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军入关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藩之乱”?谁没参加?

清军入关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藩之乱”?谁没参加?

天命十一年(1626年),是皇太极命运转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他于渺茫希望中被立为新汗,尊称“天聪汗”。

在之后的短短十年间,皇太极运筹帷幄,深谋远虑。

1636年他改国号为大清,踏上了一条王朝崛起的辉煌大道。

这一年,标志着皇太极已经取得稳定君权,获得了诸贝勒与八旗官将的认同。

(据史料记载,皇太极虽贵为汗,但其位乃大贝勒让贤后才称汗的,且称汗之初与另外三大贝勒并尊,君权微弱)

这一年,标志着以皇太极为核心的清朝已经成功踏上了一条笼络人心、效仿官制的管理模式之路。

(与努尔哈赤大杀汉民、怀疑歧视降金汉官的做法不同,皇太极效仿明代规章制度与行政管理模式,愿用敢用乐用汉人)

这一年,标志着以皇太极为核心的清朝已经确立国号,成功地从战略上具备了与明朝抗拒的地位。

(皇太极深知一统天下的重要性,历史无不证明那些曾经马背上英勇善战的将士们偃旗息鼓后面临的灭族之祸。)

在王朝崛起的康庄大道上皇太极以及未来的清朝帝王目标清晰,对抗大明,强攻智取,一统天下。

那么在这条道路上,清朝究竟采取了哪些计谋呢?其中,分封藩王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一、十年间吹响藩王集结号,四位藩王齐登场。

皇太极深知重用汉臣的深远意义,既能得汉人帮助巩固统治权,又能笼络人心,实行政策推行。

《清太宗实录》曰汉官能“得乘所有之马,得用所畜之牲,妻子得免为奴,择肤地而耕,米谷得以自足”,这改变了汉官屈居满洲大臣的局面,使得汉官内心臣服,尽心尽力忠于朝政。

所以立足皇太极的角度,他为藩王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假想这些归降的将领若是在努尔哈赤年代,恐怕连藩王之位都不曾获得。

君有招抚心,臣自待归时。于是四位藩王轮番上场了。毕竟朝代更迭会有时,但明君不常在。

在讲四个藩王之前,我们首先不得不提到一位人物,这位人物与最早归降的三位藩王息息相关,他便是毛文龙。

毛文龙是明朝的抗金大将,却被另一大将袁崇焕斩首。

若说毛文龙当真违反军纪条例,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要将其斩杀,也应当请示崇祯皇帝以定夺,可偏偏袁崇焕多少带了些泄私愤在里面。

先斩后奏的做法立即使得毛文龙的身边人内心愤懑,也使得崇祯皇帝最后以此为由斩杀袁崇焕加剧了明朝灭亡,当然这是后话了。

那么毛文龙的这几个身边人是谁呢?在清朝崛起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们就是藩王一号孔有德、藩王二号之父耿仲明和三号藩王尚可喜。

话说毛文龙被斩杀后,孔、耿等旧部都非常痛心、失望。因毛文龙对二人皆有知遇之恩,这二人都乃旷工出身,在其投奔毛文龙之后,均深得毛文龙的倚重,甚至收养为养孙。

而尚可喜则是随父投奔明军,到了毛文龙手下,也成为了其义孙。

藩王一号和藩王二号之父在干爷爷毛文龙去世后抑郁不得志,不久便被派遣至孙元华处。1631年,孙元华派遣二人支援战事,孔有德等人借机在吴桥兵变造反。明朝调军镇压,最终使得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投降至皇太极的怀抱。皇太极对待这两位藩王可谓礼遇有加,彼时分封耿仲明为怀顺王,封孔有德为恭顺王。

藩王三号尚可喜此时依旧留在了毛文龙旧部所在地。但其内心历经沧桑,最终对明朝满眼失望。

其所在之地官员任命更替,内部关系杂乱不堪。

先是黄龙上任,旧部不服便拘禁新官,尚可喜挺身而出救了黄龙。

再是黄龙战死,尚可喜又遭遇家眷尽数跳海,若说这些打击倒也难不倒他,可偏偏在仕途发展上遇到了新上任的东江总兵沈世愧。

沈世愧因尚可喜救过前任官员黄龙而对其怀恨在心,这就使得尚可喜诸事不顺,内心怅然。日子久了他心灰意冷,因此也下决心投靠清朝,且被封为智顺王。

藩王四号吴三桂乃吴襄之子,其父是袁崇焕手下的悍将,当袁崇焕因为崇祯皇帝受反间计影响而被杀害后吴襄内心多少带些情绪。

所以其父在之后的一次战事中消极怠工,受到了朝廷处罚。而朝廷为了安抚其部下将士,便命令吴三桂顶替其父。

吴三桂自身英勇善战,不久便掌控了辽东军队和关宁铁骑。然则,在其和李自成交战时,后院失火,关中不保,即便领军支援也为时已晚,因为那时崇祯帝已经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啦。

吴三桂也犹豫过,为难过,怎么选择当下的路。再三权衡后他选择进入了清军的怀抱。

有佳话曰“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便是吴三桂决定投诚清军,全因陈圆圆在关中受到起义军的侮辱,吴三桂怒了。

且李自成入关后斩杀很多人,连吴襄都斩首示众了,所以李自成对于吴三桂来说,有杀父之仇。不投奔清军投谁呢?

战事未停歇,清军此时以进军山海关,便靠着降将攻打汉人。四大藩王早已聚集,在三顺王和吴三桂叱咤疆场的金戈铁马中,最终李自成被诛杀。

二、削藩进行时,三藩乱华为何不见藩王一号?

分封藩王在历史时空中并不稀奇,一来天子放权可以让诸侯藩王管辖封地,减少政务管理的重负,二来给予土地、管辖权等又能凸显帝王心胸,让藩王衷心付出。

但历史上很多次藩王分封的背后都透露着诸多无奈。时机使得帝王不得不重用人才,分封是最好的褒奖,这也就造成早期权利分散的局面。

直至兴国安邦,天下太平之时,帝王对权力的巩固,藩王对权力的痴迷便造成了皇帝想要灭了土皇帝的画面。这就出现了削藩。

皇帝欲削藩,藩王岂愿乎?

为维系已经大权在握的权力,以吴三桂为代表的的三个藩王登上了历史舞台,演奏一幕名曰“三藩之乱”的历史篇章。他们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本人未参与多少,长子与吴三桂联合谋反)、靖南王耿精忠(父耿仲明已去世,乃继承父亲藩位)。

那么其中藩王一号去了哪里呢?

实际上在后期清军与明军、起义农民军交战之时,三大顺王与吴三桂分别被改封为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定南王,其中定南王便是藩王一号孔有德。

只不过在孔有德与南明将领李定国交战时,被困自杀,甚至家庭成员也只剩一女成功出逃,没了子嗣继承爵位,定南王藩位自然消失。

而在那是,其余三藩也正忙着帮助清朝实现一统,还没爆发之后的三藩乱华呢。

结语

三藩之乱,已经去世的孔有德没有参加的机会,尚可喜头脑清醒提出颐养辽东,奈何其子尚之信一心为权终造反,其余二番王亦为权利造反,由此可见掌权容易放权确实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尚可喜,明朝,袁崇焕,内心,清朝,皇太极,吴三桂,清军入关,毛文龙,三藩之乱,观点评论,孔有德,藩王,皇太极,吴三桂,毛文龙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尚可喜,明朝,袁崇焕,内心,清朝,皇太极,吴三桂,清军入关,毛文龙,三藩之乱,观点评论,孔有德,藩王,皇太极,吴三桂,毛文龙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尚可喜,明朝,袁崇焕,内心,清朝,皇太极,吴三桂,清军入关,毛文龙,三藩之乱,观点评论,孔有德,藩王,皇太极,吴三桂,毛文龙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