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很多封建陋俗。其中广东一带的“宰白鸭”,更是以残忍闻名。那“宰白鸭”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有哪些人深受其害呢?爆史君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什么是“宰白鸭”?
陈其元出生在著名的海宁陈家,家族世代显赫,不仅父亲陈鳌在朝为官,他本人也历任直隶知州、南汇、青浦、上海等县的知县,直到62岁才辞官,侨居武林。由于他们父子结交极广,又久任中下层官吏,所以见闻颇多。陈其元将这些事都写入了自己的笔记《庸闲斋笔记》中。
在《庸闲斋笔记》中,陈其元记述了父亲告知他的一件事。他父亲曾审理过一件斗杀案,被捕的凶手只有十六岁。仵作检查被害人尸体时,发现身上有几十处伤口,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人造成的。而且“凶手”身体瘦弱,看样子不可能杀死死者。
但提审他时,他的口供却滔滔不绝,与办案文书上的记载一字不差,听起来就像背熟的。陈其元的父亲不相信是眼前少年所为,对他进行开导。终于,少年落泪喊冤。原来,他被人“宰白鹅”。那什么是“宰白鹅”呢?就是当“替罪羊”的意思。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在犯罪后,为了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通常都会找人顶包。而这些顶包者,几乎都是家境贫寒的底层百姓。
比如这件案子中的16岁少年,就被父母以几两银子卖给了有钱人顶罪。在入狱前,会有人为他们进行培训,一字不落地背下案情经过。一些父母也会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要求他们为这个家庭做出牺牲。所以,即便这些人知道自己是给人顶罪的,也不会生出任何反抗之心。因为对他们来说,出生在底层家庭,迟早会死。不累死在地主家的地里,就是死在毒蛇猛兽的口中。死在监狱里也无所谓了。
宰白鸭是如何造成的?
陈其元的父亲原本以为可以替少年翻案,结果却空欢喜一场。因为他发现,在重审这件案子时,少年又恢复了之前的口供,对于自己被冤枉一事只字不提。而整个公堂上,除了他之外,几乎没人关注少年是否有罪。少年的父母甚至希望早点将儿子定罪,好让他们顺利拿到另一半“奖金”。
而这种“宰白鸭”案件,在福建、广东等省最多。据史料记载:“福建漳、泉二府,顶凶之案极多。富户杀人,出多金给贫者,代之抵死。虽有廉明之官,率受其弊,所谓“宰白鸭”也。”地方官对此事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同流合污。即便有廉明的官吏想要为无辜者翻案,也难度重重。因为连受害者都默许了这件事,他们再怎么努力,也终究是白费心血。
为什么福建、广东等沿海城市“宰白鸭”事件如此频繁呢?最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宗族势力庞大,械斗频繁。而械斗必定会出现死伤事件,每当这时候,一些宗族的大家长便会找底层的平民百姓去顶罪。而当地治安又牵扯到地方官的政绩考评,为了之后的加官进爵,他们也会尽量瞒报漏报。乾隆时期,再三申斥地方官这种不法行为,但仍然屡禁不止。大家见过“宰白鸭”的事件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