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一战后,德国仅10万军队,希特勒用6年疯狂扩军800万,他如何做到

一战后,德国仅10万军队,希特勒用6年疯狂扩军800万,他如何做到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下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一战结束后,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1919年6月28日,各国代表在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中再次与德国代表签署了胜利国拟定的《凡尔赛条约》,也就是希特勒后来称之为“强制和平”的条约。

《凡尔赛条约》签订

按照《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海外殖民地需全部转交给协约国,陆军总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并且不得拥有坦克、飞机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海军只能保留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另外,德国还需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在如此严苛的制裁之下,按理来说德国是没有办法东山再起的。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到了二战时期,德国动员参战的兵力一度达到1700万人,仅一线作战部队就有900多万人,那么从受到限制的10万陆军,到一支佣兵千万的强大军队,德国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希特勒又到底是怎样在英法的眼皮子底下实现如此庞大的扩军计划的呢?

德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基础的军事理论不仅适用于冷兵器时代,现代化战争也同样适用,希特勒非常清楚,想要扩大德国军队的规模,首先资金必须到位,希特勒上台的那年,德国刚刚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的席卷,马克急剧贬值,物价飞涨,失业率迅速上升,几百万没有工作的人沦落街头,不过在希特勒看来,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员正好可以弥补德国兵源的不足。

经济大萧条下游行的德国工人

但彼时德国缺少的不是人,而是钱,几百万人的军队建制形成以后,庞大的军费开支无论放在哪个国家都不是件容易解决的事情,更何况是被制裁的德国。

按照《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协约国不仅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还让德国背上了132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这笔战争赔款严重透支着德国经济,如果继续支付战争赔款,德国的扩军计划非但无法实现,甚至还有可能面临裁军的风险,因此希特勒扩军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暂停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

1933年德国的失业人数已达600万,还有将近400万的临时工挣扎在温饱线上,整个德国经济陷入崩溃,希特勒瞅准机会倒逼英法同意德国暂停支付战争赔款,考虑到德国政府有垮台的风险,英法最终同意了希特勒的要求。

德国大批失业工人

但是仅靠停止支付战争赔款并不能满足德国扩军的资金需求,当时德国的经济已经崩溃,想要重振经济就必须要有新的资金流入,于是希特勒就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希特勒上台后发售了大量债券,把中等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支付手段”全部集中到国家手中,通过这些债券从美国资本家手里借到了大量资金,然后他再把这些资金用以发展重工业和军火。

就这样,德国扩军所需要的资金已经基本满足,但这也让整个德国负债累累,二战前德国的国债只有300多亿美元,二战结束后,德国的债务已经上升到了4500亿。

有了资金流入,希特勒的扩军计划也就有了基础

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后,德国的扩军计划正式启动,虽然当时德国到处都是可以用来补充兵源的闲人,但想要将这些普通百姓变成合格的士兵并不容易,不过希特勒还是做到了,二战时德军凭借闪电战所向披靡,虽然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世界上没人知道如何应对闪电战,但德军本身的战斗素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那么德国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德军的步兵正在进行队列训练

其实很简单,也就两个办法,一是煽动仇恨,通过一战战败后,协约国对德国的过度压榨与制裁,加上全球经济危机对德国人民生活上的打击,将德国社会整体的不满情绪无限放大,实际上,《凡尔赛条约》的时候,一些西方国家就已经意识到,完全将一战的责任全推给德国有失公允,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预言:“如果我们认为必须让德国贫困潦倒,让德国儿童挨饿残废,那么我敢预言,复仇必将到来”。

希特勒用极具煽动性的演讲把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传向每一位德国人民,由此,在年轻人的心目中,仇视英法等一众战胜国的种子被深深埋下,同时也激发了年轻人从军为德国争取国际地位正常化的热情。

狂热的演讲现场

而第二个办法则是建立极端的民族主义信仰和反犹主义信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让困境中的德国雪上加霜,但犹太人却因善于经商又控制了德国40%的金融业和商业,从而乘乱取利,这进一步激发了德国人的仇恨,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大肆宣扬日耳曼人的优等地位,发起大日耳曼民族主义信仰运动,迅速吸引了大批追随者。

如果说对英法等战胜国的仇恨是二战中德军士兵士气的来源,那么极端的民族主义信仰和反犹主义信仰就是维持这种士气长久不坠的原生动力,正是因为有这种偏激的“军魂”支撑,希特勒的扩军计划才得以真正迈开步伐。

德军

1933年希特勒跟罗斯福几乎同时上台,同年年底,德国已经解决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失业问题,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甚至开始出现过分就业的情况,满大街都找不着劳动力,不过这种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蕴藏着的却是希特勒吞噬世界的野心。

早在希特勒拟定《四年计划》发展方案时,他就说过:“一切经济政策是不是足够好,是不是符合德国国情,首先得问它是不是有利于德国军队的建设”,希特勒释放出了很明显的“先军”主义思想,在他眼里,德国当下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军事工作为先,一切都要以军事工作为重,按照这种“先军”主义思想的引导,德国国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扩军行动。

德军装甲部队穿过闹市

1939年德国的武器和军用装备的生产总值对比1933年翻了11倍有余,飞机制造增加了22倍,军火产量甚至一度超过英美两国总和的2倍,整个国家对军工产业的投入资金达到了总投资的50%以上,在“先军”主义的影响下,德国人民普遍相信“没有糖果可以活下去,没有子弹就不能生存”,人们宁愿过最简朴的生活,也要将钱和物资献给德国军队,在这种从上到下都在为扩军备战服务的国家状态下,德国逐渐演变成了一头纯粹的战争巨兽,在短短6年的时间内,希特勒就实现了扩军800万的骇人成绩。

当然,光有想法和行动,但没有其他列强的默许,德国其实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如此庞大的扩军计划的,那么当时英法等国为什么不设法阻止德国扩军呢?这一方面是因为一战后弥漫在西欧的绥靖思潮使得德国可以放心大胆地扩张军备。

以英国为例,在经历过一战的洗礼后,英国的实力大打折扣,此后接踵而来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得这个日不落帝国的实力日趋衰落,难以再承受任何规模的战争,而要阻止德国只能武装干预,但彼时英国已经自顾不暇,没有精力也没有实力出兵干涉德国的一切事务,希特勒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顺势以德国即将崩溃为由,倒逼英法同意暂停支付战争赔款。

张伯伦签署慕尼黑条约之后的回国演讲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列强之间势力与实力不均,导致国与国之间经常彼此较力互相拆台,以英法为例,法国凭借一战的胜利在战后迅速成长为欧洲大陆第一陆军强国,这就让一向奉行均势战略的英国人起了防范之心。

一战结束以后,英国为了阻止法国一家独大,有意扶持德国,从而实现在西欧内陆牵制法国的目的,法国想让德国消失,英国就想尽办法为德国续命,在此期间,英国还与德国签订了海军协定,解除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海军上的限制,同意德国海军总吨位可以跟法国相同,质量上甚至可以超过法国。

英国为了牵制法国,解除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海军上的限制

由于英法两国目的不同,最终导致双方在对德政策上产生了巨大分歧,而这种分歧恰好给了德国足够的扩军时间,另外,当时英国虽已渐渐“日落”,但其国际影响力依然巨大,所以刚刚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跟英国也是有冲突的。

在二战之前,美国想要实现其世界老大的目的,摆在眼前最大的拦路之虎就是英国,希特勒看穿了美国人的心思,于是他将德国和美国的利益绑在了一起,以牵制英国为由,从美国那里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支持。

总之,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列强之间的明争暗斗都为德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扩军时间,与其说德国在短短6年扩军800万是一个“奇迹”,不如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以及西方列强给德国开了一路绿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经济,英法,希特勒,赔款,资金,德国,战争,军队,扩军,德军,观点评论,凡尔赛条约,英法,希特勒,英国,德国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英法,希特勒,赔款,资金,德国,战争,军队,扩军,德军,观点评论,凡尔赛条约,英法,希特勒,英国,德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英法,希特勒,赔款,资金,德国,战争,军队,扩军,德军,观点评论,凡尔赛条约,英法,希特勒,英国,德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