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想必对康熙驾崩、雍正登基,十四阿哥千里奔丧大闹灵堂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场面印象深刻。
剧中的十四阿哥原本在西北当着大将军王,听闻康熙逝世的消息后,十四阿哥一边大骂八阿哥等人窝囊,一边带着数十名侍从,素服白衣风餐露宿,只为赶在康熙出殡前为皇阿玛上一炷香。
可惜十四阿哥好不容易到了北京城外,却被雍正派来的大臣硬生生拦下了,险些连灵堂也去不成。后来十四阿哥虽然获许祭奠康熙,但祭礼一过就被雍正夺了兵权,草草打发去给康熙守陵了。
说来奇怪,十四阿哥本来兵权在握,又跟雍正政见不合,那么他为什么这么轻易地就范不造反呢?倘若十四阿哥当时造反,他又有多少胜算呢?
01天时篇
古人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放在十四阿哥身上,就是他造反的胜算,不在于他有多少兵马,而在于他是否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众所周知,古代王朝十分讲究正统。雍正是康熙亲自指定的继承人,名分早定。
如果十四阿哥起兵造反,那是妥妥地欺君犯上,师出无名,想来十四阿哥的军队未必便会奉命追随。
虽然一些野史曾提到,康熙本来想传位给十四阿哥,是雍正找人将圣旨中的“传位十四子”,修改成“传位于四子”,阴谋抢了十四阿哥的皇位。
但这样的说法并无依据。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让康熙早早留心起选择接班人的事。
回溯康熙晚年雍正与十四阿哥的境遇,不难发现康熙早就有意锻炼雍正。
康熙晚年,雍正先是被封为雍亲王确定尊荣地位,然后康熙还交给雍正一大堆难缠的差事,一方面培养雍正处理政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雍正在办差过程中,多与大臣接触,以便打造自己的团队。
反观十四阿哥,虽然获封大将军王主政西北,但清朝的的爵位自亲王以下,分为郡王、贝勒、贝子以及公、侯、伯、子、男爵,压根没有大将军王这个爵位。
十四阿哥这个模模糊糊的王,说到底还是康熙没拿十四阿哥当储君,又想让十四阿哥卖命。
不然康熙也不至于连个亲王都不给,还在争储白热化之际,让十四阿哥前往远离权力中心的西北。
再则,清朝的传位遗诏,向来是用满汉双语写的。野史中改遗诏的桥段,哪怕改的掉汉语版也改不掉满语版,想来如果雍正真按此操作,那纯属送人头的自爆吧。
由此看来,雍正的确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十四阿哥如果起兵造反,在道义上是乱臣贼子的行为,这便是不占天时了。
02地利篇
若十四阿哥仅是天时不占优势还则罢了,偏偏他在地利上也无优势可言。
西北与京城相距千里,途中群山阻隔,交通不便。
十四阿哥收到康熙驾崩的消息时,雍正早就让隆科多全面掌控了北京城防,十四阿哥空有大军,却丝毫奈何不得雍正。
其次,当时十四阿哥所在的西北是战场,经济条件不发达,大军粮草全靠内地支援。偏偏负责给西北大军供应粮草的主官,是雍正的心腹年羹尧。
如果十四阿哥稍有异心,雍正只需让年羹尧断供粮草,十四阿哥的大军瞬间就会陷入粮荒中。
仅靠西北的土地根本无力承担十四阿哥大军的军需钱粮,因此十四阿哥也无法自力更生,只能困死饿死在边疆。
退一步说,即便十四阿哥侥幸带兵入京,也会面临战线过长防御不便的难题。
可以预见届时十四阿哥是以手中的兵马,对抗雍正可以调动的全国精兵与可能截断后路的西北叛军,就算十四阿哥这个大将军王再神勇,也很难应付缺兵缺粮下两线作战的局面。
03人和篇
如果十四阿哥真的造反,那他最大资本就是他手中的大军,但十四阿哥带领的兵马究竟有多少忠诚度,似乎还值得商榷。
首先,十四阿哥征西是奉了康熙的命令,一开始并无造反之心,这就导致了十四阿哥及他手下官军的亲属家眷,大多留在京城成为了最好的“人质”。
倘若十四阿哥起兵造反,恐怕除了他的母亲德妃能够不被追究外,其他所有追随十四阿哥的官军家眷全都成了“附逆”的罪人,这必将影响十四阿哥手下官军的忠诚度。
其次,十四阿哥带领大军去西北打仗,对于官军们来说,那是一刀一枪拼个前程,故而大家都听命而行。
但如今的任务若是换成追随十四阿哥造反,那不仅富贵军功全没了,还有杀头甚至牵连九族的风险,官军们只要不傻,自然会考虑清楚其中利弊。
第三,造反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并非有兵马就能成功。
然而十四阿哥在康熙晚年并没有多少独立办差的机会,朝中的人脉基本也是在“八爷党”的圈子里,可以说在朝中几乎没有什么根基。
就连他的军权,其中也并没有稳稳抓在手中。十四阿哥出征西北时,的确是声势浩大,康熙不仅以超规格的礼仪为十四阿哥送行,还将十四阿哥的爵位,从贝子衔改成了大将军王。
但表面上的风光终究是虚的,哪怕十四阿哥贵为三军统帅,但军队的实际所有人,还是皇帝自己,换句话说,十四阿哥手中的兵马,实际最高指挥权还在雍正手中。
如此一来,如果十四阿哥真的进京勤王,不然雍正一道圣旨,就足以让十四阿哥手中军队军心涣散,不战自溃。
但如若十四阿哥弄一出改朝换代的大戏,动静又实在太大。
清朝初期,虽然名义上是皇帝说了算,但实际上却是贵族共和模式,这才有了《雍正王朝》中提到的八王议政。
所谓的议政,其实就是满清贵族各方势力间,通过一系列的谈判与妥协,找到符合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皇帝不过是各家势力共同推举出的代言人。
到了雍正时期,皇帝虽然有了实权,但满清上层贵族的势力仍然不可小觑。
有时即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需要照顾各方势力,在不断平衡各方利益间坐稳自己的皇位。
因此,如果十四阿哥真的造反,就会触及所有满清贵族的利益,必然遭到重大反噬,成功的概率也就极其渺茫了。
用《雍正王朝》里的话来说,十四阿哥虽然手握重兵,看似轻轻松松就可以造反,但实际上却“内外皆受钳制”。
正是因为十四阿哥处处受制,深知造反不成,这才无奈听从雍正安排,落得晚景凄凉,时至今日,仍让人唏嘘不已。
作者:我方团队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参考资料:《清史稿》、《康熙朝满文奏折朱批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