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义理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种思想文化。义理学源于孟子,在很多的儒家典籍中都有关于义理的论述。
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到了清朝,清朝的儒学家围绕“义理”与“考据”孰优孰劣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这也就是学术史上的“汉宋之争”。那么义理学在清朝究竟经过了怎样的一个发展呢?一起来看看。
一、清代学术发展大势
明清交替之际,明朝灭亡的原因成为了当时很多文人思考的问题。
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清朝初期的学术圈子里掀起了一股正学风,重释儒学的风气。
这就导致清朝初期的学术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势,一是复兴理学的声音日响,二是汉学逐渐兴起。
程朱理学
在这一时期,义理学得到了很多全新的发展,拥有了很多新的特质。
明末清初的社会,一方面处在新旧王权交替之际,另一方面又处在异民族文化入侵之际。
当时政治体制、社会秩序、文化发展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爱国学者和具有先进思想的学者,开始对明朝末期的、讲学、结社、八股等学术方面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们对明末的学术乱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认为明朝的灭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东林党为首的一群知识分子祸国造成的。
而这中对于明朝灭亡问题和明朝学术乱象问题的不断反思,造成了清朝初期,文人的注意力全都集聚在如何挽救学术风气和汉族文化上。
由此便引发了清朝初期的儒学精神的巨大变革。
二、明朝初期理学的复兴
从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在清朝初期,理学经过了一次较为明显的变革。
陆王心学
康熙朝之后理学成为清朝的官方思想,这标志着理学并未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断绝,即使是经历了理学衰微的明朝末年,理学依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1、批判陆王心学
以王守仁和陆九渊为代表的的心学体系兴起于明朝中后期。
心学以“致良知”为目的,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前人的智慧以及各种学术知识持否定态度。
而阳明心学更是将这种不重视实践,只重视思想的思维发展到极端。
这就导致明朝后期很多的文人士子大谈道德人心,而将实际上的学术知识抛之脑后。
于是很多的清朝学者对于这种现象大加批判,他们认为明朝灭亡正是由于空谈心学造成的。
顾炎武指出,明末心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背离儒学本旨,导致国家灭亡,败坏人心风俗,其罪深于桀纣。
因此,顾炎武对于心学的泛滥不仅深恶痛绝,而且无情地揭露了心学的本质。他认为,心学是内释外儒之学,而
“孔门未有专用心于内之说”。
吕留良则认为王守仁心学的泛滥,是导致明清更迭的祸乱根源。
他指出,王守仁的心学是“阳儒阴释”的禅学,认为“夫陈献章、王守仁者,皆朱子之罪人,孔子之贼也。”主张“今同辟邪,当先正姚江之非”。
文人
因此,吕留良对于王学的流弊危害,予以了深刻地揭露。
被誉为清代“理学第一人”的陆陇其早年对王守仁的学术和功业十分倾慕,后来在深刻反思明代灭亡的历史教训后。
他也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王学,认为王阳明心学的泛滥是导致明代灭亡的根源所在。
2、朱王调和与“尚实致用”
在王学崩解的同时,清朝初期的理学界掀起了一股“由王返朱”的风气。
以张履祥为首的儒学家对明朝后期崇陆王而抑朱子的现象表示不满:“今人多好象山,不乐朱子”。
他们认为只有尊朱子之学,才能倡明孔子之道,从而达到学术纯正、人心向善的救世目的。
但是这种打着道统旗号争夺学术正统地位的行为,引起了很多思想家和学者的不满。
他们主张调和朱王学说,同时批判朱王学说中的空疏之病,强调尚实致用。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前期的学术思想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也就是所谓的“明道救世”。
孔子
虽然还只是初具雏形,但是却为当时饱受明末动乱之苦的社会提供了一套能为大多数人接受。
且有能力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主体,为清朝初期的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3、理学的官方化
在学术界提倡复兴理学的同时,清朝的统治者也在积极推动此事。
这和当时的统治者的文化取向是分不开的。康熙自幼学习程朱理学,对于理学十分信奉,还在经筵中专门设置了关于理学的讲习。
由于康熙崇儒重道,在经筵讲论中每每提及此事,致使朝廷官员上行下效,推崇理学蔚然成风。
到康熙五十一年,朝廷正式颁布诏令,规定朱熹成为佩享孔子祭祀的孔庙十哲之一。
这标志着理学正式成为清朝的官方思想。理学在清朝成功复兴。
三、清朝汉学的形成
1、经学复兴
在明清交替之际,由于满清入主中原时日尚短,政局还不稳定,所以清朝的统治者还没有插手民间的思想文化发展。
顾炎武
统治者的注意力全在稳固政权之上,所以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大战十分活跃,并逐渐形成了一股倡导经学回归的思潮。
在这股思潮的推动者中,最有建树的当属顾炎武,顾炎武在经学研究上做了很多探索。
他认为古代的理学就是经学,而现在的理学是禅学。
而在之后,全祖望更是直接指出
“经学即是理学”
,在很多思想家的眼里,这种以经典为基础的观点比空发议论的王学更加实用。
但是随着程朱理学再度成为官方学术,使得经学的地位始终低人一等,仅仅作为一种民间学术传播,使经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讲学的解禁
清朝初期,清朝统治者吸取明朝东林党讲学祸国的教训,严禁读书人讲学结社。
但是随着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书院讲学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有关于书院讲学的禁令也逐渐得到了放松。
到雍正时期,雍正帝下令废除禁止书院讲学的禁令。
命令各个地方开始建立书院,并从朝廷的财政中拨款给书院,作为建设费用。
书院
在书院建立之后,依托于书院而存在的讲经等文化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此,书院成为了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但是这一时期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受人推崇的经学大师站出来引导经学的发展。
社会和朝廷对于经学的认可度也不是很高,所以这一时期的经学发展虽快,却仍然比不上前一个时期的高度,经学的地位依然不高。
3、设立四库馆,“经学"变“汉学”
虽然一直不太受人重视,但是历经了三朝的发展到乾隆初年,经学已经颇具气候。
乾隆十四年,经学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发展,至乾隆初年已经渐成气候。
乾隆十四年的博学鸿词科,录取陈祖范、顾栋高等以经学著称的四位学者,标志经学开始为社会所共同认可。
乾隆二十二年,经文被移于科举考试的第二场,说明经学的地位开始得到制度的保障。
到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成立并吸引了一大批的汉学家入驻。
乾隆
这些汉学家致力于考据经史、校对书籍,于是经史考据蔚然成风。
四库馆在开馆之初还有理学学派的思想家在其中为官,但是在桐城学派的代表人物姚鼐因所拟提要被屡次驳斥,托病辞官之后便彻底成为了汉学家的大本营。
这些汉学家批判理学,在校注古籍之时但凡遇到宋代的儒学之书,必然大加批判。程朱理学因此日渐衰微,而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汉学方告形成。
四、汉宋之争实为正统之争
在传统观念中,汉宋之争是肯定义理与否定义理的争议。
实际上,“汉学”与“宋学”的争议绝不可能是讲义理与不讲义理的争议,而应该是如何讲义理的争议。
“汉学”主由“训诂”求“义理”,“宋学”则强调通过悟怔于心而求得“义理"。
至乾嘉时期,由于“汉学”家对宋明儒所提之问题、所依据之经典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遂引发了汉宋之间的论争。
文人争论
“朱陆之辨"与“汉宋之争”一为理学内部之争,一为汉学与宋学之争,其共同点则在于都是为了确立本门之“正统”。
结语:
在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巨大社会转折之后,儒家学者开始反思宋明儒学的缺失。
他们在人性、理欲、义利等方面的新思考、新阐发是晚清到近代社会转型的内在思想基础。
虽然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进,固然有外力冲击的作用。但是,这一时期中国本土思想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
清儒对宋明理学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解构和重建,从而为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性的对接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清代思想史纲》
《清代哲学》
《经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