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锅宰相——刘墉,这是人们对满清名臣刘墉最深刻的印象,而在市井之间,刘墉还有一个更为接地气的名字:刘罗锅。据传刘墉弯腰驼背,才得到了这个刘罗锅的名字。历史上的名臣诸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刚直不阿,脑子不会转弯,在劝谏皇帝之时总是心直口快,惹得龙颜大怒。但是刘墉不一样,他懂得如何和皇帝周旋,大聪明和小聪明都有的他,才能既是一位清官,又不至于惹来杀头之罪。
虽然刘墉不能说是治世能臣,但是在辅佐乾隆皇帝以及断案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刘墉与乾隆君臣之间的故事颇多,我们今天就通过他了解其中一则:乾隆当年让刘墉去跳河自尽,但是刘墉却是先回家,然后洗了个澡才准备跳河。事情了结之后,我们在知道刘墉的高明。
乾隆作为皇帝,在后人的评价中褒贬不一,因为他虽然延续了康熙盛世,但是在用人方面却有点问题。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文字狱,还有对于巨贪和珅的宠幸,虽然有很多人为他开脱,但是这明摆着不是明君所为。
朝堂之上,有阳奉阴违就必定会有忠心耿耿,虽有和珅在君侧,但是还是有刘墉和纪昀这样的忠心大臣为皇帝修剪枝叶。刘墉虽然是大忠臣、大清官,但是能够在乾隆眼皮底下做的出彩,还能同宠臣和珅斡旋,其人情商之高、才思之敏捷可见一斑。虽然刘墉有小聪明,但是他也是属于那种有话就说的人,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惹恼了阴晴不定的乾隆。据典故记录,某次刘墉口不择言说错了话,乾隆非常生气,然后就脱口而出,让刘墉去死。
刘墉听到这句话,知道乾隆是生气了,但是他也知道乾隆不想让自己真的死,但是天子说话,金口玉言,刘墉只能硬着头皮问乾隆:“皇上想让臣怎么死?”本来乾隆是在气头上,结果旁边的和珅还添油加醋,说皇上说的话就是圣旨。
乾隆也是骑虎难下,没办法只能告诉刘墉去跳河死。其实刘墉当时服个软就没事了,但是他骨子里也是个倔脾气,说完“谢主隆恩”之后就不鸟乾隆了,径直出宫回家了。到家之后,刘墉把发生的事情全部都告诉了家里人,家人吓得脸都白了。此时刘墉告诉自己的家人,要在家中为他设置一个灵堂,并且要披麻戴孝,大声哭泣。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乾隆的耳中。
乾隆自然不是想真正要刘墉死,这样一个人才死了,乾隆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乾隆也不可能因为一句玩笑话就置刘墉于死地,因此他就开始着急了。听到刘墉已经去跳河了,乾隆立刻让人去救人。
结果等到乾隆的人找到刘墉的时候,发现人家根本没跳河,根本就是在河边晒太阳。这些人就把刘墉带到了乾隆面前,看到刘墉没有死,乾隆也非常高兴。不过他嘴上还是很硬气,责怪刘墉这可是欺君之罪。结果刘墉嬉皮笑脸地对答如流,他告诉乾隆:自己是真的跑去跳河了,但是刚到河边的时候,就听到了河中屈原的声音。他就问屈原为什么跳河,屈原回答他是因为楚怀王是个昏君。
这样一来,刘墉觉得自己不能跳河了。因为谁都知道,乾隆爷是万古明君,如果我刘墉今天跳河了,那不就是说乾隆爷误判了?为了保护皇上的名声,我刘墉也不能死。
乾隆自然知道刘墉是信口开河,但是无奈人家说的有理有据。既为自己开脱了,又拍了乾隆的马屁,如此情形,乾隆就放过刘墉了。其实刘墉当时哪里跳河了,他只不过是泡了个澡,浑身湿漉漉的等人来找他而已,因为他心里清楚,乾隆根本不想杀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头脑机敏和高情商在危机处理中的关键作用。至于后来的东扯西扯,只不过是刘墉给自己和乾隆一个台阶下而已,这样君臣二人就都有面子了。
只不过历史上的刘墉可不是这么重要的存在,影视剧中只是夸大了他的作用而已。相比于和珅,刘墉真的算是微不足道的,平时乾隆肯定也是听和珅的,不可能轻易放过刘墉。大家都说刘墉是个罗锅,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刘墉坟墓中曾经出土过一具尸骨,根据这具尸骨的长度,若此人真是刘墉,那其人身高应该不会低于一米八,在当时的平均身高下,他称得上是俊朗了。
其实,当年刘罗锅是嘉庆皇帝说出来的。等到嘉庆做皇帝的时候,刘墉早就年过半百了,自然是佝偻着腰,嘉庆看到这个样子的刘墉,就脱口而出“罗锅”二字。再加上大臣见皇帝都是点头哈腰,这样一来罗锅就更明显了。
可是话虽如此,嘉庆还是很看重刘墉的。之后宠臣和珅的跌到,也有刘墉的一份力量。嘉庆帝上位之后,和珅可就失去了往日的荣光,此时刘墉倒是吃得开。和珅凭借字往日的荣光,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嘉庆帝自然很不开心。
刘墉卧薪尝胆,最后慢慢给嘉庆帝种下了怀疑的种子,并且还替嘉庆跑腿,专门针对和珅。不就之后,和珅的一桩桩罪过就都浮出水面了,很快就被下了大牢。而之后刘墉也是负责审理案件的主要官员,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刘墉的成功和善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高情商和小聪明,更因为他自己知道卧薪尝胆的重要性。他并不在乎名声和面子,况且刘墉也是一直为国为民,至于自己受到什么样的评价和待遇,他根本不在乎。
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在位时,经常让刘墉以平民的身份去侦办大案子。皇帝身边既需要溜须拍马的和珅,也需要忠心耿耿的刘墉。刘墉能够活着,不是因为他厉害,是因为皇帝离不开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