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被皇帝赏赐配戴三眼花翎的大臣少了,自然就显得鹤立鸡群,荣耀非凡了。
在清朝官服制度中,不同级别的官员,帽子的质地和装饰是不同的。帽子的装饰共分为两种,一种是顶戴,另外一种就是翎羽。
顶戴就是帽顶的装饰物,比如一品官顶戴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等等,一直到九品官皆有顶戴。如果没有顶珠,则表明这只是一名无官品的吏。
除了顶戴之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清朝官员的帽子后面还拖着一条尾巴。这条尾巴当然不是清人留的辫子,而是鸟羽,即翎羽。一般在帽子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左右的翎羽管,专门用来安插翎羽。
翎羽分为两类,一类是蓝翎,用鹖鸡尾羽制成,蓝色无眼,一般赐予六品及以下的官员佩戴;另外一类就是花翎,使用孔雀的尾羽制成,带有“眼”型花纹。花翎又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花翎。
按照清朝的定制,亲王、郡王、贝勒等高级别宗室,是不准佩戴花翎的,贝子及以下的宗室可以佩戴花翎。后来又进一步细分,
贝子及固伦额驸(嫡公主的丈夫)可以佩戴三眼花翎
;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父(庶公主的丈夫)可以佩戴双眼花翎;五品及以上的内大臣、上三旗统领、参领按定制,达到一定级别可以佩戴单眼花翎。
根据定制来看,有权佩戴三眼花翎的人还是挺多的,只要有贝子爵位的宗室,都可以佩戴。但在非宗室大臣中,想要佩戴三眼花翎,就只能是皇帝御赐了。而皇帝御赐佩戴三眼花翎,又非常的慎重,非功勋卓著者是不会赏的。因此,三眼花翎就成了类似现代稀有“勋章”一样的荣耀标志。
从乾隆时期到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七人。
傅恒,在乾隆三十三年,即1769年,接替之前战败的明瑞,进攻缅甸,取得首战告捷之后,被乾隆赏赐三眼花翎。
福康安,在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平定苗民叛乱,解了正大营、嗅脑营、松桃厅三城之围,获赐三眼花翎。
乾隆对傅恒和福康安的确比较的照顾,傅恒本是乾隆富察皇后的亲弟弟,乾隆的小舅子,福康安是傅恒之子,据传福康安又是乾隆的私生子,关系比较的复杂暧昧。
和琳,这可是和珅的亲弟弟,和珅都没能得到的荣耀,他的弟弟却得到了。嘉庆元年,即1796年,和琳接替刚刚去世的福康安督办军务,继续平定苗变。和琳夺取了云山炮台,收复了乾州,被赏三眼花翎。
和珅,没有得到三眼花翎,是因为他没有军功,否则,估计也会被乾隆赏一枝三眼花翎带带。
长龄,道光六年,即1826年,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有功,被赏赐三眼花翎。
禧恩,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接替平定连州瑶民叛乱不利的两广总督李鸿宾之职,在一个月内迅速平定了诸瑶,被赏赐三眼花翎。
李鸿章
,洋务办得好,生意做得好,死后留下了巨额财富给他的子孙后代。但是呢,采购了一堆战舰,就是大炮不够,炮弹不足,加上用错了人,导致甲午战败。李鸿章最大的功绩,就是他帮慈禧卖国,卖的好。慈禧一高兴赏了李鸿章三眼花翎。
徐桐,这是一个有气节的顽固守旧派,对于其品格要赞,但对于其因循守旧的作为要反对。徐桐力主抗击八国入侵,清军战败后,宁死不屈,自缢殉国。相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伪道学而言,此老夫子虽然顽固,却也至少是言行一致,敢言敢为,有担当之人。只是,他的守旧与顽固,让他“恶西学为仇”,反对变法革新,因此,颇受慈禧信任,被慈禧赏了三眼花翎。
跟慈禧沾上边的清朝大臣,即使被赏赐了三眼花翎,也少有荣耀可言了。李、徐二人还不如不要呢,此时的“三眼花翎”已经并非荣耀,而是耻辱了,一个卖国,一个守旧,这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都洗不清了。这两枝三眼花翎,令人叹息,汗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