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世纪建立起的奥斯曼帝国,在17世纪达到其国力的顶峰。但在那之后,西欧国家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国力大为上升,奥斯曼帝国却仍是一个腐朽的君主专制国家。
在西欧国家将矛头转向近东时,外强中干的奥斯曼帝国则成为了首选目标,《卡洛维兹条约》的签订表明,西方国家正式开始肢解及侵略奥斯曼帝国,其国势岌岌可危。
在经历了1854-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列强逐渐意识到,奥斯曼帝国若作为大国之间的缓冲带,成为列强制约列强的棋子,可以更好牵制各敌对势力。而让奥斯曼帝国继续存在不被完全殖民并且继续充当棋子,则是西方列强的共识。
图丨1878年前的奥斯曼帝国
在这种大背景下,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的外交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多方势力错综复杂,各国心怀鬼胎,都想要通过结盟的方式来消灭障碍。而奥斯曼帝国则想要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来使自己获益,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想要利用外交来求存,那每一次外交政策都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存亡。在起初,奥斯曼帝国的外交政策偏向英法等协约国,但在后期,却偏向了德奥等同盟国。并且这次外交政策的转变最终将奥斯曼帝国推向了毁灭。
由于共同敌人俄国的存在,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早期偏向英国,但之后由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英国关系迅速恶化,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寻找新的盟友
一、奥斯曼帝国与英国的交好
奥斯曼与英国关系修好,主要是因为俄国。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相接壤,俄国想要南下侵占黑海、土耳其海峡,从而让其海军进入地中海,进一步扩大其势力范围。但奥斯曼帝国却不能够容忍这种明目张胆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因此两国关系十分不好。
而英国则是主张牵制俄国的国家。英国不在大陆上,并且伴随着西方主要列强实力的不断增强,因此英国秉承的政策便是大陆均衡政策,即不让任何一个国家过分强大,让他们相互牵制。由此,英国便坐收渔翁之利,继续掌控欧洲。
图丨英国首相、陆军元帅威灵顿
因此,在俄国想要南下攻占黑海的战略要地克里米亚半岛时,英国便派兵帮助土耳其赢下战争,目的便是不让俄国南下,让其势力抵达地中海。而在1856年继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签订的巴黎条约,正式表明奥斯曼帝国受到英法保护。
在英法的保护下,奥斯曼帝国也算是生存下来,比如19世纪30年代,英国便帮助奥斯曼帝国镇压其境内的阿里叛乱。但这种保护只是一种让俄国不继续强大的保护,英国自然也不想要奥斯曼帝国强大。
图丨克里米亚战争
二、奥斯曼帝国与英国的交恶
在19世纪80年代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但这次由美德率先发起的工业革命使其势力进一步扩大,英国则变相的衰弱下去。而在那之后,英国便开始无力全面掌管近东地区,并且与奥斯曼帝国的利益冲突愈发强烈。
首先是英国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便在1882年对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地区进行侵占殖民,并且霸占重要航道苏伊士运河。此举严重影响到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及经济。
图丨英国霸占苏伊士运河
而后,在1907年,英国为了遏制住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发展,不得不与俄国签订《英俄协定》,并且当时的英国首相格雷还公开宣称过:
“谨慎地冒着失去我们对奥斯曼的影响支持俄国外交,以及通过敦促奥斯曼人去进行和平事业,直到原则上接受俄国的建议。”
这使得奥斯曼帝国十分不安,因为与奥斯曼相接壤的强大的俄国是其最大的祸患。这使得奥斯曼帝国对英国的不信任进一步加深。
图丨俄土战争中的俄国将领
1908年,巴尔干半岛发生战争,伴随着保加利亚的独立,希腊的统一,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又大大缩小,但是英国不仅不帮助奥斯曼帝国,反而在一份外交声明中支持巴尔干国家的独立。
这些实际利益上的不断侵害,对奥斯曼帝国来说无法忍受。但是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意识形态不一,也是两国背离的重要导火索。
首先是政体方面,英国作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一直想要奥斯曼帝国建立议会,发展民主制度。但是这让君主制的奥斯曼帝国领导人哈米德二世极为不满。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人掌权之后的奥斯曼政权逐渐偏向了军事专制,而英国也一直建议奥斯曼帝国改革政治体制,这让新政权十分不满。
图丨青年土耳其党人
其次,宗教冲突也是两国重要的隔阂之一。两国之间不同的信仰,也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当英国以巴尔干国家不信仰伊斯兰教为由,支持巴尔干国家独立,这让两国关系继续降温。
英国首相格雷就曾在议会上直言不讳地说:
“如果土耳其打算提高整个国家的管理,并且通过改进、确保有利于穆斯林和天主教徒间的平等,多年来我们一直督促他们的马其顿问题由控制和处理它的土耳其人来安排也许比被迫接受部分改革的、不情愿的、勉强的和蓄意阻挠的当权者安排更好。”
不断恶化的英奥关系,让奥斯曼帝国想寻找新的外交机会。
奥斯曼帝国形势一片内忧外患,此时利益相近的德国与奥匈帝国便成为了新盟友,这一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直接改变了奥斯曼帝国的命运
奥斯曼帝国与英国的关系持续恶化,而同时自身各省的独立倾向愈发明显,北方的俄国又对黑海和土耳其海峡虎视眈眈。
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盟友,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成为了奥斯曼帝国一个必须的选择,而德国,便成为了一个好的选择。
德国是较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欧国家,并且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及新航路开辟中,比其他西欧国家慢了很多脚步,因此德国相比于英法俄等国,在世界上的殖民地少,势力范围小。因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便成为德国宰相俾斯麦的一项基本国策。
图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而此时,奥斯曼帝国便是德国的盟友选择中最好的一个。
首先,政治上,以奥斯曼帝国为桥头堡,可以借此将其自己的势力范围触及到英国的埃及地区和俄国,这可以使得德国能够更好的与其相抗衡。
其次,经济上,奥斯曼帝国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其他原料,对德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德国宰相俾斯麦深知这点,他曾说过:
“我们在世界史上做出重大决策的时机尚未到来,但我们必须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尤其在地中海区的东半部为这一时机的到来做好准备,……我们现在还不能和英俄抗衡,但我们要为将来谋取立足点。”
但同时,德国也在尽可能使得保持均衡政策,尽量不过多的让自己的势力引起其他势力的不满,德国在英奥、俄奥之间,一直保持着平衡的原则。
图丨油画《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1908年,青年土耳其政权上台后,就表示了愿意继续与德国修好,其背后是英国对新政权的不支持。
自从俾斯麦退位,威廉二世上台之后,便打破了这种原则,开始将自己的势力全面渗透进了奥斯曼全境。其重要表现便是德国的铁路公司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到处修建,以及德国的石油公司在奥斯曼帝国的全面渗透。
同样,与奥匈帝国也如此,奥匈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冲突,因为奥匈帝国无力掌控巴尔干半岛,但是也不想让俄国掌控,因此,奥匈帝国便支持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国家的统治,以此压制俄国。
奥匈帝国外交部长安德拉西就曾说:
“奥斯曼的存在对奥匈几乎是一种天赐神助的安排。它保持小国现状,阻止他们的野心,这明显符合我们的主要利益。假如没有奥斯曼,那些沉重的义务都将落到我们的头上。”
这句话既是安德拉西的看法,也是奥匈帝国对奥斯曼帝国的立场。
图丨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
而德国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便从中斡旋,先是与奥匈帝国结盟,后又是劝服与其利益相近的奥斯曼帝国,并与之结为同盟,并且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了引子。
正是由于与英国的背离,和与德国与奥匈帝国的修好,奥斯曼帝国便被迫加入了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并且,开始了奥斯曼帝国的灭亡之路。
奥斯曼帝国一味通过外交斡旋寻求靠山,却不寻找自身问题变法图强,再加上错误的站队,直接导致奥斯曼帝国的灭亡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要背离英法等国,而去与德奥修好,最根本的原因是自身的孱弱,只能够通过外交来求存,因此与英国背离之后,便必须寻找新的盟友来保护自己。并且奥斯曼帝国的外交政策并不灵活,而带来的影响便是因为站队错误而引来的灭亡。
笔者认为,奥斯曼帝国之所以会采取这些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奥斯曼帝国近两百多年的持续衰落。虽然在20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仍拥有包括阿拉伯半岛,巴尔干半岛,黑海沿岸的大量领土。但奥斯曼帝国僵化的体制,落后的科技社会,不稳定的宗教民族关系。使得奥斯曼帝国只能够成为列强之间所争夺的一块肥肉。
图丨奥斯曼帝国苏丹赛利姆一世
虽然众多列强想要争夺,但是由于各国心怀鬼胎,因此并没有哪个国家公然地,强力地去侵略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本身的孱弱导致其自身无法阻止别国的入侵,但是看到各国之间举棋不定,便只能够利用外交手段来阻止其自身的解体。
从一开始奥斯曼帝国便看到了列强之间的矛盾重重,并想通过这种矛盾来求得生存,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如若是通过外交斡旋,而自己在这些空隙当中变法图强,那么,一定能够阻止自身的衰败。
图丨奥斯曼帝国士兵
但是奥斯曼帝国并未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只是一味的依靠某国,妄图通过某国的保护来使自己获益。因此与英国交恶之后,便投奔德国,这种偏向一方的外交策略并不灵活,不能够达成列强之间的制约,反而会增加其战争的风险。
在与德国结盟之后,奥斯曼帝国便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这场战争仅仅只凭德奥保等四国是无法战胜强大的英美法俄等国的。在这场战争之后,同盟国遭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和打击。
图丨一战中的奥斯曼帝国军队
奥斯曼帝国的错误站队,使得在战败之后被列强名正言顺的解体,其庞大的领土只剩下了小小的小亚细亚半岛。并且,奥斯曼帝国的衰弱,也使得国内民怨沸腾,各方改革势力正不断摩拳擦掌,想要推翻这个腐朽的国度。
而最终在1922年,经过了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独立战争,奥斯曼帝国终于灭亡,奥斯曼皇室被逐出国境。
图丨凯末尔画像
至此,奥斯曼帝国,便因为自身外交的错误,来为自己的灭亡买单。
结语
奥斯曼帝国自身的实力与其外交政策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其自身的灭亡也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外交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来做保障,否则便只是无帆之舟,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奥斯曼帝国的灭亡是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而根本的原因便是自身的孱弱,直接的原因是站队,外交政策的错误。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奥斯曼帝国高层,只看重其直接原因,而却忽视了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改革。即使站队站对了,那也不可能会改变自己灭亡的命运。
而在奥斯曼帝国灭亡之后,土耳其共和国在其国父凯末尔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科技,采用民主制度,将社会世俗化,反而将土耳其共和国变成了西方不可小觑的国家。
参考文献:
《世界简史》
《伊斯兰各民族与国家史》
《中东简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