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的台湾水师频繁骚扰内地,而大清在水师、战船与统帅之才上都与台湾有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郑经麾下的“海霹雳”施琅更是海上作战的霸主,康熙收复台湾的当务之急便是要找一个能人。
康熙北巡盛京,时任盛京提督的周培公却因重病并未接驾,康熙听闻未落脚就去探望了久未下床的周培公。周培公询问康熙此次北巡的目的,康熙说了三件事,一是拜昭陵,二是收复蒙古王公,三是再度启用周培公攻打台湾,被贬盛京11年的周培公在临终之际才再次等来康熙探视和重用,可周培公说“晚了,臣知命,恐怕熬不到天暖了”,并在康熙的要求下推荐了姚启圣,达到目的转身就走的康熙被周培公叫住,他向康熙进献了一幅小画,一幅大清最精最全的地图“皇舆全图”。
画被展开后,康熙震惊地再也挪不开眼光,可不远的周培公却未留下只言片语抱憾而终,周培公死后,康熙停朝一次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灵,可却依旧弥补不了康熙对周培公的亏欠。
01 入仕
周国治因弹劾吴三桂造反被押解回京的路上遇到了落难的周培公,朱国治邀请周培公与其车船同行到了京城,两人临分别之时,朱国治感叹此去无官无命的结局,而周培公在得知朱国治获罪的缘由时,当下断言朱国治此行有两种结局。
一个是周培公揣测康熙招三藩入京商讨国事的真正目的在于削三藩,周国治弹劾正中康熙心思,此行有惊无险;一个是若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不入京,康熙为避免动乱不会动手削藩,而是以周国治的项上人头安抚吴三桂。
而最后的结果亦如周培公所预料:吴三桂并未入京,康熙原意打算取朱国治人头,却因朱国治的忠心和康熙削藩的决心,康熙任命朱国治为云南巡抚监视吴三桂,为大清设置一道屏障,但其实却是以另一种方式要了朱国治的命。
介绍信。身无分文来京赶考的周培公靠给人写字谋生,经常食不果腹、露宿寺庙被赶,有幸遇上来京城告状靠卖豆花筹集银两的锁儿帮助,为了报答锁儿的豆花之恩,周培公将伍次友写给明珠的推荐信给锁儿写了能吟唱的状词,而这封推荐信价值万金。
知遇之恩。康熙以吃豆花之名见到了名落孙山而落魄潦倒的周培公,并邀请周培公一起喝茶,周培公一眼就看出了眼前的人就是康熙,并在康熙为锁儿特事特办,取消了贪了他金瓜子的李明山功名之后,深感康熙圣名而入仕。
02 立功
周培公,才学深厚,经史子集无一不通,虽为文官,却依然可以带兵驰骋沙场,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他做了三件事,立了三大功。
吴三桂谋反,北边的察哈尔王嗅到了契机,察哈尔趁势起兵造反,南北同时作乱,康熙被吴三桂欺骗深觉奇耻大辱,又因赫舍里皇后难产而死而意志消沉,这时候,孝庄再次揽下重担以喝茶召集历经50年如今以飞黄腾达的家奴们,组建了一支以院士、兵勇、家奴、佣工的3000人军队。
康熙任命从未打过仗的周培公为大将军,久经沙场的图海为助手,临出发前,周培公因经验缺乏被士兵们瞧不起,为了立军威,周培国当场下令斩杀了迟到的二等伯家奴,自此军队重整,并以13个“斩”约束军队和以察哈尔不存在的1000两黄金的一半为许诺凝结军心,最终,周培公在很短的时间就灭了察哈尔,挥师南下。
从未打过仗,却敢斩孝庄家奴树军威,以赏银笼络军心,一支临时集结的家奴兵,成了一支真正的虎狼之师,周培公,军事奇才,立不世之功。
平了察哈尔王之后,周培公和图海挥师南下,在平凉城遇拥兵自重的王辅臣反击,王辅臣作为吴三桂旧部,在大清和吴三桂之间摇摆不定,周培公切断了平凉城粮道,而后周培公和图海却发生了两次矛盾。
一次是图海以只有10天的口粮对周培公迟迟不攻城心生不满,而周培公执意要等朝廷的30架红衣大炮;二次是以红衣大炮攻占了由王辅臣之子王吉贞带领5000精兵镇守的虎岭后,占据有利地形的图海要求大炮持续袭击平凉城,周培公却阻止了屠戮平凉城30万百姓的惨剧而只身一人进入平凉城劝降王辅臣。
周培公以康熙的厚待和虎岭上的大炮枕戈待旦力劝王辅臣,而在虎岭之战侥幸活下来的王吉贞也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劝父亲归顺大清,王辅臣就此归降。
周培公,心怀百姓,敢为人先,以不伤害百姓,也不亡士兵的最低代价劝降了手握6万重兵的王辅臣,折断了吴三桂最重要的一扇羽翼,为继续南下战胜吴三桂走了最关键的一步。
调回京城不久,康熙就将周培公贬至盛京11年,之所以是盛京,只因为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康熙更为容易监视周培公。
11年的冤屈,周培公不仅未生埋怨,还为康熙绘制了大清最精最全的“皇舆全图”,一张地图,是周培公11年冤屈的沉冤昭雪,是康熙一代帝王一世霸业的肯定,是一个国家的版图之基和最有力的佐证。
而我深觉,这幅画才是周培公一生最大的功绩,圆了康熙统一一国的心,也定了一国不可分裂的根本,于当下,于后世,都厥功至伟。
03 原因
放弃捷径,只想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入朝为官,却因对康熙本命“玄”字未加缺笔而被主考官故意刁难,名落孙山后,原本想2年后再科考的周培公因满腹才华深得朱国治和康熙赏识而有幸入官场。
穷困潦倒时康熙的知遇之恩,成了周培公用一辈子涌泉相报的根源,他为大清立下多个不世之功,他是康熙平三藩异军突起的一代谋臣,却在三藩平定之后被贬盛京,因三藩之乱而起,因三藩之乱而落,起落之间,道尽了周培公的冤屈,而他的悲惨结局,离不开这三个原因。
大清表面上一直主张满汉无别,但暗地里却一直存在满汉之别。
为了宣扬满汉无别,康熙可以在监视吴三桂时启用朱国治,平三藩时重用周培公,收复台湾时重用姚启圣,打击明珠党和索额图党时扶持李光地等这些汉臣;他可以为了给容妃和蓝齐儿特别恩旨,让她们穿汉人服装回福建省亲、宣扬满汉一家亲;他可以在政绩卓著的台湾知县魏东亭告老还乡时,封魏东亭为“毅亲王”,让其成为汉人第一个异姓亲王。
可实际上,在功与过、奖与罚里赤裸裸地彰显了满汉之别。
朱国治、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皆应时而起,都立下赫赫之功,可结局要么悲惨,要么差强人意;周培公和图海劝降王辅臣后可直取吴三桂,可汉臣周培公被康熙召回,所有功劳都转移到了满臣图海身上;明珠被郑经所抓,誓死不投降而扬了对大清的忠诚,康熙因他被抓降了他两级、罚了他一年俸禄和夺了他双眼花翎,却因其忠心,康熙又擢升他两级,赏三眼花翎;索额图最后犯下28条罪,条条可诛,可康熙却因毁其圣君之名不承认索额图谋反,甚至不取他性命。
汉臣,就算立了再大的功劳,也无法真正立足于朝堂之上;满臣,就算嘴皮子上讨了些许好、犯了滔天之罪,却能依旧屹立不倒,汉臣是实实在在地以命建功,满臣是实实在在的私欲泛滥,可待遇就是如此天差地别。
周培公的命运,可以说,真正掌握在康熙手中,某种程度上说是康熙权衡后的结果。
周培公斩杀孝庄家奴后,给家奴兵立了13个“斩”的军规,却唯独没有掠夺民财者斩,明珠向康熙挑拨离间周培公一旦脱缰就难控制,虽康熙以每个士兵只有一两饷银堵住明珠之口,康熙心中烙下忌惮之心的引子;周培公平定察哈尔王之后,索额图状告周培公纵兵抢劫官仓民宅,明珠再向康熙谏言首战告捷的周培公不能让他懈怠,否则虎狼之师不好控制,虽康熙否定是周培公所为,但却给周培公下达了直扑平凉城的旨意,康熙已开始防范;周培公即将平定吴三桂,明珠向康熙再次谏言周培公手握30万雄兵不得不防,康熙“他是该把功劳分给别人一点了”而将周培公临阵召回,康熙付诸实践。
周培公战前,战中和战后,几乎都受到索额图和明珠时不时地挑拨,而他们两人的态度几乎代表了整个朝廷官员对周培公的态度,而康熙明知周培公有功、有屈,却依旧在自己的提防之心和满朝官员的朝局之稳间权衡而 “牺牲”了周培公。
在周培公身上,有两个优点,但对于皇权和权贵,却是致命的“缺陷”。
太主动。
周培公一颗报国、报恩之心,他敢为人先。
赫舍里皇后难产而死时,只有周培公看出了赫舍里欲言而止的临终遗愿,他丝毫不避讳地直接向康熙请奏册封太子;吴三桂假意上奏表示同意撤藩,康熙喜出望外并断定吴三桂不会反,只有周培公反问康熙万一他反了呢;得知被吴三桂欺骗,耻辱地流出了眼泪,心情悲愤之时,周培公碰刺地向康熙上奏抓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抚慰尚可喜和耿精忠、擢升吴三桂旧部王辅臣、宫中戒严四种应急措施。
周培公,说别人不敢说的,碰别人不敢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万事都敢,他从来就不知道,有时候太主动会遭人忌惮、遭人记恨,他把所有难解的事都想好了解决的路,却唯独从未给自己留一条可退之路,甚至临终前,当康熙打算再次启用他收复台湾时,他起了起久卧病榻的身子,依旧一颗主动建功的拳拳之心。
自周培公入仕,一心为大清平定三藩,他什么都敢说敢做,但这些敢的别后隐藏了他一颗极善的心。
因无官无职被同僚为难,他并不在意;被康熙贬到盛京,他为了维护康熙面子,甘愿忍受不白之冤;被贬盛京11年,他从未有埋怨,而是继续呕心沥血为康熙绘下举世之“图”。
周培公的身上,有“善”,更有“忍”,而忍更是一种升华的善,因为太善,就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更忽略了在风诡云谲和盘根错节的朝堂之上存该有的自保之心,从无伤人意,却难挡别人的防人心、害人心。
周培公的悲惨结局,是大清满汉一家亲的粉饰,是康熙在满朝文武和汉臣周培公间的权衡,更是周培公一颗报效朝廷、报恩康熙之心,却全然不顾自保和留一条退路的忠诚与善良,周培公,触犯了权,损坏了利,“权利”背后的人,让周培公成了牺牲品而已。
看完《康熙王朝》,深觉满汉之别的残酷,深觉“迁界禁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残酷,深觉受康熙宠爱的容妃因干政却被贬去宗人府刷马桶被砸死的残酷,深觉蓝齐儿在夫家和娘家间为难又亲见母妃受难的残酷。
一代康熙王朝,一个个举世之功的背后,藏着的是牺牲,是不平,是一段段最残酷的血泪史。
周培公的功绩和委屈,并不会随着他的死而消逝,而是在他的死里更升华出他的伟大和难忘,周培公的结局,揭示了满汉之别的残酷,揭示了一代帝王的权衡之术,更揭示了周培公一生光明磊落的忠诚、善良与独树一帜。
以平三藩建功立业为始,以绘制“皇舆全图”建功为终,一生鞠躬尽瘁,死而无怨。
周培公,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