刚开始,6月27日的夜里,建福宫突然起火,烧毁了一大片贮藏珍宝最多的楼阁宫殿。
数天之后,养心殿东院的无逸斋再次发生火灾。幸好发现的早,扑救及时,未酿成大祸。但是,却在现场发现了一团浸过煤油,刚烧着的棉花。
这让溥仪很愤怒,下旨遣散宫内的所有太监。这些太监,按职位高低,分别可以得到20到200元的不等的遣散费。这点点钱,当然只够勉强维持一段时间的生计。
对于有钱的太监,早已经提前置买了田地庄园,可以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甚至还有娶妻纳妾的。
普通太监呢,他们在宫外有一个互相扶助的养老组织。这些太监,通常已经提前在北京周边俗称“兄弟庙”的很多寺院中捐赠了不少钱财,等出宫之后,就可以在寺院中安度晚年了,甚至有些特别有钱的还做了寺院方丈。之前没有捐赠过的,则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交的少的,还要在寺院中做杂工。他们死了之后,会被葬在现在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中关村”。现在的中关村素有“中国硅谷”之称,以前这里是太监们养老、埋葬的地方,原名叫“中官村”,中官即太监。
贫寒太监,就比较惨了。有些一出神武门,就跳进了故宫的护城河。而另外一些活着的,因为交不起寺院养老的钱,只能流落街头。贫寒太监,出宫一年之后,就死掉了一大半,比逃难的难民都惨。
建国之后,太监们的命运有所改善。
还健在的十余位太监被集中安排赡养,待遇非常不错。由于身份特殊,他们每人每月有16元的生活补贴,比当时很多工人的工资还高。一些识字有文化的太监,还被安排了工作,据说工资可以达到三四十元。
到了1957年,还在世的几位太监,被集体搬到了万寿兴隆寺,其中两位在世最久的名叫孙耀庭、马德清,都活到了90多岁。
溥仪去看望的,就是这几位住在万寿兴隆寺的老太监。
据知情人回忆,这些活着的太监,在跟溥仪见面后,有的非要向溥仪行君臣之礼。当然,统统都被溥仪拦住了。此时的溥仪对待太监们,跟对待那些旗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太监们在接受杂志社编辑的访谈时,都是以“万岁爷”、“皇上”来称呼溥仪的。杂志社的编辑也都忠实的记录了下来,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相信太监们见到溥仪时,是有人喊溥仪“万岁爷”、“皇上”的。
溥仪会怎么回答呢?
再看一个故事,溥仪曾拉着生病的清朝旧臣商衍瀛的手说:“你是老人而且有病,应该躺着休息。我们是新社会的人,现在的关系才是最正常的关系。等你好了,一块为人民服务。”改造后的溥仪,早已经丢掉了皇帝的架子和思想,以平等的态度待人了。
结合溥仪在植物园的经历,溥仪肯定会在阻止太监们的跪拜礼之后,对太监们说:“我们都是新社会的人,以后你们就称呼我为‘溥先生’就好了。”即不失体面,又摒弃了封建糟粕。至于其他的妄语,相信双方都不会说。
太监们在新中国有了做人的尊严,得到了更加平等的待遇,甚至是更优厚的待遇。从他们的回忆录中可知,他们对新中国是充满感激之情的。他们会怀念清朝,但绝不会想回到清朝的。这时候存在于心中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无法言表的更加复杂的情感。
这件事,也正好让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新中国与封建旧中国的不同,这也正是新中国的伟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