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集,乾隆出居庸关巡视,随同的有纪晓岚、和珅、干妹妹杜小月以及十五阿哥,乾隆看到纪晓岚和杜小月在争吵,就问吵些什么,两人说出了京城有两条河,一条清河、一条沙河,两人正在争执究竟哪条河水深。
乾隆嗤之以鼻,说纪晓岚堂堂一品大学士,居然这个都搞不清楚,当然是沙河深,和珅听到后也跟风嘲讽纪晓岚,谁知纪晓岚默默转过头去对十五阿哥说:“十五阿哥您可记住皇上说的话,皇上说:‘杀和珅’!”
当然,这是影视作品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但十五阿哥正是将来的嘉庆帝,而和珅也确实是他逼死在狱中的。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导致乾隆驾崩后,嘉庆帝对前朝最大的宠臣如此愤恨?这就不得不先从和珅开始讲起。
“开挂”的和珅
北京什刹海曾经是王府的集中地,自清朝建立以后,四个世袭罔替的亲王府中,有三座都建在这里,除了亲王之外,还有阿拉善王府、涛贝勒府、棍贝子府、着惠府等,其中前海西街有一座堪称中国第一豪宅的恭王府,占地6万多平方米,极尽奢华。
恭王府之前并不叫恭王府,而是叫“和第”,它的第一任主人正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巨贪和珅。
提起和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来自影视作品中王刚老师演绎出的,那种媚上欺下、心狠手辣、奸滑无比的小人形象。
但在最早之前,和珅的日子过得十分坎坷,可谓命途多舛,他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如果不是其父亲为人忠厚,帮助过很多乡邻,小小年纪的和珅很可能早早就告别历史舞台,在大家的帮助下,和珅用功读书,第一次展现出他的聪明伶俐。
由于学习刻苦、天资聪颖,和珅被选入设立在皇宫西华门内的咸安宫,这座宫学非同一般,除了天赋以外,更看重出身和背景,和珅是正儿八经的八旗子弟,即便家道中落,好在根正苗红,被内务府官员看重。
既然是选择宗族内的优秀子弟,肯定是有自己的考核标准的,和珅博闻强记又勤奋刻苦,小小年纪就精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让著名学者袁枚刮目相看,认为这个孩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到了公元1769年,十九岁的和珅成绩十分优秀,被封三等轻车都尉,没过多久又成了粘杆处侍卫,这个分量比都尉强了不止一星半点,这可是皇帝手下的情报机构,和明朝的锦衣卫有某种相同之处。
四年后,政绩不错的和珅被钦点为乾隆的仪仗队侍从,乾隆注重颜值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和珅能够担当皇宫侍卫的门面,不得不说他文武双全的同时,长着一张精致的面孔。
当时的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曾经评价过和珅的容貌:“白皙英俊,举止潇洒,极具大国宰相之风”。
故而很多野史都会在乾隆和和珅身上浓墨重彩的写上一笔,说和珅是“贵妃转世”,乾隆二人除君臣之外还有别的情愫,但不管怎么说,和珅要长相有长相,要能力有能力,逐渐在朝廷中平步青云,年纪轻轻就开了“挂”。
刨除和珅的“业务能力”,其察言观色也堪称一绝,公元1777年皇太后钮钴禄氏病逝,乾隆悲痛欲绝、茶饭不思,所有大臣、嫔妃都劝乾隆保住龙体,唯独和珅什么也不说,只是跪在乾隆身旁陪着,三天三夜不吃不喝。
有了这一段经历,乾隆更加信任、喜爱和珅,终于交给了他一份差事——总管户部科尔沁左翼地区的税务。
户部是个什么单位呢?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门,但除了钱财之外,还要管理民政、粮食等事情。
一般来说,户部的官员会被经常撤换,在那个通讯落后的时代,任何一个天灾人祸都会影响户部的核算,再加上有时候皇帝又会免了哪里赋税、地方官员贪污等情况,导致户部的账极易成为“糊涂账”。
可和珅就是与众不同,呈给乾隆的奏折里不仅把各项税收精确到分厘,更是把每一项支出都罗列了出来,甚至算完了大大小小的支出后,硬生生给乾隆净赚出两万一千八百四十二两三钱九分七厘的银子。
身为一个“会计”,和珅居然搞出了“业务员”的本事,给老板创造了收益,一个“员工”能力如此卓著,老板怎么可能不喜欢?就这样,和珅开始掌管起户部和内务府,整个大清王朝的财政都被他握在手中。
当年康熙在位时,对天下百姓承诺永不加赋,也就是说除非人口爆炸性增长,或是研制出高产的农作物,否则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都是相对固定的,康熙的继任者雍正也是个勤俭节约的皇帝,所以康乾盛世国库愈发充实。
可偏偏乾隆是个出了名的“散财童子”,有了祖、父两代人的积攒,他的日子过得极为滋润,作为乾隆跟前的红人,和珅自然懂得老板的脾性,不仅把内务府管理的有条不紊,更是每年创收500万两白银。
“巨贪”成长史
据统计,乾隆时期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000多万两白银,能够额外创收500万两,和珅的确有本事,又或者说,和珅在给自己积攒小金库的同时,大头都“孝敬”给了乾隆,所以才导致乾隆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作为户部的一把手,自然会有很多官员争相送礼,本来就机敏的和珅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这种诱惑,也正因和珅足够机敏,所以在他的守则里,有三种东西是不能碰的,也正因如此,他才能贪那么久。
科举一直是封建时代为朝廷甄选人才的方式,这是国之根本,如果在这上面徇私舞弊,那就相当于跟老板作对,和珅是绝对不会做的,而且不仅他不会做,还要求手下的人也不能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同样,天灾人祸时,朝廷下拨的救命钱也是不能动的,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优等生”,和珅打小就知道天灾人祸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只有老板安安生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和珅才能继续充实自己的小金库,万一哪天上面换了个人,天知道会拿自己怎么办。
所以历史上的和珅从来没有贪污过任何一笔赈灾款项,并且他绝对不允许其他官员在赈灾款上做文章,只要被他查出来,那可比皇上查出来更加可怕。
和珅的机敏就在这里,他最后一个就是不碰老板的蛋糕,他会收礼,也会帮人办事,不过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乾隆的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之下,没能力的人就算有大把金钱买官,和珅也会将其放到不重要的位置上,甚至还要监督这些人的情况。
自己本身就是个巨贪,自然知道这些人肚子里藏了什么“坏水”,这些人在自己的位置上贪可以,但一旦触碰到百姓与国之根本,和珅就绝不手软,正因如此,和珅一直在乾隆面前风生水起。
不过正所谓“福祸相依”,和珅的好日子过多了,心态也在发生变化,他把重点一直放在了现老板的身上,却忽略了老板的继承者,这就为他后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得罪嘉庆
康熙的影响力很大,导致自负的乾隆也不敢跟爷爷较劲,康熙在位61年,乾隆不敢超过爷爷,就在自己在位60年后宣布退位,自己做了太上皇,把皇帝的位置禅让给了嘉庆。
原本和珅和嘉庆没有什么直接利害关系,可坏就坏在和珅嫉妒上了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朱珪,和和珅一样,也都是因为才华受到赏识,不同的是朱珪16岁时凭自己的实力考上的进士,而和珅当年没考上,是纯粹靠着自己的根正苗红被选入宫学培养的,所以按照这一方面,和珅确实心不爽。
可和珅毕竟混迹官场这么多年,没必要因此跟朱珪较劲,考中进士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朱珪这个人太清廉,文人相轻亘古不变,这个朱珪不仅学习上压了和珅一头,品行上又高了一头,这怎么不让和珅嫉妒?
最关键的是,朱珪还是嘉庆的老师,这就使得朝廷上下都对朱珪毕恭毕敬,更是戳到了和珅的内心,这就导致乾隆对朱珪也有欣赏之情,这种情感要比跟和珅更加纯粹,毕竟人家老板都把自己公子托付出去了,显然朱珪的实际分量比和珅要高。
万万没想到,纵横官场多年的和珅也犯了嫉妒之心,私下里各种排挤朱珪,刚开始乾隆还是比较明智的,还会劝和珅大度一点,直到有一天和珅孤注一掷,乾隆才重新审视了朱珪,甚至还训斥了嘉庆,那么发生了什么呢?
1794年,英军来到两广附近企图登陆,朱珪一举赶跑了英军并抓住了多名士兵,乾隆很是高兴,准备提拔朱珪做大学士,和珅突然对乾隆说,朱珪身为两广总督,赶跑英军分属应当,且朱珪只是赶跑并没有出海缉捕,有损大清颜面。
乾隆派人了解后,确实发现朱珪没有率军出海的意思,只是在争斗间捕获了几名掉队的英军,感到大清的颜面有损,一怒之下将朱珪贬去做了安徽巡抚,但其实朱珪并非不想追敌,而是当时两广的海军战舰破损严重,自己掏腰包重新修的战舰还没造好,因此贻误战机。
巧合的是,得知老师要回京城任职,当时还是十五阿哥的嘉庆专门给朱珪写了一封祝贺信,谁知这封信刚好被和珅找到漏洞,向乾隆表示阿哥借用皇帝的恩情笼络结党,这就更让乾隆对朱珪不满意,甚至叫来嘉庆训斥了一顿。
嘉庆心里窝火,别人不知道两广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嘉庆知道的一清二楚,当时针对捐款修建战舰的事情,嘉庆还和老师通过信,在朱珪被贬时,还专门又砸锅卖铁留下了15000两银子,给下一个官员继续修建新船。
嘉庆不理解老师为何自己掏腰包以及筹募资金,为何不向朝廷表明,朱珪是这么跟嘉庆说的:“御外事大,惜乎金钱?”
此时嘉庆也逐渐明白,朝廷并不像他想的那样波澜不惊,但凡跟钱挂上钩的事情,都不是一份两份奏章能说的清楚的。
等到乾隆禅让后,嘉庆有心把自己的老师调回来,可乾隆名义上是太上皇,其实本质还是大清的一把手,经过和珅的进言,乾隆一直觉得朱珪容易影响嘉庆,就把这件事压了下去,导致朱珪只能继续在小地方当官。
经过种种事件,嘉庆越来越讨厌和珅,自己被父亲乾隆管着无可厚非,但这个和珅屡屡向乾隆说这说那,这就让嘉庆心里很不爽,毕竟自己名义上也是天子,你和珅作为人臣,无论跟太上皇关系如何,那也得先把面子给足现在的老板吧?
其实只要乾隆还在世,和珅就不会有什么威胁,嘉庆也不敢拿和珅怎么样,可人总是要生老病死的,三年后乾隆驾崩,嘉庆彻底掌握政权,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当时乾隆还在位时和珅就告老还乡,说不定最后还能落个富足美满。
可惜和珅太贪了,对权力也像对金钱那般贪婪,他一直想活跃在乾隆身前,却忽略了头上的老板早就换了人。
所以当和珅得知嘉庆将朱珪召回京城时,和珅自感大势已去,叹息道:“吾命休矣”,果然,当朱珪一到北京,嘉庆立即让他组织清算和珅,此时距离乾隆驾崩仅仅过去了15天,经过朱珪等人的清算,和珅中饱私囊贪污的钱财令世人震惊。
好在嘉庆顾及皇家颜面不想大动干戈,只是让和珅在狱中自裁,但不得不说,嘉庆即位后国库已经被折腾的差不多了,清算和珅也给了国库一次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