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千年,自秦朝大统一开始,历史上有两百多位皇帝,每一位皇帝的身后事都是早早准备,除了修建奢华,还会陪葬大量皇帝生前喜欢的文玩字画,因此皇陵意味着宝藏。面对这些财富的诱惑,一些人选择铤而走险衍生出了盗墓这一职业。随着历史发展,一些皇陵便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惨遭盗墓贼光顾,但是也有着陵墓能够屹立千年而不倒,成为奇迹的存在。
明朝、清朝,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两个封建王国,他们距离我们最近,历史考据最为详实。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明代皇陵比清代皇陵存在的时间要长很多,但为何明代皇陵没有被盗而清朝的皇陵却被盗墓者大肆光顾呢?
在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的被盗程度上来看,清朝的皇陵几乎被洗劫一空。除了没有陪葬品的孝陵,东陵和西陵都被盗了。孙殿英当年以演戏为借口,带着兵将慈禧太后的陵墓盗取一空,慈禧太后口中的珠子被士兵用暴力手段取出,慈禧的尸体也一度都遭到了破坏。但是明朝的皇陵除了由考古学家研究开发以外,都没有被盗的痕迹,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皇陵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除了既要兼顾风水,又要讲究位置,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到陵墓的全等方面。古人对这些讲究极为在意,朱元璋作为大明的缔造者,对于这一切非常看重,明朝讲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哪怕是死了,也要守住国门,因此,明朝皇陵由朱元璋和朱棣定在了军事重地,明孝陵在紫金山,明十三陵在天寿山,且不说这些都是军事驻守要地,而且距离皇城特别近。那些盗墓贼再猖狂也不敢在人家眼皮子底下挖人家祖坟啊,所以明朝皇陵的保护是相对到位的。
但是,清朝皇陵就不一定能办到了,首先清军入关,女真作为少数游牧民族,对入葬之事本来就没有那么在意。其次就是,没有汉人那样对陵墓要求和讲究,只是选择了风水比较好的地方作为了皇陵的选址。说到底,他们虽然极力学习汉文化,但在观念方面还是会受到女真习俗的影响,因此,对于陵墓的选址方面,便显得尤为“随意”了一些。
清朝陵墓的安全主要依靠守陵人看守,在清朝强盛时期并无不妥,但在清朝末年,清朝的统治日渐衰微,并且国家越来越穷,因此在陵墓安全与建造方面的花费,便已大不如前。对比前朝的陵墓,清朝陵墓的设计便显得有些“低配”。
明朝陵墓有27米之厚的封土,而且经过了夯实处理,但是清朝的陵墓且不说只有9米的封土,而且有些陵墓的封土都没有经过夯打。这样对比可见,明朝陵墓比清朝陵墓多了三倍的封土。由此可见,清陵比明陵实在是太好挖了,柿子都挑软的捏,清陵被盗比明陵更为严重了。
而且考古发现明朝陵墓的复杂程度不是清朝陵墓可比的,明陵的地下结构复杂,墓道弯曲多变,有多个出口和选择,哪怕错了一个便不能到达主墓室,其复杂程度不是盗墓贼能够承受的。但是清陵的形制一模一样不说,而且非常简洁,一眼就可见的墓道口,对盗墓贼来说没有任何的难度。可以想象,面对着浅显好挖的清朝陵墓,墓道口不用费力便可以轻易找到。
但是明朝陵墓的考古,在专业的考古队努力了将近几月的功夫都没有找到方法,后来在出动了现代先进的探测技术才找到了墓道口。堪称继始皇陵之后最难挖的陵墓,而且明陵的建筑用料,设计构造,与清陵相比就可以体现出来清陵的技术不足的问题。可以说清朝的技术退化了,而且历朝中,游牧民族政权的陵墓与汉民族政权的陵墓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施工工艺方面也不能比。
最后就要说到游牧民族政权的问题了,要知道,明朝推翻的是蒙古族的元朝统治,朱元璋作为正统 中原人,群众基础比较深厚。并且清朝在入关之后,为了统治人口基数是自己数倍的中原汉人,清朝统治者为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乾隆曾下江南之行中,在孝陵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且还在六下江南期间,五次哭陵,表面工作也做了不少,修葺明十三陵,安抚汉民之心。
百姓从都是如此,只要是不太过分,能活下去,便会感恩戴德,清统治者的这些表面工作虽有些虚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陵墓的作用,但清朝结束后,迎来了一段战乱纷争的时期,因此,清朝陵墓便被破坏的比较严重了。
明朝和清朝虽然同是我国的两个朝代 ,但是他们对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明朝时还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到了清朝就只剩下了“闭关锁国”,日渐西山。因此可以看到,只有不断的和对手竞争,不断的和对手对抗,才会取得进步,一味地将自己埋头于过往的成绩中,只能是越落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