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对北宋发动延州之战后大获全胜,回到西夏境内休养生息。
北宋朝廷就对于西夏是攻是守的问题举棋不定,韩琦建议采取召集十万大军进行主动出击的策略遭到范仲淹的反对,导致这一军事计划搁浅。
1041年2月,西夏军经过一年的休整重整队伍再次对宋朝西北地区发难。
韩琦命令任福出击,在好水川深受埋伏,1万余人的宋军全部战死,损失大量优秀将领。
宋仁宗听到消息后大为震怒,贬韩琦、范仲淹。
而西夏在这两年的战争中屡战屡胜,气焰嚣张,频繁对宋朝西北边地造成侵扰,北宋只能被迫防守。
一、禁军将领葛怀敏贸然行军,深受夏军攻击后惨遭围城,东逃途中被切断退路全军覆没
两次战败极大地冲击了朝廷,为抵挡西夏军再次进犯,修建防御工事,造成了关中百姓恐慌。
宋仁宗为了安抚百姓,只能下令拆除已经修建的工程。
看着北宋的所作所为,西夏心里明白宋朝已经在退缩,这时候李元昊的谋事张元为他提出建议。
宋朝的精壮兵马几乎聚集在西北边境,而宋朝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薄弱,如果西夏军分拨部分军队牵制宋朝西北军力,西夏再派大军直接进攻中原,即可攻占长安。
1042年9月,李元昊采纳了张元的提议,派10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宋朝,分别从刘蹯堡与彭阳城出击。
从刘蹯堡出击的军队进攻镇戎军,引诱宋军出城迎击,王沿作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命令副使葛怀敏率军从渭州出发阻击。
葛怀敏是宋朝廷从朝廷内调拨来的禁军将领,武艺高强,再出发前往西北境时皇帝对他充满期待。
王沿命令葛怀敏出城迎敌,并为他制定了作战方案和行军路线,直到瓦亭寨,不得再往前行进。
9月9日,葛怀敏抵达瓦亭寨后,都监许思纯、刘贺部违反命令继续向北前进。
王沿的遣使要求不得再继续前进,要以瓦亭寨为营,引诱西夏军进攻,在其周围设下埋伏攻其不备。
但葛怀敏没有听从命令,集结兵马数万继续向北进发。
9月20日,都监赵珣提出建议,西夏军队从境外而来,想要速战速决,而宋军应该阻断夏军的军粮供应,等他们撤退时再进行追击。
葛怀敏仍然没有听从建议,将军队分为四路向定川寨进军。
西夏的军探获悉后向李元昊禀报,随后派兵截断了定川寨的退路,出动精兵对刘贺的部队进攻。
都监刘贺的军队被称为蕃军,部下多为党项族与羌族民众,战斗力低下军心涣散,很快就投降了。
李元昊随后对葛怀敏主力军队攻击,但这是禁军将领率领的部队,作战素质极高,迅速率军列阵击退西夏军。
元昊作罢,决定转而分兵进攻东北方向的曹英军队。
就在此时,天象大变,狂风四起,满天飞沙。也许是风向不利于宋军,葛怀敏军队一时阵型散乱。
李元昊大喜,趁此机会对其发起猛烈攻击,宋军大败,连忙后撤退回定川寨,葛怀敏由于兵马混乱险被战马踩死。
赵珣手持双斧镇守门桥,派遣骑兵从两翼进攻击退西夏军,顺利将葛怀敏救回寨中。
9月21日当晚,李元昊率军兵临定川寨,将其紧紧保卫。葛怀敏与各位将领商议向镇戎军方向突围,但赵珣提出反对,
“料途中必遭截击,力主出其不意,迂回笼竿城前往。”
但其他将领仍然没有同意他的意见。
9月22日凌晨,葛怀敏命曹英、赵珣为先锋,刘贺、许思纯在左右侧,王保、王文等将领断后,形成阵型向东出发。
出发前,有部下再次向葛怀敏提议请求转道行进,但他没有采纳,执意率兵出发。
拒绝了部下建议后,葛怀敏率领军队向东突围后,发现壕桥被破坏,回去的路也已经被西夏军阻拦,宋军陷入了绝境。
西夏军队从周围向宋军进攻,葛怀敏与众多将领连战连退,全部战死,跟随突围的宋军9百多人全被歼灭。
这场战争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当时葛怀敏集结的万人兵马有1千人不到战死,并且将领全部战死,其他则被西夏俘虏。
二、李元昊兵临渭州,但深知过多深入宋境,担心被多方军队围攻迅速撤退
定川寨战争后,李元后继而攻破多处城寨,直接抵达了渭州。
渭州知州王沿事先建起的城墙起到了有效防御作用,他率兵固守城寨,渭州迟迟没能被攻下。
在西夏这次进攻宋朝之前,李元昊就说过
“今亲临渭水,直据长安。”
但他并没有深入到长安,只到渭州就收兵回师,因为他已经深入宋境近200里,战线太长的话难以支撑深入攻势。
10月,李元昊听闻范仲淹亲率6千军队前往渭州救援,北线的麟府路军队也在进攻西夏境内。
面对源源不断的援军,李元昊不敢再深入,只能迅速回撤。
西夏军诱敌深入兵进行围攻的战术在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以及这次的定川寨之战都取得了卓越效果,侧面体现了宋军缺乏战术素养,这也是宋军战败的主要原因。
三、屡战屡胜的西夏经济得不偿失,为避免民不聊生与腹背受敌,元昊与宋朝请求议和
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间,西夏对北宋连续发动三场大规模战争,皆以宋朝败北结束。
西夏虽然屡战屡胜,但是掠夺的财物与以前通过宋朝岁赐和贸易获得财富相比,根本是得不偿失。
宋夏战争夏国取胜,但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李元昊为发动战争而召集的兵马越来越少。
李元昊称帝后对宋朝连续三年出兵,导致境内田地和牛羊畜牧荒废,很多部落的首领也反对再次发起战争。
连年征战使西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损失惨重,出现了经济危机,阻碍了境内的经济发展,由于宋朝关闭边境市场,西夏人民生活物资稀缺且物价昂贵。
同时西夏与辽之间出现了部落之间的纠纷,西夏担心受到宋朝与辽的同时进攻,试图与宋朝议和。
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签订合约,规定取消夏的帝号,受封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向宋称臣,奉正朔。
战争中双方掳掠的将领、士兵和民户统统归还,双方边境民众逃往对方领土不得派兵追击,进行确认后归还。
宋朝每年赐予西夏7万两白银,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各种节日格外赐予西夏2万2千两白银,绢2万3千匹,茶1万斤。
由于是在庆历年间签订,该和议被称为“庆历和议”。李元昊多次派使臣到宋朝请求开放边境市场,庆历五年,宋朝决定在保安军和镇戎军设置市场,恢复贸易。
此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这次和议也为宋夏带来了近40年的和平时期。
参考文献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
《西夏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