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说:“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住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君子处在顺境的时候,小心谨慎,觉得上天对我太好了,我应该把我多余的财产捐出去,让穷人也过上好日子。君子处在逆境的时候,也觉得上天对我太好了。并不是说真的很好,只是相对那些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人来说,已经算不错了。古人所说的评价自己的景况要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做对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曾国藩在北京当京官的时候,经济状况总体来说不怎么样。只有一段时间例外,那就是他到四川担当乡试正考官之后。曾国藩出这趟差,赚了人生第一笔大钱,多达6000两。
拿着这6000两,曾国藩想起了在他还没有发达的时候帮助、鼓励过他的那些亲朋戚友,决定从6000两当中拿出400两,馈赠给那些大多生活穷困的亲朋戚友。曾国藩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弟弟们的一致反对。弟弟们告诉他,家里面经济很拮据,到处欠债,正等着你的钱来还债,不能馈赠。曾国藩在回信中表示,他理解弟弟们的想法,但他仍在家书中历数亲朋戚友以前对他的种种好处,请家里人成全他的馈赠想法,或馈赠400两,或减半馈赠200两。陈胜的那句“苟富贵,勿相忘”,是我们许多人与亲朋戚友分别时说的话。但真的发达了,还能像曾国藩这样想着馈赠亲朋戚友的,只是少数。大家都在忙着赚钱,忘了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曾国藩认为,人的成功是因为“悔”。因为悔而反省,然后切实改正,这样就朝着圣人前进了一步,而人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吝”,也就是自私。自私的人不懂得感恩,当他盛极而衰的时候,没有亲朋戚友愿意帮助他。他的下场往往是很难堪的。所以,当我们处在顺境的时候,不妨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把多余的财产馈赠一些出去,让亲朋戚友都分享到你获得成功所得来的好处。这就是儒家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