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懒洋洋的夏日山丘,伴人憩睡有淙淙溪流,远处传来低沉的鼓声,疑是飘自梦乡的纤声鼾声。低沉的隆隆声响彻远近,亲爱的朋友奔向弹雨枪林,在身旁通过的土路上,士兵们在前进,却都走向死亡。——《什罗普郡小伙子》A.E.Housman
笔者引用的,是A.E.Housman所写于《什罗普郡小伙子》里第三十五页的一首诗,同样的,他也被英国首相丘吉尔·温斯顿在自己的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被引用。这首诗,大家很容易看懂,它的背景是在一战,讲述了士兵的命运,走向死亡。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级战争,它颠覆了诸多人类对战争的定义,现代化战争的残酷、高效,国家意志间的殊死较量与科技对战争的改变,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于它的余波,在战后二十年里依旧影响深远,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惨烈的战争。
那么究竟这一切的一切,起点位于何处,原因为何?还请诸位跟着笔者的视角,回到这场战争的开始之前的时间,细细的梳理被掩埋于历史背后的前因后果。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对笔者说过一句话,一切的矛盾都是利益矛盾。笔者对这句话并不完全赞同。然而,近代列强间的战争与矛盾,大部分由利益纠纷和历史原因引起,我们所回顾的这段历史里,英,法,俄,德,意,奥六国也是如此。如果具体来分,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这三对矛盾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先说说英德矛盾,这个时候的德国——不是网上很多人喜欢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它这个时候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至于为什么叫它第二帝国呢?这涉及一个法理问题,皇位是有说法的,他所继承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理和皇位,用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你称帝也得遵守基本法。你的皇位得是继承来的,因此威廉一世宣称自己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另一点呢,如果这样宣称,那么的意志第二帝国就对旧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有法理继承权。因此法理对他十分重要,所以称帝也得遵守基本法。
题外一句,如果要这么说呢,那天皇应该是个草头皇,你没有法理啊。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德意志第二帝国作为一个新兴列强,和老牌帝国形成了强烈的利益冲突,在当时的世界环境下,什么是它的利益呢?
有人说地盘有多大,这个话,没错,因为在当时,列强需要殖民地的原材料支持自己的工业,而殖民地也作为其产品的销售地,列强通过占领殖民地构成完整的经济循环,而德国由于缺乏殖民地,他们的经济循环并不完整,在和其他列强的竞争中这是致命威胁。
最显著的代表还是英国,两次世界大战,英国作为资源贫乏的岛国,在战争中能够坚持下去,很大因素就是因为殖民地的存在。对于德国这种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他对殖民地的渴望之强烈,估计和今天梦想一夜暴富的人相差无几。然而这个梦想,摆在当时的环境下,存在有巨大阻碍。
这个阻碍在于,世界已经被瓜分的差不离了。英法这样的老牌强国占据了广阔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国号称是日不落帝国,阳光所到之处,大英帝国的旗帜在太阳的光芒下迎风飘扬。而法国,他的殖民地范围,仅次于英国,说这二者最大限度的分取了世界利益都不为过。
那德国呢?真对不起,德国什么都没有。说到这,我估计一定有人问,为什么说德国什么都没有呢?德国不是也有殖民地吗?他在中国有啊,在非洲也有啊,为什么说他没有啊?那请你看这张图,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说他没有。
除去本土,他所拥有的,只有西萨摩亚、德属新几内亚、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洲、胶州湾保护领地,包括租借地青岛等。如果你把他和英法比一下,你会发现,如果英法是贵族,德国和叫花子没有区别啊。而且,殖民地支离破碎,全为飞地,如果爆发战争,殖民地会被各个击破,被敌人夺取,德国几乎无法从殖民地获取资源和人力。等于说殖民地对帝国的帮助和贡献,实属聊胜于无。所以德国人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
而这样的原因在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时完成统一,此时已经是要十九世纪后期了了,世界利益早已被瓜分的差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对外扩张空间已经被压抑到了极点,可谓寸步难行,如果他要扩张,他的矛头就要直指老牌帝国英国,法国。其中和英国的矛盾最大,因为英国掌握着世界第一的海军,并且封锁着德国的出海口,同时还拥有最大的殖民地。
工业时代的战争,制海权,永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一战时期更是如此了。能否掌握制海权,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荣辱兴衰。对英国则尤为重要。英国是一个岛国,你威胁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击败他的海军,切断他与殖民地之间的联系,英国将不战自败。而德国,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再将自己的国策,从夺取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大陆政策,转为了夺取世界利益的世界政策。并且开始发展自己的海军,组织大舰队。这就对英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了威胁。
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甚至于可以说在较早的时期,英国对此缺乏认识。缺乏认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英国的国策是大陆均势,你也可以称之为,光荣孤立。如果在中国找一个相似的词呢,不恰当点说是合纵连横。
Wehavenoeternalallies,andwehavenoperpetualenemies.Ourinterestsareeternalandperpetual,andthoseinterestsitisourdutytofollow.
我们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仅有永恒的利益,这些利益就是我们的责任。
英国要维持自己在欧洲的利益,以及自己在世界的利益,他势必要保证,欧洲大陆不会出现一个霸主,因为他的存在,会威胁大英帝国的利益和安全,无论是联俄抗法,组织七次反法同盟。还是联法击俄,在克里米亚战争里击败俄国。究其本质就是大陆均势政策下的战略调整,它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出现一个统一欧陆的霸主,使英国永远无法遭到来自欧陆方向的威胁。
本着这个思路来看,德国人在英国人眼中简直就是天使一样。因为普法战争前,法国国力上升,俨然有挑战英国之势。而普鲁士王国,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前身,因为和法兰西第二帝国争夺欧陆霸权和在德意志统一问题上的矛盾激化,最终在1870年七月爆发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战争的最后结果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刚刚完成统一,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帝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一世议和停战。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不仅要赔付50亿法郎,还要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大区的大部分土地,而且德意志第二共和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欧陆霸主。
这件事在英国人眼里,那真是帝国的大喜事啊。法国又死了,议会成员拍手称赞啊。为什么呢?这很简单,原来争夺欧洲霸主地位的就俩,法国和俄国,大英帝国之前打的仗不就是因为这俩不省心的货吗?现在未等帝国出手,德国就把法国平了,这样的话,两强相争就成了三强争霸赛。德国夹在法国和俄国之间,如今法国战败自然想着报仇,俄国也不甘心这群普鲁士蛮子跑到自己头上去,德国更不愿意失去他的霸主地位,三方相互竞争,帝国坐观成败,多痛快啊。可以说做梦都能笑醒过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英国人的美梦没有太久就醒了,还是吓醒的。其原因就在于十九世纪末,德国将自己的国策由欧陆政策,转向为谋取世界利益的世界政策,因为德国在八十年代才开始谋取殖民地,收效甚微,至一战爆发前,所获殖民地不及英国人的十分之一。德国舆论就出现“德国人已经看够别人分食那个甜包子”的口号。而德国外交大臣公然的宣称“要谋取阳光下的土地”。这话英国人一听就明白了,你要阳光下的土地,你只能和我要,这就意味着德国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德国人野心勃勃展开了自己的计划,首先是三B铁路方案,铁路线从德国首都柏林开始,通过奥匈帝国及其控制下的巴尔干地区抵达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然后渡过海峡,取道安卡拉直达巴格达。1888年,由奥匈帝国至伊斯坦布尔的铁路干线竣工。同年,德国从土耳其取得修建至安卡拉的铁路租让权。1892年安卡拉铁路竣工。接着,德国又与土耳其谈妥修建至巴格达的铁路租让权。这个以三B计划驰名于世的铁路干线建成之后,德国的侵略势力将伸向亚洲,直达波斯湾畔,威胁着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圈。
在非洲,德国也和英国发生冲突,德国想沿赤道两旁向外扩张,从西南非和东非斜断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英国则想从埃及南下,以及由好望角北上,纵贯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并且计划修建由开普敦至开罗,再连通至加尔各答的铁路,把英属的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这就是英国的所谓“三C计划”。但是,德国抢先于1890年占领坦噶尼喀,挡住了英国的去路。当英国企图经过比属刚果修筑铁路时,德国又压迫比利时拒绝让英国铁路过境,破坏了英国修建纵贯非洲铁路线的计划。德国还极力破坏英国在非洲南部的扩张,最明显的表现是支持布尔人抵抗英国。1896年,布尔人粉碎了英国南非公司经理詹森所组织的偷袭,德皇威廉二世特地发出示威性的贺电,并给布尔人以军事物资的援助。以后英国提出了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诱饵,于1898年9月26日与德国签订条约,德国才没有卷入英布战争。但即便如此,双方在这场殖民地争夺中也已经结下了巨大的矛盾。
同一时刻,双方不仅在殖民地问题上存在巨大矛盾,在经济上也有巨大的贸易竞争,英国逐步处于劣势状态。德国通过技术优势和压低工人的工资降低了生产成本,以低价的商品冲破其它国家的关税壁垒进行倾销。1880年至1890年间,德国出口额由三十亿零九千万马克增至三十四亿马克,即大约增加10%;而在以后的十年内,出口额增至四十六亿一千一百万马克,即增加了百分之36%。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工业产品中,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是向国外市场销售的。德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1870年只占9.7%,到1913年,则上升为12.6%,仅次于英国,居第二位。德国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日益排挤英国商品。1913年,德国对欧洲各国的贸易占德国出口的75%,进口的54%。英国人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之迅速,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是惶然无措。
将敌人的旗帜逐出大海,或者只允许其作为逃亡者出现。——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1890-1905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作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在他的书中宣称,拥有海洋优势的国家往往比拥有陆地优势的国家更能影响世界事务,当一个国家集中力量发展海洋优势可以让其更加容易赢取军事和经济竞争上的胜利。在海上作战中,赢得胜利的关键并不是袭击对手的贸易线和实施兵力投送,而是集中优势兵力、摧毁敌方的海军主力,如此一来,获胜的一方便可建立起制海权,继而赢得战争。
海权论无疑为竞争中的德国给与了理论性的依据,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元帅的主导下,《第一次舰队法案》和《第二次舰队法案》先后提交给了帝国议会,两个法案基于风险理论,也就是寄望于,英国的战略困境远甚于德国,英国也不会置全球利益于不顾,将所有海军力量调回北海,堵截德国海军,而德国可以依靠其现有陆军优势,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海军力量,进而迫使英国承认德国海军所享有的海洋权利。
然而兴建海军本身对英国就是一个非常挑衅的事情,英国将海洋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风险理论本身又要寄望于,外交上的斡旋和欺骗使其获得窗口期安全的发展。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的时,德国在短短十年内同时对英国三大安全支柱,欧洲均势,殖民利益,海洋权益发起挑战,这就让英国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威胁,而英国也必然倾尽全力剪除德国这个威胁。
其结果是,世界政策的行动让英国人认清了德国人的野心,而德国人的海军策略也进一步的强化了英国人与之对抗的决心。同样受海权论启发的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力排众议宣布了划时代的军舰建造方案。如果德国人继续他们的原定计划,那他们就必然失败,如果他们修改方案,那么就更加证明其野心和对英国的威胁。
其结果果不出英国人所料,德国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第二次海军法案第一补充法案》和《第二次海军法案第二补充法案》。这两个法案不仅彻底暴露了德国海军的企图,更是让其战略规划全盘崩溃,德国不得不和英国进行海军上的军备竞赛。而海军军备竞赛本身,也让英德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最终让双方开始在全方位上进行对抗。
由此可见,英德矛盾,全盘处于战前争端中,最大的争端,也是最为激烈的争端。迫于自身之疲势,英国最终调整了自己长久的外交方针,开始积极寻求盟友,与传统宿敌法国议和结盟。而德国也一样拉拢俄国,奥匈帝国组成三皇同盟。后同盟因为1878年柏林会议上,德国与俄国产生矛盾最后不欢而散,英国随之拉拢俄国,而德国也针锋相对的拉拢意大利,组织三国同盟。如此一来,两大军事同盟雏形初现,战争的导火索,就在双方的对抗之中孕育而出。
然而英德矛盾,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巨大矛盾,但它并非所有的矛盾,促使战争爆发的原因尚有法德矛盾,俄奥矛盾,以及其他一些旁支因素。
参考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海权论》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艾瑞克·霍布斯鲍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