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就在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那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江苏白马庙正式成立了。初创的人民海军除了一些民船和起义的国军舰艇,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正好苏联和中国交好,于是引进苏式装备就是人民海军发展的应急举措。
其中从苏联购买的四艘老式驱逐舰,中国居然支付了相当于68吨黄金的费用。
回顾那段历史我们既感叹人民海军初期的筚路蓝缕,也为海军官兵们的英勇无畏和领导层的高瞻远瞩而感到骄傲。
江苏白马庙
海军发展因抗美援朝中断,又因反登陆需要而重新得到重视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和苏联正式建交,随即11月毛主席访问苏联时向斯大林提出,希望苏联能帮助中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之后周恩来总理和苏方代表签订了苏联贷款给中国的协定,中央军委决定将半数贷款用于海军的发展。
作为1950年1月份上任的海军司令,萧劲光深知该协议的重要性。
当时的中国军事工业基础极其落后,国民党军队在撤退之前又对造船厂和码头设施大肆破坏。靠中国自己的努力短时间内连恢复修船能力都非常困难,从苏联寻求帮助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萧劲光
可没想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一时间中国东北局势空前紧张。
眼看战火烧到了家门口,中央军委果断决定调原四野主力部队回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同时向苏联购买急需的陆军装备和保护后勤线的空军装备,海军的需求就只能先靠边站了。
萧劲光坚决服从了中央军委的决议,内心却非常痛苦。
因为就在当年3月17日他去视察山东刘公岛的海军部队时,只能租一艘渔船才得以登岛。以至于老渔民都大惑不解地问萧劲光:您真的是海军司令,怎么会坐我这条渔船呢?
抗美援朝
同时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海军反复骚扰东南沿海,并随意攻击、扣押我渔船和商船。
我军在登步岛乃至之前的金门岛登陆战中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缺少海军的支援。
虽然当时我军利用一些小型炮艇英勇作战,可装备上的差距让官兵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过在陆军鏖战朝鲜半岛的同时,中央军委还是制定了海军发展的三年计划。
金门岛战役
1952年4月22日萧劲光与副司令罗舜初、顾问顾济民一同去苏联协商订货事宜,但双方在价格和舰艇数量问题上一直谈不拢;特别是苏联担心刺激到美国,只答应卖小型舰船和海岸炮等给我们。
代表团回国后毛主席又两次致电斯大林,阐述“中苏战略合作”的重要性,希望苏联能够出售驱逐舰。
没想到很快事情就发生了重大转机。随着“联合国军”试图打破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僵局的失败,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又阴谋策划派军队在我军的后方登陆。
回想1950年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仁川登陆,美军此举一下子就切断了深入朝鲜半岛南部的朝鲜人民军后路;并以此为突破口大举越过“三八线”。
美军仁川登陆
而现在中朝两军的主力都被吸引在“三八线”附近同时又极度缺少海军装备,给美军再次发动登陆战提供了机会。
当年9月和1953年初,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又先后两次率团赴苏联。这时斯大林也改变了之前不希望中国拥有强大海军的态度,认为应该迅速向中国提供一批装备。
在经历了六轮艰难的谈判后,基本确定了1952年中国海军的订货内容。可双方只达成了口头上的约定,并未及时将文件送交政府批准。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去世,导致中国引进装备出现了巨大变数。
斯大林
再去苏联谈判购买战舰,破铜烂铁也要买下来
1953年3月7日,海军副司令罗舜初跟随周总理带领的吊唁团来到莫斯科。在斯大林的葬礼结束后,罗舜初一面向升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马林科夫表示祝贺,一面谈到了斯大林同意向中国出售战舰的协议。
哪知马林科夫的态度非常冷淡,居然说他从未听闻此事。罗舜初感觉被泼了一头冷水,他也很快意识到苏联高层内部对中国的态度是有区别的。
于是他又找到了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苏联国防部长布尔加宁以及副部长朱可夫,同他们进行多次会谈。罗舜初一再强调斯大林生前同意了中方要求的援助武器、提供贷款等条件,希望他们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履行协议。
由于赫鲁晓夫也希望得到中共支持,苏联高层最后同意向中国出售海军装备。可又提出现在苏联经济困难,海军战后建设也还刚刚开始,所以只能出售一些过时装备,而且中方还必须支付高额费用。
赫鲁晓夫
罗舜初听后非常气愤,让海军花一大笔钱去买过时装备,回去如何向国内交代?
3月12日他向国内发了一封电报,明确告知苏联不但出售的都是“废铜烂铁”,而且要价奇高!
但萧劲光没有像他这般气愤,而是认真分析利弊得失。首先苏联海军在战前引进的欧美技术还没有完全消化整合,就迎来了德军的入侵。现在苏联
自身海军与美英的差距同样巨大,为自身国家安全考虑自然不愿出售新装备。
不过人民海军那些国军起义舰船,技术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当年蒋介石的盟友美英也不希望中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卖破烂的方式将二战旧船塞给了国民党海军。
既然购买新船、引进新技术怎么都困难,不如借机从苏联引进现成的装备。
萧劲光把自己的想法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也赞同萧劲光的看法。
肖劲光
毕竟人民军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很多部队就是从捡破烂起家的。比如人民军队最早的通讯队,是从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缴获的一部半电台开始筹建的。
人民军队装甲部队的开端,是从东北国军仓库抢出来了一辆日式“老头”坦克。既然有这样的传统,海军靠一堆破铜烂铁起家也没什么丢人的。
于是3月16日萧劲光回电罗舜初:“废铜烂铁也要!”后来萧劲光耐心向罗舜初和其它人进行了解释,他还举了和日本有关的例子。
罗舜初(左)
1945年我军进入东北后,虽然苏军只愿意把一些关东军的旧装备转让给我军;但也比赤手空拳和国军交战要好。
目前战败后的日本也被迫用美国淘汰的装备,重建其所谓的自卫队。现在尽量争取现成品、半成品,哪怕是他们用过的,只要还有作战能力和教育作用,总比完全没有好!
在此基础上经中央研究决定,由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和苏联方面签订了《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因为这一协定是在1953年6月4日签订的,后来一般称其为《六四协定》。
苏联清缴关东军装备
07型驱逐舰性能落后,却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主战力量
这一批引进的舰艇里最令人印象深刻或者争议最大的,就是被称为“四大金刚”[1]的四艘07型驱逐舰。这四艘已经在苏联太平洋舰队服役15年的驱逐舰,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人民海军的主力战舰。
每艘驱逐舰的购买价格高达6000万卢布,当时1美元兑换4卢布。这样算来每艘07型驱逐舰相当于17吨黄金,四艘共需要68吨黄金;因此才被很多人看成是不划算的买卖。
1922年苏联成立时其海军的整体技术水平也非常落后,于是1932年苏联船舶设计局同意大利海军进行了合作。
在参考了意海军“箭”级和“西北风”级驱逐舰后,从1938年开始苏联一共完工了28艘07型驱逐舰。
07型驱逐舰
该级驱逐舰长112.80米,标准排水量1657吨,满载排水量2451吨。动力系统为2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36节。
装备有4门最大射程24公里的130 mm 主炮,8门37 mm 高射炮,两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两座432毫米深弹发射装置,并可以携带48枚水雷。
但是该舰舰体还采用相对落后的铆接技术,同时军舰内部空间狭小还通风不良,居住性也非常差。所有炮位都是敞开的且没有火控雷达,炮弹的装填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尤其驾驶室也是露天的,遭遇暴风雨时对成员的考验极大。
太原舰
1954年10月13日“凛冽”号和“剧烈”号驱逐舰驶抵青岛港交付人民海军,将其命名101号“鞍山”舰、102号“抚顺”舰。
1955年6月28日“果敢”号和“勤恳”号也在青岛加入我军,被命名为103号“长春”舰、104号“太原”舰。随舰来的苏联官兵采用“一对一”模式协助我军训练,使解放军官兵很快就驾驭了它们。
这4艘驱逐舰的服役使我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130毫米舰炮火力,同时也是第一次获得了排水量2000余吨的中型水面舰艇。
而在1955年赫鲁晓夫下令苏军撤离旅顺后,中国海军从此开始独立保卫海疆。引进07型驱逐舰极大提高了北海舰队的整体实力,拱卫了东北和京畿地区的海上安全。
鞍山舰
以农产品和矿石抵债,中国并没有吃亏
要算购买四艘驱逐舰的经济帐,就必须先了解中苏《六四协定》里中国是如何支付费用的。
按协定苏方交货价值的1/3由中国向苏联交付实物的办法偿付,2/3由苏联给予中国政府的贷款偿付。贷款额为6.1亿卢布,年息2%;中国要通过出口农产品和矿石向苏联还款付息。
6.1亿卢布相当于172.8吨黄金,但中国得到的东西却远超所值。首先是合计14500吨的大小舰艇共计32艘,除驱逐舰外还有潜艇6艘,鱼雷快艇22艘。
飞机148架,机场地面设备车67辆;火炮150门,鱼雷、水雷等各类配套设备器材若干。然后是合计13500吨的半成品舰艇49艘,较大的有护卫舰4艘、潜艇3艘。
抚顺号驱逐舰
同时苏联还无偿转让了建造军舰和生产水雷的各种技术专利,制造舰艇的技术图表和工作图表,以及生产水雷、安装火炮等技术文件;派遣150名苏联专家来华,给予工厂建造舰艇的技术支持。
1954年两国又签了补充协定,规定苏方在一年内转让给中国潜艇2艘,猎潜艇6艘,扫雷舰2艘。转让制造2艘潜艇、12艘鱼雷快艇和10艘猎潜艇的材料和设备。
1956年双方第二次签订补充协定,苏方再转让给中国6艘潜艇,4艘潜艇和18艘鱼雷快艇的设备。
这样中国只需要用价值172.8吨黄金的农产品和矿石,就得到了133艘各式船只,还有急需的图纸、复杂设备和宝贵的技术援助。在当时我国黄金和外汇储备都很少的情况下,这个买卖绝对是非常划算的。
援华苏联专家
新中国海军发展的里程碑,今天仍然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虽然这四艘驱逐舰非常老旧,却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07型驱逐舰在我国海防最艰难的时代把海军的战斗力从近岸发展到了近海,起到了海防中流砥柱的作用。
101号“鞍山”舰服役期间,曾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9位元帅的视察[2]。在整个50年代由于国内基础薄弱,在苏联专家的提议下人民海军将“空潜快”作为发展方向。
这符合我国当时工业实际情况,同时也符合自主装备研发循序渐进的规律。但西方有句话叫:百年海军。海军不但是技术兵种,而且需要长达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发展成型;一旦发展初期出现偏差,之后再补救就非常困难。
如果当时过度迷信小艇成本低而威力大,就有可能影响海军的综合发展。
鞍山舰
这四艘07型驱逐舰虽然战斗力已经落伍,但却让人民海军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大舰。驱逐舰相对于小艇来说不只是吨位更大、火力更强,更重要的是出海执行任务的时间更长。
当时我军主要装备的炮艇和鱼雷艇无论燃油还是补给都捉襟见肘,每次出海执行训练时间就非常有限。可以长期出航的驱逐舰对于培养现代海权意识,训练官兵在长期离开陆地的情况下的环境适应能力是非常宝贵的[3]。
07型驱逐舰虽然老旧却可以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长时间高速航行,使我国海军真正发挥保卫海疆的能力。如果解放军只有经不起大浪的小艇当家,敌舰就可以利用恶劣天气作掩护入侵我领海,我海军却无计可施。
有人认为“四大金刚”终其一生成了历次海战的旁观者,无论是东南沿海反封锁、反袭扰战斗还是1974年南海的西沙海战;“四大金刚”都呆在北海舰队的青岛军港,所以认为这笔买卖不值。
西沙海战
可事实上由于当年我国国防安全形势过于严峻,海军仅有的这四艘驱逐舰只能尽量在北部海域活动。
1955年11月“鞍山”舰和“抚顺”舰组成编队,参加了我军首次陆海空合成抗登陆战役实兵演习。
1959年9月“鞍山”舰又和“抚顺”舰组成编队,参加在浙江举行登陆战役实兵演习。其主炮成功摧毁了厚达2米的钢筋混凝土工事,起到了震慑对岸“以武拒统”的作用。
而且1962年4月12日,“鞍山”舰、“长春”舰和“太原”舰一起监视靠近我国领海的美国海军“狄海文”号驱逐舰,这也是我海军首次驶出12海里领海线执行任务。
长春舰
1963年9月30至10月6日美国海军“布鲁”号驱逐舰,3次逼近长山列岛以东24.5海里处用雷达监视山东上空我军飞机活动。“鞍山”舰和“抚顺”舰立即出动与其对峙8昼夜,直至美舰撤退而返回军港。
更重要的是07型驱逐舰,还为我国第一代国产驱逐舰的建造立下了大功。我军第一型国产驱逐舰051型“旅大”级。
虽然参照1957年引进的苏联56型驱逐舰的图纸和部分现成技术;但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所以并没有能够对56型进行仿制。
所以我军在实际设计就不得不以07型作为模板来进行总体布置设计,同时也为各个部分钢板的强度要求提供了参考。
抚顺号
舰炮和鱼雷作为对海作战武器,在二战后已经过时。幸好同一时期我国在苏联帮助下仿制成功了“冥河”反舰导弹,将其命名为“上游一号”导弹,增大燃料箱后发展成了国产“海鹰”系列反舰导弹。
海军自然会要求将“上游”系列导弹安装在国产驱逐舰上,并研制了三联装旋转发射架。
1969年在07型驱逐舰上进行了改装导弹试验工作获得成功,之后该发射系统成为了“旅大”级驱逐舰和“江湖”级护卫舰的标配。
随着时间的流逝,“抚顺”舰首先在1989年退役并被拆解。
“长春”舰1990年8月退役后,就一直在山东省乳山市银滩作为展示舰用。
“太原”舰1991年9月退役,之后一直泊于大连老虎滩做为大连舰艇学院的练习舰。
“鞍山”舰在1992年4月才退役,现泊于青岛海军博物馆。
鞍山舰
“鞍山”舰在人民海军服役38年,从加入苏联海军算起全程服役期限56年;累计航行10万多海里,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服役时间最长的驱逐舰。
但令人动容的是中国海军最新的、具备世界最先进水平的055大型驱逐舰,重新启用了101至104的舷号。
今天当我们登上这些老舰,触摸那威严的炮口和导弹发射架时;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当年驰骋海疆的雄姿,更加自豪于今天祖国的强大。
参考文献
[1] 中文:人民海军初创时期装备发展纪实(上篇).人民网.2007-05-25
[2] 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海上阅兵 (2).人民网 .2014-04-26
[3] 中文:中国大型舰船发展史(上).中国网.201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