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六年,为汉高祖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最终也没能逃脱帝王猜忌的命运,死在了吕后手中。
临死前,韩信坐在囚车里声嘶力竭的喊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只是他做梦都没想到,这句话会如同预言一般,在历朝历代的功臣身上反复上演。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年羹尧,不可否认,历史上的年大将军确实战功赫赫,亲自率兵征战西北,又平定青海,拥有滔天的富贵和权势并不为过。
从位极人臣到身死名裂,许多人都觉得年羹尧之所以被雍正皇帝赐死,完全是由于自身行为不检点、居功自傲导致的,那么,在年羹尧死后,雍正皇帝又是如何处置他一家老小的呢?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信。
权臣的进阶之路
年羹尧,汉军镶白旗人,祖籍安徽怀远,在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他的父亲是湖广总督年遐龄,用现在的话来说,年羹尧在当时就是妥妥的高干子弟,因此他的仕途之路走的相当顺利。
但事实上,年羹尧本人也非常争气,他虽然从小享受着家族的荫庇,但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科举中杀出重围,最终考取进士的,这足以说明他能力足够出众。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年羹尧曾被外放至四川巡抚,成为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那一年,他才30岁,后来年羹尧又在驱准保藏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得以被提拔为川陕总督。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年羹尧就是凭借军功一路顺利升迁的,但很少有人知道,最初他只是翰林院的侍讲学士罢了,充其量就是一个还算幸运的官二代。
关键就在于,年羹尧是如何从文官转变成手握兵权的武将呢?一切还要从他亲自上书和康熙皇帝讨论兵备事务,甚至开始插手军事行动开始说起。
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部首领率军攻占拉萨,十四皇子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亲自率军向西推进,打算一举夺回清朝在边疆的控制权。
得知这一消息后,年羹尧自然要把握住机会,他不仅主动派出谍报人员帮助胤禵打探消息,而且还积极筹备粮饷,表现出一副全力支持大军作战的样子,此举无疑是为了讨取康熙的欢心,也是为了打消他的疑虑。
机会往往都是自己争取来的,这句话放在年羹尧身上十分贴切,凭借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他很快就成为深受皇帝喜爱和信赖的封疆大吏,但除此之外,年羹尧还比别人多了一层天然的政治优势。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清朝另一个权臣纳兰明珠,他的孙女就是年羹尧第一任妻子,只是没多久便不幸去世,但两家关系并没有因此疏远。
后来,明珠又把英亲王阿济格一系的后人介绍给年羹尧,这两次联姻也为年羹尧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政治资源,为他此后位极人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直到胤禛被康熙封为雍亲王后,年氏一族才彻底被划入其麾下,至于年羹尧的妹妹为何会嫁给雍正,其实完全是偶然发生的,并不是刻意为之。
换句话说,年羹尧虽然是主属和郎舅关系,但是并不亲近,反倒是因为清朝制度以及朝局形势被迫统一阵营的,他确实没有必要巴结当时还是亲王的雍正,因为他早已经是深受康熙皇帝器重的政治新星了。
反观雍正,其实严格来讲他更需要像年羹尧这样的能人站在自己这边,至少不能被八爷党的人拉拢过去,因此他明里暗里多次敲打年羹尧,甚至写了一封长信狠狠地骂了对方一通。
身为皇帝,康熙当然不愿意见到大臣们和皇子们走的太近,但他又不得不考虑到大清江山未来的发展,于是在去世前把手握兵权的年羹尧调回京城,目的就是让四皇子胤禛能够顺利继位。
从那以后,年羹尧便成为了九龙夺嫡中的肱骨力量,也彻底成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从官僚变成了贵族阶级,这也足以证明为了拉拢年羹尧以及他背后的势力,雍正下了血本。
雍正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断给年羹尧加官进爵,晋封他为三等功,把他的妹妹封为贵妃,让年氏一族享受满门荣耀,正应了那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殊不知,就在年羹尧一路平步青云之际,也从此埋下了功高震主的隐患,因为他辅佐和效忠的是本就生性多疑、心狠手辣的雍正皇帝。
能够从九龙夺嫡那样的激烈政治和权力斗争中得以胜出,就足以说明雍正此人的手段多么高明,再者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讽刺的是,年羹尧连这种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这才有了后来悲惨的下场。
君臣之间的尔虞我诈
究其根源,雍正登基之初之所以封赏年羹尧,无非是为了犒劳这位军功卓著的大功臣,毕竟如果没有他掣肘“大将军王”胤禵,自己的皇位肯定坐不稳。
罗布藏丹津叛乱之际,年羹尧作为抚远大将军,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很快击败敌军主力,此次青海大捷对于雍正而言,无疑是登基以来最大的好消息。
为此,雍正赏赐给年羹尧及其家人许多金银珠宝,并赋予其统领云贵川一带所有军政的权力,有任何边疆事务和人事任免之举措,年羹尧享有绝对的决策权。
然而帝王之心又岂是一成不变的呢?换个角度想,雍正之所以能在九龙夺嫡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足以证明他对所谓手足之情没有那么看重,除了十三弟胤祥外,他几乎不相信任何人,更别提年羹尧了。
事实上,年羹尧最初和胤禵走的很近,两人颇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意思,只不过后来时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才导致他被迫加入雍亲王的阵营。
但这绝不代表年羹尧就果真对雍正死心塌地,如果不是因为他拥有着出色的军事能力,手握西北兵权,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亡魂了。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正是因为雍正皇帝的过度恩宠,才让年羹尧的野心越发膨胀,甚至多次挑战中央集权之下的皇帝权威,但他显然忘记了“最是无情帝王家”这一说法。
胤俄、胤禵被圈禁至乾隆时期,胤禩、胤禟先后暴毙而亡,种种迹象都能看出,雍正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冷血帝王,一旦有人试图挑战他的权威,下场必定十分凄惨。
仔细想想,雍正对年羹尧极尽优待、加官进爵、无限纵容,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捧杀”呢?或许从一开始,他就是带着目的故意宠信年羹尧,想要借机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帝王的猜忌之心一旦出现苗头,便不会轻易消散,可性格大大咧咧的年羹尧,又怎么会猜到雍正皇帝早已经下决心,要置自己于死地呢?
纵观年羹尧极不平凡的一生,不难发现,他之所以会被雍正皇帝赐死,多半是因为三点原因,首先就是飞扬跋扈、大肆敛财。
雍正生平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这一点从他即位后的一系列举措就能看出,而年羹尧作为“西北王”,不仅有着极高的俸禄,还到处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光凭这一点,他就犯了皇帝的大忌。
再者,年羹尧作为雍正皇帝的心腹大臣,他一定知道不少有关于主子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一旦这些秘密公之于众,雍正在百姓心里的形象多半会受到影响,所以此人绝不能留。
最重要的一点是,年羹尧带兵驻守西宁那段时间里,频频伸手向朝廷要钱,以招兵买马为由私扣军饷,而且还在回京述职的时候,心安理得的接受百官朝拜,甚至连马都没下,试问,哪一个皇帝能够忍受如此僭越之举?
多行不义必自毙
如果说居功自傲、藐视君王权威尚且能够原谅的话,那年羹尧之后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把自己推向了死路。
年羹尧千不该万不该,就是公然和怡亲王胤祥作对,并且对九皇子胤禟有意维护,也把自己和雍正之间最后一点情谊消耗殆尽。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三藩、驱逐沙俄,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到了晚年,康熙标榜仁政,并没有严惩那些贪官污吏,这也导致他去世后,国库里仅剩下2716万两银子。
鉴于这一问题,雍正登基后专门成立了“会考府”,任命怡亲王胤祥严格管理财政,不断加大处罚程度,但这样的举动势必会得罪整个官场。
没多久,年羹尧就以找战事需要为由,恳请雍正皇帝赦免陕西三省官员所欠的款项,并且把捐钱纳粮的银子用作军费,这就摆明了要和怡亲王胤祥公然叫板。
或许是留着年羹尧还有大用,所以雍正并没有立刻发作,反而在中间做起了和事佬,试图修复两人的关系。
换做别的宠臣,肯定早就借坡下驴了,但年羹尧却自视军功卓著,认为皇帝根本离不开自己,于是越发嚣张跋扈,但真正让雍正起了杀心的,当属年羹尧和九皇子胤禟之间发生的种种。
为了考验年羹尧的忠心,也是为了让胤禟吃点苦头,雍正把他发配西宁,但没想到年羹尧却并不愿意为了取悦皇帝而虐待胤禟,甚至还为其开脱,允许他在西宁自由行动,经营买卖。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无论年羹尧是否有造反之心,早已经不重要了,但雍正显然不愿意背上诛杀功臣的罪名,于是他开始筹划着让年羹尧自己掉入圈套。
年羹尧的亲信党羽众多、遍布各地,他们收到雍正皇帝的暗示后,立刻写下弹劾年羹尧的奏折,以求保全自身,当真是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据刑部官员统计,朝中百官一共给年羹尧拟定了92条罪名,大逆罪5条,欺君罔上罪名9条,僭越罪16条,种种罪责计算下来,已经足够掉脑袋的了。
有了文武百官的弹劾,雍正首先解除了年羹尧的官职,把他调离西北,派往杭州驻守城门,而后又以念及青海之功,不愿意对其处以极刑为由,赐其狱中自裁。
按道理来说,年羹尧犯下如此滔天大罪,肯定是要株连九族的,但碍于年妃求情的原因,雍正并没有为难年氏一族的其他人,只是严惩了年羹尧的儿子们。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年富,他是年羹尧的第二个儿子,行为乖张、欺男霸女、早年间仗着有些许军功,没少在京城中为非作歹,自然留不得。
年羹尧第一任妻子早已离世,他的继室因为有皇室血统,并且是辅国公苏燕之女,所以并未从重处罚,只是把她撵回娘家生活,得以留下一条命。
但是年羹尧的女儿就没那么好命了,她当初和孔子后人孔传镛订婚,后来年羹尧在狱中自杀后,孔家人唯恐避之不及,匆忙赶来退婚,全然不顾及昔日的情谊,可怜的女人因为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
年妃去世后不久,雍正再无顾忌,他下令将年氏一族十五岁以上男丁发配到云贵广西等地,并且查抄年羹尧所有家产,至此,风光一时的年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结语
从权倾朝野的“西北王”,一路走向家破人亡的地步,不得不说,年羹尧之所以会被下令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如果他一开始就领会到雍正皇帝诸多举动背后的含义,恐怕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但少年得志、一路顺风顺水的升迁,终究是让年羹尧忘记了最基本的君臣相处之道,或许,他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样一个两朝重臣,会在47岁就草草结束了一生,但其实答案早就隐藏在各个细节中了。
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何其敏感,每一个大臣都如履薄冰,生怕皇帝一个不高兴就把自己“咔嚓”了,偏偏年羹尧根本没在怕的,因为他手中握着兵权,党羽众多,早就迷失在雍正皇帝给他设下的“糖衣炮弹”中了。
雍正皇帝固然冷血,可他对待昔日王府中的奴才们还是十分纵容的,比如李卫和邬思道等人,但这些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并不贪慕权力和银两,也没什么野心,只想踏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毫不夸张的说,是年羹尧亲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也把一家老小的前途葬送了,倘若他能及时认清现实、低调做人,雍正也不会下此狠手,而年羹尧的例子也告诉后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冷静自持、不忘初心,以免给自己惹来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