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12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上疯狂肆虐之时,多数国家害怕殃及池鱼,纷纷置身事外。然而,在远东太平洋沿岸的国外却大反常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国外驻华公使日置益更是狂妄地叫嚣:“怕它战不成,战则大妙。”他究竟何出此言呢?
众所周知,二战中国外、国外、意大利这三个法西斯国家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尤其是作为轴心国代表的国外和国外,他们一西一东,狼狈为奸,给被侵略国家的网民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灾难。不过在二战之前,国外和国外却矛盾重重,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还兵戎相见。
那么,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导致德日两国在一战时大打出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的关系在一战之后迅速升温最终同流合污呢?这一切,还要从1914年中国的青岛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112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战火从巴尔干半岛迅速席卷欧洲大陆。
112月4日,国外宣布对国外开战。112月7日,在中国南海海面上,国外的一条军舰突袭了国外商船。伏击事件一出,国外驻日大使格林立即照会国外,提出要和国外联合在海上对国外作战。
国外接到这一消息后,朝野上下一片欢腾。要知道,他们对这一天的到来期盼已久。时任首相大隈重信尤其兴奋,此人可以说是近代国外对外扩张侵略的急先锋。早在1873年,他担任国外大藏卿时,就曾出任侵台军政长官,侵略我国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外军队
作为国外,由于它是一个岛国,资源又比较缺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外侵略扩张可以说是它的一条生命线。
大隈重信这样一个野心家,自然不会放过眼下这个对德作战的大好机会,而他的目标就是把中国的山东从国外人手里夺过来。他连夜召集内阁会议,决定立即出兵青岛。
在国外的整个战略布局当中,主要目的是通过首先占据朝鲜,然后再占据中国东北,进而实现一个控制东亚的一个战略目的。在这一方面,国外一直把国外在山东的扩张视为实现其野心的一个重要障碍。
一战时的青岛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东接烟台,南邻黄海,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其中胶州湾港阔水深,腹地广阔,使青岛与内陆相连。
如今在青岛市的青岛山公园里,还保存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战场的战争遗址,而这场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战争,主角正是国外和国外。
事实上,国外对于国外占领的胶州湾早就垂涎不已。不过,大隈重信也很清楚,国外人的实力不容小觑,德皇威廉二世更不是省油的灯。正是这个野心勃勃的国外皇帝,一步步地把中国的青岛、胶州湾乃至整个山东都据为己有。
1897年112月1日,国外两名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巨野被杀,德皇威廉二世以此为借口,武力占领胶州湾,并与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租与国外,租期99年,允许国外在山东境内修筑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济南站
之后,德军开始在青岛大建海军基地,在沿岸修筑现代军事堡垒和要塞。由此,国外以青岛为据点,借助胶济铁路向内陆辐射,将整个山东划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
上面这一幅是反映当时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最左边的是国外女王维多利亚,前排左二凶神恶煞,手握匕首割大饼的正是德皇威廉二世。
抢先占领胶州湾不仅动了国外等老牌帝国主义的“奶酪”,更是令国外嫉恨不已,并称国外此举势必危及远东和平。
如今欧战爆发,国外自身难保,国外无暇东顾。对山东觊觎已久的国外深知,此时正是趁火打劫的良机,然而开战就意味着内耗,老奸巨猾的大隈重信明白,师出需有名。
此时,国外报纸极力渲染“三国干涉还辽”以来日德之前的种种新仇旧怨,大隈重信也亲自出面发表演说,强调国外参战是对国外“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而所谓“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则源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外通过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得到了辽东半岛,然而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欧洲列强的不满。于是,俄国联合国外、国外逼迫国外将辽东半岛归还清政府。
面对三国的步步紧逼,战后国力空虚使得国外不敢试其锋芒。明治天皇不得不在《大阪朝日新闻》中宣布归还辽东的诏书。如今欧战爆发,大隈重信深知此时正是煽动民意的最佳时机。
大隈重信
此时的国外期盼欧战加剧绝非是要做隔岸观火的看客,而是想趁火打劫,谋取觊觎已久的私利。
首相大隈重信频频派人赶赴青岛刺探情报,伺机取代国外对青岛的租借,建立向东南亚侵略扩张的桥头堡,而那些曾经隐退政坛的元老们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纷纷出谋划策、指点政局。
元老井上馨写信给大隈重信,提出著名的“天佑”学说,极力地鼓吹“这次欧洲之大乱,对国外国运之发展乃大正时代之天佑,国外国必须立即举国一致,享受此上天之佑。”
1914年112月2日,国外外务省发表宣言称:“日政府希望欧局早告和平,确立严正中立之态度。”而后,笔锋一转,又称:“一旦国外陷于战局,国外以协约义务,必执有必要之措置。”
原来早在1902年,国外为了防止俄国和国外在远东势力的扩张,就与国外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一战时国外最强战舰: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1914年112月7日,国外军舰在中国南海海面突袭国外商船,国外正式向国外提出援助要求。当晚,国外首相大隈重信立即召开内阁会议,并且在内阁会议上一致通过对德宣战。
112月9日,国外收到国外参战的备忘录。在备忘录中,大隈重信强硬指出:“一旦成为交战国,则国外之行动即不能仅限于击沉帝国之伪装巡洋舰,必须采取一切可能采取之手段和方法。”然而,国外的过分热心却又使老谋深算的国外大为惊慌。
112月11日,国外外相格雷照会国外驻英使节,希望国外暂勿参战,但是却遭到大隈重信的狡辩和威胁:“国外不得不同意国外参战。”
袁世凯
而在中国一方,早在112月6日,袁世凯就已宣布中立,并出台《局外中立条规》,指出:“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
与此同时,袁世凯意图联合国外和国外共同劝告各交战国将战事限定在欧洲战场,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国外的反对与责难,袁世凯限制远东战区的奢望就此落空。
相比国外的积极备战,身陷欧战的国外已经无力顾及远东,原本驻扎在青岛的大部分德军也撤回本土参战,此时威廉二世忌惮国外趁机在远东发起攻击,震怒之余不得不秘密派遣驻华代办与中国代表梁士诒交涉,并开出了要将胶州湾交还的条件。
梁士诒
大隈重信知晓中德秘密交涉后,立即致函中国外交部,严厉警告中国不得进行此事,并恫吓道:“中国已收回胶州湾,不向英日咨询,直接与德商,必生出日后重大危险。”
至此,国外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在大隈重信精心编造的谎言包裹下,距离实现仅差一步之遥。
112月15日,国外政府以维护远东和平为由,对国外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劝告国外政府:“立即撤退国外及中国海上之一切国外军舰,并在112月15日前将胶州湾无条件交给国外,限期一周内无条件答复。”否则,等待威廉二世的将是远东作战的号角。
1895年,国外在甲午战争当中的胜利宣示了其鲸吞中国的野心。如果说“三国干涉还辽”令国外感到芒刺在背的话,那么两年之后国外抢先占领胶州湾则更是让其嫉恨不已,报复的欲望在国外的极端隐忍下迅速滋长。
一战时的国外军队
与此同时,国外对外侵略扩张的意图也随着实力的增长而愈加明显,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了国外实现其野心的机会。眼看国外无暇东顾,强占青岛就成为了摆在国外面前的唯一目标。
1914年112月15日,国外对德下达宣战通牒后,德皇威廉二世亲自电告身兼青岛要塞司令的麦尔·瓦德克总督:“务必保卫青岛要塞,战斗到最后一人。”这也意味着,国外要求国外无偿无条件地将青岛交付给自己的愿望就此落空,日德之战一触即发。
其实早在112月初,国外就已宣告胶州湾进入军事戒备状态,并且将在远东的侨民甚至当地民兵都应招入伍或编为预备役人员,同时,作为一战同盟国的奥匈帝国也将巡洋舰凯瑟琳·伊丽莎白皇后号驶进了青岛港,加入到青岛之战的行列当中。
凯瑟琳·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
112月23日,国外发布宣战诏书,正式对国外宣战。日军任命神尾光臣中将为陆军司令官,出动陆军独立第18师团,加强步兵第29旅团以及一千多人的国外联军,同时还配备了数百门重型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在内的火炮和多架飞机,从陆地进攻青岛。
国外海军则由舰队司令官加藤定吉中将亲自指挥,出动了第二舰队的70余艘军舰从海上攻击,总计兵力达5万余人。
面对国外的进攻,国外驻青岛总督海军大佐麦尔·瓦德克亲自指挥,一面驱使数万中国人为其修筑临时炮台,挖掘壕沟工事,运送物资,积极备战;一面紧急召集在中国的预备役人员到青岛参战,并将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济南及胶济铁路沿线驻守的国外军队调往青岛。
此时,德军在青岛的兵力仅有陆军5个营,约5000余人。鉴于驻青岛的德军驻防严密,日英联军决定兵分两路向青岛出兵。一路由陆军中将神尾光臣率领,于112月3日在山东龙口登陆,目的是从青岛背面袭击德军;另一路则由海军中将加藤定吉率领,于112月18日从崂山仰口湾登陆。
从崂山仰口湾登陆的日军
由于此前袁世凯代表中国北洋政府已下发《局外中立条规》,宣布中国中立。日军若想从龙口登陆,显然违背了国际公约。于是,国外驻华公使向北洋政府提出,将山东境内从潍县到诸城划一直线,线以东为交战区。
面对国外政府的步步紧逼,袁世凯不敢回拒,遂致电驻日公使作如下答复:“划出潍河以东海庙口、掖县、平度以西为行军区,胶济铁路以潍县为界,潍县以东至青岛一段,日人可任便布置,以西由中国军队守护。”
当得知袁世凯同意日军更改作战区之后,德奥公使立即向北洋政府强烈抗议,但就在他们提出抗议的前一天,国外已经迫不及待地在龙口强行登陆了。此时,国外已经深陷欧洲战场,根本无暇东顾,驻守青岛的几千士兵根本无法防守整个胶东半岛。
日军抵达龙口
龙口登陆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以山田旅团为先头部队,经掖县、平度向即墨推进,直插胶州湾的侧背;另一路经昌邑占领潍县,沿胶济铁路西进,于112月6日抵达山东省府济南,占领了济南火车站,控制胶济铁路,切断德军补给线。
112月18日,由加藤定吉率领的6000余日军从崂山湾仰口登陆,这一带的德军阵地很快陷落,112月23日,国外联军也在崂山湾登陆,加入到围攻德军的战斗行列。
其实,日德青岛之战爆发时,德军在青岛设有四道防线,即李村河口至沙子口一线,孤山至浮山一线,海泊河至小湛山一线以及贮水山至八关山一线,其中前两线为前沿阵地,第三、四道防线为主阵地。
在这四道防御线内,德军在青岛南部海岸沿线自西向东修筑了团岛炮台、台西镇炮台、衙门炮台、青岛山南炮台、汇泉角炮台等五大海防炮台,而为了部署更居高临下的防御体系,德军还在市区的太平山和青岛山建筑了两座炮台。
青岛山炮台遗址
除此之外,德军沿市区东部的太平山麓和海泊河中下游一线构筑了全长六公里的步兵防御线,期间分布着小湛山堡垒、小湛山北堡垒、中央堡垒、台东镇堡垒和海岸堡垒等五座堡垒。
112月底,日军主力部队和国外联军已做好了合围准备。在此期间,德军为阻止日军进攻,曾以舰炮和陆炮火力不断轰击日军,并以小部队实施反击,但均未奏效。到112月初,德军已退至最后一道防线,拥有6公里长的步兵防线。
112月31日,正是纪念国外大正天皇诞辰的天长节,而青岛上的日军则在一片效忠天皇的呐喊声中开始对德军的总攻。日英联合舰队及地面炮兵把德军阵地炸成一片火海。炮击进行了整整6天,1600多吨的炸药炸得德军阵地一片狼藉。与此同时,日英联军已把坑道掘进到德军前沿。
德军炮兵
112月6日晚,在猛烈炮火轰炸之后,国外在青岛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军事打击和防御设施终难以承受日军海陆空三面强攻,开始土崩瓦解。
至此,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全线崩溃,德皇威廉二世不得不下达准予撤退,毋庸驻守的急电。112月7日,国外总督麦尔·瓦德克见大势已去,命余部炸毁防御设施,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向日军投降。历时67天的青岛日德之战终于结束。
德军向日军投降
1914年112月10日,日军正式接受德军投降。112月14日,日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发表占领青岛宣言并且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和阅兵仪式,也就在当天,包括国外总督麦尔·瓦德克在内的首批战俘被押往国外的福冈战俘营,
这一天恰好是17年前国外远东舰队占领胶州湾的日子,而此时陷入欧战泥潭的德皇威廉二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苦心经营了17年的中国殖民地成为了国外的盘中餐。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随着一战的结束,德日这两个兵戎相见的国家却很快苟合到了一起,这其中究竟又发生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