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亭笔记》记载:“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如律。”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但最后他却被逮捕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实在可叹可惜。那么康除掉鳌拜后为什么没有对他斩首,也没有诛灭九族呢?这正是康熙的高明之处。
第一:不能杀
鳌拜毕竟是顺治临终钦定的顾命大臣,并且鳌拜并去实质性的谋反证据,鳌拜历经三朝对大清国立下赫赫战功,并去只是持功骄纵,对皇帝飞扬跋扈而已。
说到底鳌拜跟康熙之间是权力之争,鳌拜是先皇顺治钦定的顾命大臣,鳌拜的存在代表着先皇顺治授权的合法性,如果康熙真的杀了鳌拜,并且诛灭鳌拜九族,那就是也完全否定掉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因为顺治死后,真正掌权的是孝庄,康熙年幼,孝庄辅佐康熙,一旦皇位继承遭到质疑必然立刻祸起萧墙。
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康熙的圣旨也说明了,鳌拜只是权力太大,党羽太多,对皇权构成威胁。所以康熙将鳌拜下狱囚禁,实际上只是想夺他的权力,来巩固自己的皇权和君权,也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证明自己皇威至高无上,不容许任何人挑战。
第二:不敢杀
鳌拜被问罪下狱,是康熙刚即位不久,这个时候满清入关立足未稳,同时康熙年纪小实力很弱,鳌拜又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方势力,当时大清天下还有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为代表的汉军力量存在,本来主少国疑,政权虚弱,一旦兴起大狱,极可能引发满族人内部的斗争,如果满清出现内讧,吴三桂等大明降将趁机叛乱,满清很可能最终被赶回关外,甚至灭族。
和硕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说“鳌拜系国家大臣、背负先帝重托。任意横行。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
从爱新觉罗·杰书这段话可以看出,鳌拜并无造反,而是欺君擅权,并且结党营私,犯了皇帝最忌讳的“朋党”问题,所以康熙根本不敢对鳌拜大开杀戒,这也是康熙的高明之处,问罪鳌拜可以集权,不杀鳌拜也可以稳定满清内部分裂,还可以震慑八旗贵族,可以说是一箭三雕,虽然康熙年幼,但是处事老练,尽显聪明智慧。
第三:留下鳌拜性命有三大好处
那么康熙既然已经抓了鳌拜,还为其定了30条大罪,为什么还要留下鳌拜性命,实际上除了上面说的不能杀,和不敢杀两点之外,康熙留下鳌拜的性命,还暗藏着三大优点。
一、不违背先皇顺治的遗命,同时可以安抚前朝老臣势力,争取前朝老臣阵营的支持,进一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也可以给外人造成一种满族内部很团结的假象,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二、鳌拜作为首恶尚且不死,从恶自然安心,康熙曾亲口说鳌拜党羽太多,文武百官大多都是他的门人故旧,朝廷上很多朝臣是被鳌拜势力裹挟的,如果诛杀鳌拜,必然引起内部文武百官的恐慌,进而造成宫廷动乱。
三、将已经不能构成任何威胁的鳌拜囚禁在大牢中而不是处死,这样既可以彰显康熙皇帝的宽仁气度,同时也可以塑造自己新皇帝的光辉形象。皇帝的仁义之举,必然能够感动百姓,给百姓们一个好的印象,也会达到收买天下人心的效果。
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康熙之所以对其论罪下狱,而不诛杀,根本的焦点就在,康熙只是为了自己真正执政集权,并非真的是鳌拜贪婪不法,奸诈欺君,这也是康熙的高明之处。希望能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真相。
参考文献:《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啸亭杂录》《清稗类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