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爱新觉罗·溥任有着一个不平凡的出身,却过着最平凡的生活。1918年9月21日,在北京什刹海北河沿醇亲王府,迎来了一个小生命,就是溥任。
溥任的父亲载沣是清朝宣统皇帝的生父,宣统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溥仪,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溥任出生的时候溥仪已经宣布退位7年之久。但即便如此,在那个战争纷乱的年代,溥任的生活也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醇亲王府隔绝了外界一切动乱,给溥任一家圈出了一方和平的小天地。不过随着历史长河的推进,溥任一家终是抛下了曾经尊贵的身份,过着低调且平凡的生活。
什刹海:童年的记忆
溥任出生时已经不再是皇亲贵族,只是一个普通的满族老百姓。只是家族底蕴深厚,一家人在乱世中的生活也安安稳稳的。
醇亲王北府坐北朝南,占地广阔。王府的西部是花园,东部是王府主要的建筑。其中东跨院的任真堂是溥任学习的地方。
每日上午去上课时,溥任都需要先拜一拜孔子牌位,以示尊敬。溥任的老师都是家里请来的举人、书法家等大师,所以溥任从小就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国学和书画基础。
下午没课的时候,溥任会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到花园里玩耍放松。不过他们都被严令禁止到王府外边去玩,因为外面不太平。
尽管溥仪已经退位,但曾经的皇家贵族依旧能够享受到优待,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日本人都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
只有在去皇宫看望溥仪的时候,溥任才被允许出府,但是往返途中都必须坐在马车里不能下来。
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的溥任会掀开窗帘,探头探脑地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看人们一脸灰败、衣衫褴褛的模样,看被大雨冲刷倒塌的房屋。
原来外面的世界是这么的残破不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那么的凄凉悲苦。这一幕幕深深刻在溥任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随着日军侵略中国的步伐越来越大,就连北平都沦陷了。日本侵占北京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民不聊生。哪怕是醇亲王府也不得不变卖老祖宗留下的值钱物件,以维持一大家子的开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利用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的身份,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到处宣扬东亚共荣,以此来掩饰他们的狼子野心。
1932年,载沣听说溥仪在东北建立了新的政权,十分高兴,特意从北平赶往长春了解溥仪的现状,谁知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因为溥仪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不管做什么都得听日本人的命令。说是皇帝,可实际上却是个笑话。载沣气的不行,一回家教育溥任凡事都要自力更生,千万不能依靠别人。
兴办竞业小学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占领了北平。国民党一进城就大肆抢占房屋,征为军用。而醇亲王府那样一座气派气派恢宏的建筑,则是国民党的不二选择。
但王府是溥任一家的私产,若是被国民党占了,想要再拿回来就难了。这个时候,溥任和父亲载沣发现国民党并不占领学校,于是他们就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所小学,也就是竞业小学。
原本载沣给这所小学取的名字是“净业”,因为在后海有一处碧波荡漾的湖,叫净业湖。离湖边不远处有一座古寺,叫净业寺。碧绿的湖水倒映着红墙寺院,别有一番风味。
不过溥任觉得“竞业”二字更有催人上进的积极意义,比“净业”的含义更加深远。最终溥任的提议不仅得到了父亲连声夸赞,也得到了全家其他人的一直赞同。
1947年,竞业小学正式开学。学校开设了图书馆、音乐教室,溥任亲自当老师授课。学生也慢慢的从60多个人增加到200多个人。
溥任身为校长,为学校的事操碎了心,但他甘之如饴。因为开办这所学校,王府有了收入,能够负担得起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不需要靠变卖家产艰难度日。
其次,这所学校保住了王府。王府是溥任从小生活的地方,是他的家。无论如何他都得互助自己的家和家人。
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溥任通过开办学校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在乱世之中,溥任凭借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哪怕杯水车薪,但也足够了。
新中国成立后,溥任一家都十分担心国家会没收醇亲王府,因为北京的很多的地方都被国家征为公家用地了。更不要说溥任一家还是清朝皇室。
王府被没收后他们一家人要住哪里?以后的生活怎么办?竞业小学又要何去何从?
可就在溥任整日提心吊胆的时候,周总理的话让他彻底放下心来,并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原来周总理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不没收王府。一是因为那是溥任的家,没收的话如何安置溥任一大家子是个问题。
二是因为溥任是溥任,溥仪是溥仪,两人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曾经投靠日本人的是溥仪,而溥任还劝溥仪要早日离开日本人。溥任的立场共产党都看在眼里,并且共产党从来不搞连坐那一套。
溥任感动极了,觉得共产党果然是一个讲原则讲道理的政党,跟贪婪无厌、横征暴敛的国民党根本不一样。
也正是因为这样,溥任在听到国家可以花钱买下王府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就决定把王府卖给国家。
溥任用卖王府所得在魏家胡同买了一个宅院,作为他们的新家。除此之外,载沣还把家里收藏的1000多册图书以及瓷器等贵重物品全部捐给了北京大学。就连珍藏多年、象征着身份的醇亲王金印,都被载沣毅然决然地献给国家历史博物馆。
竞业小学也从原来的地方迁到了王府里的家庙。一些空闲的房屋也被用来开设后海幼儿园。直到1956年,竞业小学才彻底从王府迁出来,合并到其他小学里。
溥任也卸任校长一职,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继续他最喜欢的事业,直到70多岁的时候才恋恋不舍的退休。一个月58元的工资不算低,但他还有5个子女需要养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一家人却其乐融融。
甘于平凡,融入群众
爱新觉罗·溥任这个名字太过显眼,一说出去别人立马就会知道他的身份。为了让自己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溥任特意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金友之。
“金”在满语里有黄金的意思,还挺符合溥任的身份。当然,溥任也不是随随便便地就选择“金”作为姓氏,而是根据清皇帝逊位时的规定条款选的。
光名字跟普通老百姓类似可不行。溥任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给自己来了个大变身。不管是身着打扮、言谈举止,还是家中的陈设,全都跟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比如日常生活中,溥任出门骑自行车,出远门会坐公共汽车。
等到溥任和邻里相处久了之后,大家也就知道他曾是皇室后裔,只不过他现在的模样竟然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实在是令人惊讶。
大家虽然都很诧异金友之就是清朝的皇亲贵族,但见溥任不愿意谈论皇族的事,就也没追着他刨根问底。只是真诚地问大家以后要怎么称呼他才好。
溥任毫不在意地说,他在家排行老四,大家要是不介意的话可以叫他任四爷。后来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四爷。
昔日的皇亲贵族一下子成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搁很多人身上估计都接受不了。但溥任却是又快又稳地从贵族公子的身份切换到平民百姓的身份。
对此,溥任只是表示,他就是从心里把自己当作平头老百姓,才能那么快的适应身份的转变。对于溥任来说,眼下充满烟火气的平凡生活正是他心之向往的。
作为老师,溥任非常喜欢读书,每天出门都必须得到书店买几本书才肯回家。若是家里不见溥任的身影,那么去书店一定找的到他。
退休之后,溥任更加沉迷于书法和绘画。得益于从小打下的基础,溥任的书画自成风格,深受日韩、新加坡等国家的海外华侨的追捧。
当过国内不乏有溥任的粉丝。京西妙峰山的“金顶妙峰山”、天津望海寺大悲院以及什刹海畔“会贤堂”等京津不少景点,都留下了溥任的墨宝。
而这对于溥任来说都代表着大家对他的喜欢和认可。为了回报社会,溥任便用书画所得设立“友之奖学金”,用来资助少数民族学校里的贫困生。
除此之外,溥任还有一个令人感到十分惊讶的爱好,那就是收藏石头。这里说的石头并不是玉石,就是大街上普通的石头。
溥任每次走路时只要看到石头,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弯腰去捡,在手里把玩一下,若是有喜欢的话便拿回家收藏起来。你能想象古香古色的书房里摆满石头的场景吗?
街坊邻居每每看到溥任弯腰捡石头的时候,都会调侃他“四爷,您是在练腰功吧”。也有人会疑惑溥任一个皇亲贵族为什么会喜欢收藏破石头。不过溥任对他人的议论都置若罔闻。
晚年著书,热心公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94年,已经86岁的溥任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聘书。
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溥任,文史馆特意提出可以给溥任报销车费。但溥任坚持说不需要,而他也总是坚持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汽车上下班。
在职期间,溥任主要负责清史研究工作。他凭借自己的记忆以及家里留存的书记,撰写了大量文章。他父亲载沣写的《使德日记》,也被他一并整理了出来。
溥任的书画一直受人追捧,所以他既便是退休以后也一直都有不菲的收入。但是溥任却把卖书画的钱大部分都拿出来做公益了。而他住的房子却因为年久失修,房屋看起来十分破败,下雨天漏雨,刮大风漏风。
1991年,溥任和二哥溥杰给北京的小学捐了10000元。不久江苏省、安徽省发生洪涝灾害,他们又给灾区捐了5000元。
1994年,溥任和溥杰去日本卖了一批字画,一回国就把卖字画的60万日元全部捐给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1996年溥任在密云县视察民族教育时,毫不犹豫地捐赠给古北口满回民族小学2万元人民币,并设立“友之奖学金”。1998年他又再次给该校捐了10万元。
溥任喜欢教学,看着祖国的花朵在知识的浇灌下绽放的愈发娇艳,溥任从心底感到满满的骄傲与自豪。
所以溥任愿意拿出大部分积蓄资助国家的教育事业,一家人都靠着他妻子微薄的退休工资过活。
结语
溥任出身不凡,但他的心里却有着一个平凡的梦。他喜欢平凡的生活,发自内心的喜欢与享受。
但是平凡的溥任却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他致力于教书育人,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2015年4月10日,溥任溘然长逝,享年96岁。至此,爱新觉罗家族醇亲王载沣这一脉直系“溥”字辈,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