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宫》曾言:“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作为西汉开国皇帝,虽刘邦为世人留下“文盲”印象,可其创作诗篇却流传千古,令后人赞叹不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涌现出许多位皇帝。受不同执政风格的影响,每位皇帝为后世留下的印象各不相同。提到中国古代皇帝中的诗人,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乾隆。可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皇帝进行了解后便可发现,皇帝中最优秀的诗人并非乾隆,而是另有其人。
或许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刘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盲,可在刘邦这一生当中,他却写下两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成功力压乾隆4万首诗作,令后人赞叹不已。刘邦留下的两首诗篇,究竟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与乾隆的诗篇相比,刘邦写下的诗作又有何种特殊之处呢?
通过对刘邦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可以发现,他的先祖本是士大夫阶层,可到了刘邦这一代时,全家人已然成为平民之流,再无从前的显赫身份。作为农民之子,刘邦并不喜爱耕作,这也使得曾经的刘邦成为全家人的排斥对象。
秦朝统治末期,社会各地起义不断,而自陈胜起义后,刘邦更是集结三千子弟予以响应,并自称沛公,开始征战四方,以求扩大自身势力范围。虽在最开始的时候,刘邦与项羽分庭抗礼,且项羽更胜一筹,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可后来的刘邦却能得到世人支持,最终顺利建立西汉统治,实现一统天下的伟大事业。
对于刘邦来说,平民出身致使其童年之际,未曾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其文化水平自然有所欠缺。在世人对刘邦进行评判的过程中,亦普遍认为刘邦是一位“文盲”皇帝,在文学方面并无过多成就。
实际上,在了解过刘邦的一生经历后便可发现,他曾写下两首诗作,而这两首诗作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世人眼中的经典。
刘邦写下的第一首诗作便为《大风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前196年,当时,刘邦为平定反叛亲自出征。得胜后,刘邦回到自己的故乡,并将从前的朋友及亲人全部召来,共同举杯畅饮。庆功宴上,刘邦即兴创作《大风歌》,将内心的踌躇志向显露无疑。
《大风歌》原文内容如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虽从表面来看,《大风歌》较为简单,并无较为深奥的文学内涵,可《大风歌》全诗整体大气磅礴,包含着刘邦对天下局势的别样构想。阅读这首诗篇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刘邦的境遇,这也使得《大风歌》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眼中的经典作品。
除《大风歌》外,刘邦的另一首诗作《鸿鹄歌》同样流传千年,引得世人无数赞誉。
《鸿鹄歌》原文内容为:“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在《鸿鹄歌》中,刘邦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鸿鹄一飞冲天之景。
与《大风歌》的创作背景不同,在创作《鸿鹄歌》之时,刘邦已步入晚年阶段,当时,刘邦对吕雉之子并不满意,并期望将太子废黜,另立刘如意为太子。可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刘邦改换太子的计划未能顺利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只能写下如此诗作,表达自己心中复杂情感。
当时,虽吕雉之子,太子刘盈过于软弱,在刘邦看来无法顺利继承大统,可当太子刘盈得到商山四皓的帮助后,刘邦却发现朝中局势已然发生变化,而刘盈亦非从前那个软弱无能的皇子。
在对刘邦的两首诗作进行了解后便可发现,虽在刘邦的一生中,只写下两首简简单单的诗篇,可他的这两首诗,却能力压乾隆4万余篇诗作,将帝王的鸿鹄壮志及无奈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基于这两首诗篇的影响,世人对刘邦有着全新的看法,在提到刘邦时,想必大家也将一改从前的文盲印象,进而对刘邦的诗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了解。
对刘邦写下的两首诗进行分析后便会发现,虽在很多人看来,刘邦的文学才能并不出众,他一生中创作的诗歌数量,也远不及乾隆。可刘邦却能凭借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获得世人赞誉。
可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色彩都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若文学作品过于曲高和寡,则会导致世人无法理解其中深意,进而无法得到世人认可与赞扬。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