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诛鳌拜诏:“不配称之为顾辅政大臣,专权独断,有愧战功。”
在康熙帝的眼里鳌拜犯下滔天大罪,但为何在鳌拜求见康熙帝后,鳌拜被免除了死罪?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许多电视剧中鳌拜是一个反面人物的代表,他专权贪婪,欺压百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无可撼动,连年幼的皇帝都惧怕他。
实际上鳌拜对于清朝的贡献是肉眼可见的,可能是到了后期坏事做得多了,好事容易让人忽略。鳌拜在清朝征战四方,固守疆土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出生将家,忠于职守
鳌拜可以说是天生就是一名武将,身材魁梧高大,给人一种威猛的感觉,为他日后征战沙场提供了有力的身体保障。
既然出生将家,一些必要的技能必不可少,鳌拜骑射技能高超,青年时代就效力军中,这段在军旅生活的经历,给他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鳌拜的武力值突出,受到清太宗皇太极的赏识,跟随皇太极征战开拓大清的疆域,并且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地位也在不断地晋升。
在明朝将要灭亡之际,有着明代干将吴三桂誓死抵抗,还有李自成为伍的军队从中作乱,给皇太极增添了不少的麻烦,鳌拜的果敢和勇猛减轻了清朝的损失。
鳌拜跟随皇太极打天下,始终忠于皇太极,在皇太极去世后,一直忠于职守,肩负着让皇太极儿子继承地位的使命。
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不是一个好惹的人物,窥视哥哥的皇位已久,对于这个绝佳的机会肯定不会错过,而手握兵权的鳌拜要么成为朋友要么成为敌人。
但鳌拜立场坚定,并与其他相关大臣汇集豪格官邸立下盟约“共立誓盟,愿死生一处”。誓死拥护肃亲王豪格为帝,并对豪格进行了保护,严防有人刺杀。
但朝中局势紧张,新主未立,人心惶惶,多尔衮的势力不容小觑,在一场争休中,鳌拜等大臣说:“我们忠于先帝,先帝对我们的知遇之恩似海一样深,如果没有将先帝之子立为帝,有负先帝的看中。”多尔衮见势只能做出了让步。
双方进行了折中的意见,把年仅6岁的皇太子福临推上帝位,福临对于一些奏章难以做出客观的决断,所以多尔衮参与到辅佐新帝。
福临的登基,多尔衮得势,曾经阻碍他登帝的人肯定不会放过,皇太极的长子当然不能幸免。
而鳌拜之前一直拥护豪格,现在多尔衮得势,自然少不了鳌拜苦头,鳌拜在朝堂之上开始处处受限制,受到三次大迫害。
绝地求生,专权霸道
三次的困境,未能将鳌拜置于死地,给了鳌拜绝地求生的机会,在多尔衮病逝之后,治皇帝亲自主持朝政,鳌拜的忠诚深受顺治帝的赏识,把鳌拜当作自己人,并去看望卧病在床的鳌拜,鳌拜的地位可想而知。
顺治帝在生前立下遗诏,康熙帝会继承自己的皇位,鳌拜深受顺治帝的看重,帮助年幼的康熙,但康熙的师傅和导师不止一位,其中的权力平衡让四人面和心不和。
加之晚年的鳌拜有些权力膨胀,想要专权独断,另外三位辅政大臣自然而然成为了他的眼中钉,鳌拜以各种理由将他们铲除。
康熙帝虽然年幼,但明辨是非,知道有些人其实是无辜的,但鳌拜手握大权,短时间内无法将其治罪,需要一个机会。
其中一位辅政大臣索尼在生前的一个动作给了康熙帝扳倒鳌拜的一个契机,康熙到了一定年龄,按照顺治帝的先例是可以主持朝政的,鳌拜对于这个理由也无法反驳。
康熙帝获得了一些权力,但当时的四大辅臣中的三人接连离世,只剩下鳌拜一家独大,更加为所欲为,利用专权迫害百姓。
鳌拜的权力已经威胁到康熙皇帝的地位,康熙决定要将鳌拜铲除,为民除害。并且铲除行动不能惊动鳌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康熙帝挑选了一批少年侍卫兵,每天陪着自己进行武功的练习,鳌拜以为是小皇帝贪玩,没有给予太大的关注,这也造成了他被治罪入狱的结局。
死前求罪,含泪免死
在铲除鳌拜的计划实施,鳌拜的追随者肯定要离开京城,这样鳌拜在京城中就是一叶孤舟,康熙趁机召集鳌拜,少年侍卫埋伏周围。
鳌拜没有预料到这将是自己的鸿门宴,奋起反抗但最终无法扭转失败的局面,被皇帝身边的少年们生擒。
康熙帝命令议政王大臣审讯鳌拜,鳌拜之前的罪过被一一列举出来,这些罪加起来鳌拜应当被处以死刑,但鳌拜求生的欲望让他侥幸免除一死。
在狱中鳌拜被执刑时请求见康熙帝一面,并在康熙帝面前撕开了衣服,这一举动可想而知,当年在建立大清王朝时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大臣,如今成为了人人唾弃的奸臣。
但康熙帝是一个很有同理心的人,对待以前的旧臣也比较和善,知道他们为江山的开拓付出的血汗,看到鳌拜身上的道道伤疤,康熙帝留下了眼泪,但这眼泪中有惋惜也有痛恨。
看在鳌拜之前的战功康熙帝将其死罪免除但活罪难逃,鳌拜一直被囚禁在狱中,但曾经的心高气傲让他难以适应这种生活,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结语
在追求成功时要注意自己的方式与方法,切莫在金钱与欲望面前迷失了双眼,要正确看待得与失。
鳌拜一生立下战功都无法抹去人们心中揽权专横的形象,最后落得一个在狱中终结生命的结局。选择很重要,倘若鳌拜能够坚守住自己的初心,忠臣于主,他可能成为康熙帝的心腹,三朝元老,功绩流传千古。但历史无法改写,结局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