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画像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曹植借由诗句来抒发自己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这也代表着一位少年英雄期待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国家的一份情怀。确实,在国家危难之际,一直在生活在国家庇护下的我们就应该挺身而出来保护她。
在我国近代的时候,虽然我们受到了诸多折辱,但也是因为凭借着那一代人拿血肉来护卫祖国,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下来,也是因为他们才让我们有了和平发展的今天。所以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折辱他们。
但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丁汝昌,明明是战争中的大功臣,并且在战争中以身殉国。他非但没有收到奖赏,反而被下令不许下葬,并且被没收家资,使其死不瞑目。
至于丁汝昌做了什么让光绪帝这么记恨于他,我们需要去了解下丁汝昌的生平,才能知道原因。
年少成名万人知
丁汝昌(1836—1895),早些年间的丁汝昌虽然上过几年私塾,但最终还是因为家境贫困,无奈之下只能辍学归家。回家的丁汝昌凭借自己上过几年私塾的文化底子四处打零工来贴补家用。
丁汝昌
1851年,丁汝昌老家庐江一带发生灾荒,其父母先后病故。后来随着太平军起义爆发,丁汝昌加入太平军四处南征北战,也为自己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1861年,丁汝昌加入清军。后来又经过多年的战斗,丁汝昌晋升为总兵,他也在这期间结识了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其实在丁汝昌加入清军之初,是在曾国藩麾下的湘军做事。后来李鸿章为了扩充淮军的实力,便向曾国藩要人,曾国藩就把投降的安徽士兵给了李鸿章,丁汝昌就是其中一员。
这也是李鸿章与丁汝昌故事的开始。
丁汝昌画像
1874年,因丁汝昌与领导刘铭传意见不和,无奈之下只能辞官归隐。此时又因为日本侵略台湾,李鸿章开始着手办理海军事宜。其后因为急需用人,李鸿章便让丁汝昌就职于北洋舰队。
相传在1879年的一天,一时风光无两的李鸿章在将要抵达自己府邸的时候,就远远地看见有个人一直在自己府邸徘徊。
当时的李鸿章因为在大力推行洋务运动,触犯了许多人的利益,所以以为是有人要来加害与他。李鸿章便遣一小厮去打探那人是何底细,小厮打探回来一报才知道是原来的总兵丁汝昌,因距离太远李鸿章看不清楚他的样子。
李鸿章听到是丁汝昌之后才放心,在抵达门口之后便邀请丁汝昌入府商议北洋舰队之事,最后因其勇武便让其在北洋舰队任职。
当时的左宗棠也在忙着收复新疆,并且因为之前的战绩,便想着让丁汝昌跟着一起作战。李鸿章听闻此事后以丁汝昌"伤病复发"将其留在了天津,效力于北洋舰队。
李鸿章画像
而后经由李鸿章的提携与丁汝昌自身的努力,终在1888年丁汝昌就任海军提督,与北洋舰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而对于收获丁汝昌的北洋舰队而言,其工作上严于利己ya,并且因为他对于李鸿章言听计从,北洋舰队进入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同样也完全落入到了李鸿章手中。
1891年,丁汝昌在外访问后,回国建议购买新舰来防止外患,但最终清政府没有采纳这一条建议。也正是因为这样,让丁汝昌或者说让北洋舰队走向败亡之路。
视死忽如归
1894年八月,日本在夺得朝鲜平壤之后,为了夺取中国的海域便引起了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定远舰
当时的中国军舰为了护送入朝援军便选择用北洋水师护送,没想到返航的时候遭遇到了日本的阻拦,由此黄海海战爆发。
战争伊始,"定远舰"因为年久失修并且缺乏新舰护航的缘故,便被日本舰队击中。而丁汝昌也因此受伤,并且因为"定远舰"是主舰的缘故,致使黄海海战缺乏统一指挥,最终以失败收场。
其实在战争最后,北洋舰队以损失几艘的代价重创了日本的几艘战舰,北洋舰队仍有一战之力。
但是李鸿章害怕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所以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没有让北洋舰队全军攻击。在后期日本军舰撤退的时候,对李鸿章言听计从的丁汝昌没有继续进攻反而转头前往威海卫,最终将黄海统治权送与别人。
要说战争的结果这样与其说北洋舰队之错不如说是丁汝昌之错。
在战争开始前丁汝昌并没有安排好自己倘若有失后续该如何操作,也没有定好除了主舰之外的指挥力量,致使在战争发生之际出现群龙无首的被动局面。
黄海海战
同年九月,因为在维修返航之际"镇远舰"再次受伤,使得当时的北洋舰队更加雪上加霜。况且因为战争的失败,丁汝昌被免去了当时所拥有的的职务。
后来更是在威海布防上,丁汝昌为了保护海军实力便提出建议想要调整陆军战力。不料也是因为这条件一使得丁汝昌被误会成"通敌叛国",所幸有着李鸿章的极力辩解才让他继续在北洋舰队任职。
这次虽然在朝堂之上丁汝昌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在战争中他却再也没有机会伸展才华。
受伤的丁汝昌剧照
1895年1月,日本舰队率军袭击威海卫。因为这次日本军队选择的是从海陆两方进行作战,所以北洋舰队并没有发挥其全部实力,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卫战役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由于战争爆发的突然,丁汝昌一直留守在定远号上来抵御外敌。但是因为敌我实力悬殊过大与舰队实力不同,北洋舰队陆上炮台皆被摧毁,丁汝昌最终被困于刘公岛之上。
在刘公岛上,日军因为见丁汝昌忠义便想着招降此人,丁汝昌在收到投降信后发书通告全岛:"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表忠诚。
最终因为实力不济,无奈之下的丁汝昌选择服毒自杀,年仅59岁。
其实在丁汝昌被围困之前,他也曾经有过一次自杀记录。
当时因为战争的突然爆发,"靖远号"防备不及被击落沉船。况且随着岸上战争形势的逐步不明朗,丁汝昌悲愤之下欲与靖远号一起沉入海底,所幸得到了部下相救才没有死成。
威海卫战役陆上炮台
但后来随着战争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丁汝昌在被围困之际再次选择以身殉国。
结语
倘若丁汝昌没有以身殉国,在战争结束之后回到朝堂之上的他依旧免不了受刑部审讯。黄海海战战败的罪责依旧在丁汝昌身上,所以无奈之下的他只能选择吞食鸦片,自杀殉国。
但是纵然丁汝昌选择了以身殉国,在他死后变节者却用了他的名字在投降书上签字,使得他蒙受诸多不白之冤。
丁汝昌在刘公岛
光绪帝在听闻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正欲纪念因公殉职的将领。但随着签有丁汝昌名字的投降书传来,光绪帝怒不可遏,随即下旨没收其家产,还命人给他穿上囚衣,装入黑色棺材,外加三道铁链,不得下葬。
与此共同进行的还有将其家眷流放,其中唯独他的妻子没有遭此罪责。因为在收到丁汝昌殉职的消息的时候,他的妻子便选择吞金自杀了。
后来直至1910年,经过多人的据理力争与袁世凯的"逼宫"行为,丁汝昌才得以厚葬,平反昭雪。
"竭尽全力之后,以自杀来救部下。战则以义战,降则以义降。"这是一个鼓吹军国主义的人给予丁汝昌的评价,也是其对于丁汝昌最后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