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为什么清朝皇帝喜欢把犯人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为什么清朝皇帝喜欢把犯人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甄远道被雍正猜忌,被流放到了一个地方,甄嬛听说以后便万念俱灰,跪求雍正重新审理,雍正说:甄远道及其家眷流放宁古塔,不必给披甲人为奴,只住在那里就行了,也算是朕顾念他的辛苦吧。甄嬛听到此话,满眼的绝望和伤心,为什么呢?因为她知道宁古塔是一个去了就回不来的地方。即便这样,不给披甲人为奴,还是皇帝开恩才有的待遇。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是个多么恐怖的地方?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后来其辖域缩小,有旧城遗址。宁古塔一词满语本意为六,亦为满族传统姓氏之一,宁古塔满洲改汉姓后多为刘、宁等姓。

清朝,宁古塔成为了流放犯人的“圣地”,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这里是满清的老家,所谓的“龙兴之地”,也是他们最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将犯人丢到这里,不会引发叛乱,也就威胁不到自己的统治;

二,这里荒无人烟,隔壁就是俄罗斯,将犯人流放到这里,刚好可以壮大戍边队伍;

三,这里的环境能更好的震慑犯人,达到惩治的效果,而且就算犯人想逃,难度系数也高。

那么,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为何满清统治者认为这里才能更好的惩治犯人?

可怕的押解之路

三百年前的宁古塔,位于今天黑龙江省的海林市古城村,有位于海林旧街的新城和位于宁安的新城,两地相隔25公里。

如今,因为科技的发达,人们可以借助各种交通工具到达想去的地方,但是在古代,被流放的犯人要去流放之地,只能靠步行,加之宁古塔这种偏远荒芜之地,道路更是难行。

值得一说的是,清朝被流放的犯人大部分是南方人,这些人要么是文弱书生,要么是苍老官员,以他们的身体素质,要扛着沉重的枷锁每日行走于烟瘴之地,必然是撑不住几日的。

事实上无论任何朝代,犯人流放于何地,押解的途中对于犯人而言无异于过鬼门关,譬如清人笔记《研堂见闻杂录》中有载:“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狞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因此,许多犯人还没到达流放之地,就已经断送小命了,宁古塔这种恶劣去处,更增大了犯人押解途中的死亡率。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样备受折磨后死去还不如直接死刑来得痛快呢。

恶劣的环境

要真说宁古塔有多可怕,这地方主要是气候寒冷,因科举案牵连被流放的文人吴兆骞,曾记录下宁古塔那叫人刻骨铭心的严寒:“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简而言之,宁古塔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

最夸张的说法是这里“洒水成冰”,相比当时的宁古塔,是比今天更冷一些的,因为在明末清初那段,地球正处于小冰川时期,气温急剧下降,造成了许多自然灾害,而宁古塔本就是酷寒之地,遇上这特殊时期,自然就更加寒冷了。

即便是现在,宁古塔的冬天仍然漫长,气温更是低至零下三四十度。更别说是三百多年前的小冰河时期了。如此环境,许多犯人因衣衫单薄而活活冻死。

宁古塔在关外,道远且长,而且越往北边天气越冷,很多人其实根本挨不到宁古塔,就被饥饿寒冷折磨死在路上了。

如果没死在半道上,就更惨了,作为流放的犯人,到这酷寒之地,吃喝用度都要自己用劳动换取,但那么寒冷的地方,种粮食又谈何容易呢。

被流放的人,往往是曾经的官员,他们养尊处优一辈子,突然遭受天气寒冷、缺衣少食、住房简陋的生活,哪里受得了。

精神摧残

清代皇帝作出“流放宁古塔”这一判罚之后,往往还会加一句“永世不得入关”。

满清在中原站稳脚跟,是从顺治皇帝入关算起的,入关前后的满清,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朝代。关内有丰富的物质,有厚重的文化,而关外,只有寒冷,和物资匮乏。

流放宁古塔,真正可怕的不是流放的地点,而是永世不得入关。永世,就代表着你、你儿子、孙子、重孙……整个家族都永远被剥夺了入关的权利,永远都要在寒冷和艰苦中求生。

而这样的环境,能延绵几代人还真不好说。

中国人历来讲究入土为安,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在外太久还会有浓浓的乡愁,但很明显,对于流放的犯人来说,这一切都是奢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流放,地方,宁古塔,清代,入关,犯人,皇帝,甄嬛,环境,故事传记,甄远道,宁古塔,雍正,犯人,甄嬛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流放,地方,宁古塔,清代,入关,犯人,皇帝,甄嬛,环境,故事传记,甄远道,宁古塔,雍正,犯人,甄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流放,地方,宁古塔,清代,入关,犯人,皇帝,甄嬛,环境,故事传记,甄远道,宁古塔,雍正,犯人,甄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