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都知道,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晚清因为太平军起义陷入风雨飘渺之际,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最终成就了一番惊天伟业。
曾国藩为什么能够这么成功呢?
其实跟他的家训有着很大的关系!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家乡味湖南湘乡县一个叫做白杨坪的小山村。曾国藩的祖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祖祖辈辈都靠着一亩三分地生活,非常艰辛。
直到到了曾国藩爷爷曾玉屏这一代,他想着自己的家族绝对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小时候的曾玉屏吃了很多苦,所以不想子孙后代再遭辛苦,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
当时的社会,底层百姓要想出人头地,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学习。
但曾玉屏并没有太难过,因为儿子虽然没有中秀才,在从自己儿子这一代,曾家有了第一个读书人。
曾麟书考秀才失败了,曾玉屏开始专注培养自己的孙子辈,其中曾国藩和曾国荃从小就被送到了私塾,在他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曾麟书开始开馆收徒,曾国藩和曾国荃就跟在父亲身边学习。
但是曾国藩智力平平,根本看不出一点读书才华,连续考了6次都没有中秀才。
曾国藩就问爷爷,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读书!
“这个世界上有聪明人也有愚笨的人,聪明人很容易获得成功,但不代表愚笨的人就注定失败,如果你知道自己愚笨,那么就要比聪明人更努力,很多愚笨的人都自作聪明,这才是失败的根因!
所以曾国藩虽然不聪明,但能自省吾身,进而勤奋好学,他听了他爷爷的话,愚笨的人就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并且他懂得如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在6次科考失败之后,他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一一做比对,然后慢慢找到了自己文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继续学习改正加强自己的文章。
就这样,在不断地反思和努力后,在第7次科考后他顺利考中的秀才,而接着又高中举人,这样曾国藩有了自信心。
在1838年的时候,曾国藩参加了朝考,他所做的文章虽然没有达到惊才艳艳的高度,但却受到了道光帝的赞赏,至此成为了授翰林院庶吉士。
而勤能补拙这个理念也被放到了曾国藩家训当中,并且曾国藩也将这个理念贯彻进了自己的一生。
曾国藩深知自己天资有限,所以做事从来不投机取巧,他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踏实,哪怕走得比别人慢也没有关系,因为他知道,走得快容易崴脚,他要做的是比别人走得远!
人生没有捷径,对于愚笨的人而言,一步步踏实地走就是捷径。
在曾国藩的日记里,他常常写到这些词:
”早起、静坐、谨言、读史、保身“。
这些话曾国藩一生都在严格执行,从不懈怠,
在曾国藩刚刚入京的时候,由于不懂为人处世之道,经常得罪人,也因为不懂识人之道,常常误交小人。
但此后他反省了,以诚待人但需要明辨好坏,此后他交了许多高质量的朋友,也更加受到人的尊敬了!
养成一个好的品格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那么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人才会如同自己一般优秀。
而养成这种品质自然是曾家的家风,有一个好的家风,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会非常优秀,品格也自然会非常好。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曾国藩家书》这本书在后世的评价会这么高的原因。
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亲们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上面这个横条可以点击进入直接购买。
曾国藩由于自身的品格高尚,从而在京城受到了当时的军机大臣穆彰阿的举荐,再加上当时道光帝对其很赏识,从而很快便飞黄腾达。
据记载,他是道光朝升迁最快的官员,对于曾国藩而言,这就是他淬炼自身之后所带来的好运。
他虽然愚笨,但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而在努力的过程中虽然总是被轻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到了一定时候,这样的努力肯定会变现。
并且这样的努力是积累性的,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只要获得机会,便成为抓住机会的资本。
在太平军起义后风风火火向北方席卷而来,道光帝便想起了曾国藩,便让他操办团练。
曾国藩作为一名文官开始走入疆场,此后一举平定了太平军,成为了主宰一方生杀大权的总督,麾下拥兵十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心腹认为,现在清朝皇帝的皇权崩落,只要曾国藩可以振臂一呼,那么就可以取而代之。
现在曾国藩已经拥有了一切,他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风险,曾国藩深知德不配财这个道理。
再加上他非常相信相面之道,曾经他就遇到一个相面师,这个相面师对他说:你的面格乃帝王之相,但还差了那么一点点,帝王从龙,而你只是蟒蛇,所以注定只能穿蟒袍!
这还是曾国藩没有发迹之前的事情,所以曾国藩非常满足,所以不想做僭越之事。
这个说法不知真假,但被写进了曾国藩的《冰鉴》一书当中。
这本《冰鉴》可以说是曾国藩一生识人用人之术的大成,有人曾经说过,只要读透了曾国藩的这本《冰鉴》那么识人用人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
所以这本书特别适合那些管理者,当然,这本书也适合普通人,毕竟现在很多人都带着面具,有时候交到一些内心恶毒或品格不端的人,那么对于自己的人生而言,自然是一大害处。
建议没有看过这本书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点上面的横条便可以直接购买,现在价格非常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