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最后获得了文正的谥号,可以说是完成了很多文人一生的追求。他一生功绩无数,而他扶摇直上的起点就是建立湘军,剿灭太平天国,拯救清政府于水火中。当时太平天国极大地威胁到了清政府的政权,统治者咸丰也做出了决定,分权给曾国藩。
曾国藩备受后人推崇的一大原因就是他会做人,更会做官。手握实力强大的湘军,这是很容易引起掌权者警惕的事。而曾国藩就看得很透彻,他主动解散了湘军,由此换得自己更长足的发展,后续看来,他这一壮士断腕的举动是完全值得的。
曾国藩如此精明,懂得官场政治,但是早年也有过很屈辱的经历。那次,他在写字,部下冲进营房拿到对着他就砍,可是却没有一个同僚愿意来相救。
晚清末年,国内外的矛盾越来越激烈,饱受剥削的农民实在没有了生计,因此起义不断。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的口号,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最后到了和清政府半分天下的程度。
此时的八旗子弟早已经失去了入关时期的骁勇,军队内部腐败,缺乏锻炼,对上太平军也是有去无回的地步。为了抵抗太平军,清政府下令让各地进行团练,也就是官员召集训练民兵。
曾国藩就抓住了机会,创建了一支自己掌控下,实力强大的军队。军队的士兵大多都是他从自己家乡找来的,以湘人居多,所以也被称为湘军。曾国藩慧眼如炬,他看出了清朝官方部队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军队内部不成监制,缺乏操练,士兵们没有很好的作战素质。
曾国藩因此制定出了合理的练兵计划,一是随战随练,在实战中锻炼士兵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就是在平时进行思想教育,打造一支凝聚力强的队伍。这个思路是对的,所以在最初的挫折过了之后,湘军在曾国藩手下就越来越强大,成了太平天国主要的敌手。
咸丰二年,太平军在桂林失利,还失去了南王冯云山。士气低落的太平军就撤离了广西,改道湖南,先后攻克了道州和郴州,长沙危在旦夕。曾国藩当时就在湖南,因此就赶紧赶来长沙坐镇,预备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来到长沙就开始动手整顿吏治。他设立了审案局,捉拿审问当地的土匪,定罪之后就斩首。这样的行为使得当地的治安好了很多,却损害了很多官匪勾结的官员的利益,给曾国藩树敌众多。
除了和当地的官员之间有了利益冲突,曾国藩还把绿营军的副将清德给得罪了。原来,曾国藩见当地的绿营军实力低下,就打算在操练湘军的时候,也顺手带带绿营军。曾国藩每天都会给湘军开晨会,进行思想教育,他就让绿营军也去听一听。
绿营军也就因此和曾国藩结怨,天天找湘军的茬,自己不训练,天天在街上游荡,比起军人更像痞子。清德遇见了湘军也总是充满讽刺与挑衅,湘军并没有忍气吞声,在街道上就与清德扭打在了一起。
有一天,清德又在街上遇到了几个湘军,随即出言讽刺。湘军也没有忍下这一场,直接和清德在大街上厮打了起来。清德回营后恶人先告状,说湘军不讲道理,见了他上来就打。绿营士兵和清德还是很有感情的,而且对曾国藩对他们的训练早有怨言,一听这话,就坐不住了。
他们纠集了一批人,冲到湘军的营地。一路撞进曾国藩的书房,曾国藩当时正在写字,也不理会他们。可是,冷处理显然不管用,他们挥舞着家伙事越来越激动,一个拿着长刀的绿营军上来就要砍他,也是曾国藩身手敏捷,命不该绝,他躲开了这一刀。
最让曾国藩心寒的是,同僚也都在场,却没有一个人出手相救,而是眼睁睁看着这么凶险的事发生。曾国藩知道此处不可久留,赶紧跑出去。之后,这些绿营士兵被湘军五花大绑,和曾国藩一起到了湖南巡抚骆秉章处。
然而,骆秉章听完曾国藩的诉苦之后,却做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把这些犯上的绿营士兵松绑释放了。不止如此,他还对这些士兵们说“辛苦兄弟们了”。好像他们没有犯错,反而立功了。
曾国藩大为不解,他向骆秉章询问理由。这些士兵不服管教,这是其罪之一。其罪之二就是胆敢对他这个上级官员动手行凶,险些得逞,难道不该严惩吗?骆秉章假情假意地安慰了他几句,只是说之后打仗还要用这些士兵,不好追究。这次事件也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了。
曾国藩本心是好的,想要整顿当地的吏治,同时提升绿营的战斗力。那时他官位已经不低了,所以才有放手来干的勇气。可是他忘了一句话,强龙不压地头蛇,他官位虽高,当地官员还是比较有根基的,并不怕他。曾国藩也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他带着湘军离开了长沙,前往衡阳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