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统一中原后,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便展开了长达数千年的抗争。明朝时,为抵御蒙古族入侵,北筑长城,修建了中国史上最大规模、最坚固的长城。
然而到了清朝时,却不再修建北方的长城,并且受蒙古族的侵扰也大大减少。清朝驯服蒙古的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清朝时蒙古没有南侵。
限制蒙古族与中原的交流
据史料记载,满清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原因之一是因为得了许多蒙古族的助力。而清朝建立后,蒙古八旗的地位也仅次于满洲八旗。
然而真实的满蒙关系,远不是睦邻友好一家亲,纵然在清朝初期得到蒙古贵族的帮助,满清当权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防蒙古人。
蒙古族有着狂放豪迈的灵魂,其族人身强体健,血性方刚。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率大军四处征战,扩张领土,被蒙古族奉为民族英雄。这样一个实力雄厚且与满族接壤的民族,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好在,彼时的蒙古族并不是铁板一块,各部族之间常年内战,群龙无首,整体实力远没有明清之前的强盛。于是清朝便巧妙利用这点,采取不同政策,限制了蒙古族的发展。
首要之策便是“愚民”之治。
所谓“愚民”之治,便是指为了巩固当权者的统治,让民众活在愚昧之中,从而丧失主观思考,对统治者盲听盲从。
清朝为实现这点,于是限制蒙古族与中原的交流,防止其思想开化。
先是禁止蒙古族与中原通商。蒙古族与中原的往来被严格把控,于是自然接触不到先进的农业技术,经济也无从发展,进而造就了清朝时期蒙古族持续落后的局面。
再是禁止蒙古人学习汉族文化。汉族有着深远的文化传承,清朝禁止蒙古族使用汉语、与汉通婚,就是限制了蒙古族人的文化学习,于是蒙古人思想落后,更利于满清当权者的控制。
满蒙两族联姻
“和亲”,自古以来便是一种维系中原与游牧民族和睦关系的手段,唐朝时期的文成公主入藏、清朝时期的满蒙联姻皆是如此。
清朝时对蒙古族软硬并施,怀柔的政策与武力征服相结合。对于臣服于满清的漠南蒙古,清朝施行“满蒙一体”“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策。
据史料记载,清太祖时就有三位蒙古族的妻子,而皇太极时多达七位,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的生母孝庄文皇后也是蒙古族人。
皇帝迎娶蒙古人为后、为妃;将格格嫁入蒙古族;满族与蒙古族的贵族之间也相互通婚。于是两族之间的姻亲关系逐渐加强了。
除此之外,满清王朝还对蒙古的王公贵族给予极高的优待,给他们高官厚禄,使蒙古贵族生活富足,从而让他们安逸满意,巩固了两族关系,使两族成为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满蒙一体”。
武力强势征服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治时期,便意识到了:蒙古族若团结起来将会是一股强势的力量,要趁着蒙古族内部内乱纷纷时,使其彻底分散,再不能聚合。
康熙年间,因沙俄的诱导,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发兵叛乱。对于坚决不肯归顺于清王朝的准噶尔部,康熙大帝采取了绝对的武力征服,亲自率兵组织了乌兰布通、昭莫多两次大会战。
那时,火器已在清朝的军队中盛行,然而蒙古族仍在用弓箭刀枪等传统冷兵器。武器上的差距也奠定了准噶尔部族的战败。
虽然平定准噶尔的过程是艰难漫长的,但却是清朝统一所必不可少的。这场劳民伤财的战争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努力,历时七十余年,最终以胜利告终。
对于漠北的蒙古族,清王朝则是采取了强硬的“分封以制其力”的政策。
按照归顺于满清王朝的先后顺序,将蒙古族划分为外藩蒙古和内属蒙古,而外藩蒙古又分为内外两部。此外,还建立“盟旗制度”,分而治之。
各旗之间,限制彼此官员的相互往来,甚至牧民放牧打猎都不允许相互越界。
在这样的政策统治下,蒙古族更加失去了凝聚力。如此形如散沙的蒙古部族,也就对清王朝没什么威胁了。
抑制蒙古族的人口增长
清朝时期,为遏制蒙古族发展壮大,当权者决定限制了蒙古族的人口增长。
首先,清朝在蒙古建立多处寺庙,宣传佛教文化,大肆倡导百姓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以具有佛教信仰为荣。而喇嘛教的教义是不允许结婚生子的。
据说,满清王朝甚至还下令,强制蒙古族每家每户至少一民男子出家为僧,以此降低生育率。
出家的人多了,结婚的人自然就少了,后代的出生率也随之降低。由此,便限制了蒙古族的人口繁衍。据说在满清时期,蒙古人口较前朝减少了百分之二十。
长此以往,蒙古族的人数自然减少,人少则不能成势。满清王朝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一步步削弱了蒙古族,使其对自己的威胁逐渐减弱。
不过,宗教对于蒙古人的作用远不止如此。
众所周知,自人类文明初始,宗教和信仰就常被统治者利用,作为统一人们思想和巩固政权的手段。
佛教教人向善,使人温和慈悲,接受苦难。而喇嘛教作为藏传佛教,也与此有相同的教义。清王朝就是用喇嘛教让蒙古族百姓安于自己的统治,不知反抗为何物,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百姓安定的目的。
由此可见,文化交流的限制,阻碍了蒙古族人思想的进步;贸易互通的限制,阻碍了蒙古族经济实力与军事技术的发展;武力压制使其无力反抗;联姻与宗教信仰使其不知反抗。
清王朝对蒙古族软硬兼施、恩威并济,成功阻止了蒙古族南侵中原。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