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军时,全军仅有步兵万余人。在沿长江沿线长期转战期间,太平军水营不断壮大,1853年1月12日占领武昌时已经扩充为前、后、左、右、中五营,“其由武汉下江南也,帆幔蔽江,衔尾数十里。”
太平军水师一度声势浩大
至1853年3月2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时,水营已经增至9营,征用及俘获的船只不下万艘,据记载“行则帆如叠雪,住则樯若丛芦,炮声遥震,沿江州邑,无兵无船,莫不望风披靡。”在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水师出战前,太平军水营一度控制着长江航道。
但1854年2月湘军水师出战后,久经战阵的太平军水营却屡遭失败,即使1855年下半年开始在安徽、江西等地大量仿造湘军水师战船,依旧不是湘军水师的对手。到1857年10月,太平军水营在第二次湖口水战中被湘军彻底打垮,将数千里长江水道控制权拱手让出,也招致了南京的陷落。
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水营,为何敌不过一介书生曾国藩编练的团练水师呢?
太平军水营其实是工兵和辎重部队
太平军最初建立水营的目的,就是保障步兵机动。其诞生于太平军转战湘鄂两省的过程中,1852年9月,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被迫于11月3日用民船夜搭浮桥,迅速渡过湘江北上。12月,太平军顺流挺进湖北,于23日一举攻占汉阳后,船队在汉水江面再次搭起浮桥,迅速攻占武昌省城。
正是由于船队在攻克武昌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东王杨秀清“始立水营,以唐正财为指挥,总统水营船务”。可见,水营在太平军高层看来,就是搭桥运兵。随后,太平军主力“循江而动,专意金陵”,将武昌和随后占领的九江、安庆等重镇全部放弃,根本没有控制长江水道的意图,也就没有必要刻意增强水营战力。
太平军水营是民船聚合而成
太平军水营的船只,都是转战长江南北征集的民船。如1852年12月13日攻下岳州后,就有5千船户带船参军。这些船户大多是从事水上运输的劳动者,有沿江的纤夫、码头脚夫等,因“终岁勤劳,未尝温饱”而参加起义,并迅速成为太平军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虽然太平军水营的兵员熟悉水上作业,但太平天国诸王和水营首领唐正财等人却“不明船制,不娴战术”,对所辖船只管理混乱,“不分炮船、战船、坐船、辎重船,凡接仗皆出队”,完全一帮乌合之众。太平军战船多为民船改装,最好的武器也就是自铸的200斤重前膛生铁炮、铜炮等,已经严重落伍。
湘军水师为主战兵种,且装备精良、编制整齐
与编制混乱、装备落后的太平军水营相比,湘军水师建立之初就被赋予“肃清江面,直捣金陵”的任务。曾国藩更是以“必须选百练之卒,备精坚之械,舟师则船炮并富”的狠心,将水师当作主力作战部队进行建设,并从广东进口威力大、射程较远的西洋熟铁炮800尊等装备战船。
到1857年3月,湘军水师新式战船已达500余艘,各种火炮已达2000余尊。此外,湘军水师在编制上规定每营不同性能的船只相互配套,水手、炮手、桨工、橹工等分工有序,任务明确。船制规定:每营配快蟹船1只,长龙船10只、舢板船10只,官勇425人。
综上所述,太平军水营和湘军水师相比,在战船编制、武器装备与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加上建军理念和将领素质的差异,战斗力悬殊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