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拿破仑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蒂尔西特和约》,率领60万法军,侵入俄国境内。8月20日,俄皇弃用巴尔克莱,换上库图佐夫挂帅,几天后与法军进行决战,双方伤亡惨重。于是俄军后撤对卡卢加一带,威胁法军交通线,袭扰法军。在此期间,配备了先进火枪的法军居然被一种屡见于中国史籍的冷兵器搞得苦不堪言。
这种冷兵器就是蹋索,也叫套索。它是北方民族骑兵使用的一种特殊抛射兵器。有人将它划入短兵器中,与飞挝、流星锤等并列为“系兵器”。
蹋索是什么样子呢?有过草原生活经历或者看过游牧民族套马的人都不会陌生,无非就是在绳索一端联上圈套(多用皮革制作),或挂上许多金属小钩。利用抛到空间的惯性,经飞行一段距离后,套住或钩住目标。
它原是游牧民族套马和野兽的用具,后来引入到战争中,主要用于套钩敌人,或敌人坐骑。与套马杆不同的是,蹋索并没有一根杆子作为手柄,但功用是差不多的。
在中国历史上,屡屡可见北方少数民族使用蹋索作战的记载。
十六国时期,西域焉耆国有个叫狯胡的将军,特别擅长马战。他用皮革制成的蹋索作为武器,交战时骑着马冲过来,把蹋索一扔,直接就套在敌人脖子或上半身,然后猛地一拉,敌人不是从马上坠下就是被勒死、拖死。只要他一出阵,敌人无不闻风丧胆。由此得知,早在1500年前就使用了这种武器。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唐与契丹的黄獐之战中,善使蹋索并“百无一漏”的契丹名将李楷固,利用这种武器套获唐朝重要将领张玄遇、麻节仁等。后来,辽朝骑兵配备的“縻马绳”也有这种作用。
突厥骑兵经常使用蹋索。在该民族的用具中,“马绊”的地位相当重要,很可能与蹋索相近。
但这种武器及战斗方式何时传到中原,已无可查考。有据可查的是,北宋有一支善使蹋索的骑兵,军制改组时分别编人名曰“骁骑”、“神骑”两支队伍中。
《水浒传》里,骑青鬃马的女将扈三娘绰号“一丈青”,善使日月双刀和红锦套索,后者其实就是蹋索。呼延灼带兵攻打梁山时,其副将天目将彭玘便是被扈三娘用红锦套索活捉。关胜攻梁山,其副将井木犴郝思文又被扈三娘同样的套路生擒。
她的蹋索另一端挂着许多金属钩,即使套不住对方,也能很有可能钩住对方的人或马。此事虽不能当作史料论证,但中原骑兵使用过这种武器还是事实。
在16-19世纪,法国已进入热兵器时代,而且是轻武器发展最快的国家。拿破仑手下的法国士兵配备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查尔维尔滑膛枪。可是,他们为什么会害怕蹋索这种古老的冷兵器呢?
当时,俄军中有一支卡尔梅克骑兵,其祖先是蒙古人,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这支骑兵很善于在马上作战,他们仔细研究了法军的装备,发现他们的火枪虽然很先进、威力很大,但击发时间较长(据说当时一分钟只能射出4发子弹,因此只能采取轮流排射的办法发起进攻)。
卡尔梅克针对这个情况,采取突袭、奇袭战术,不等敌人摆好阵型便突然出现,利用手中长长的蹋索发起攻击。蹋索的长度正好弥补了冷兵器的劣势,一旦套住敌人,然后快速打马,不断变换线路狂奔,任由敌人地上被拖得鬼哭狼嚎,好多法军就是这样被活活拖死的。
卡尔梅克骑兵都是分散出击,而且决不恋战,这让法军根本无从防范,因此一见到卡尔梅克骑兵的身影就吓得魂飞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