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代的杜甫在赴京路上,正路过高门大户,红漆门房里飘出的酒肉香气浓烈,而路边所见就是冻死的尸骸。
悬殊的贫富差距就在眼前实像化,不同人的命运,云泥之别的生活境地,让这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先生悲怆而讥讽的地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
而封建社会的贫富差距,只要封建这两个字存在,就势必会一直延续下去。在唐朝两百多年后的清朝,就有换种形式的,换汤不换药的情景再现。
有钱有权的人犯了事,可能本要受刑罚,为了逃避追责,他们便用银子买通官场上的人,再花上一点钱或夹带威胁逼迫穷人家的孩子或无业游民顶罪。
在清朝特别是乾隆年间,这就是盛行的“宰白鸭”现象,所谓白鸭,就是对人像鸭一样被控制,被操纵的一种戏谑。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替罪羊”。
而“宰白鸭”现象,细思极恐的不只是官僚制度下对人民的压迫,对王法的蔑视与戏弄,更是因为那些顶替去受罚甚至赴死场的人,特别是穷人的孩子,都是父母亲自陷害下发生的。
这是有怎样的隐情,还是人性在封建生活的本性如此?
“宰白鸭”现象的原因
在清朝,“宰白鸭”现象的肆虐已经不只是在小地方猖狂,从沿海地方开始,逐渐慢慢在全国都有了汹涌的暗潮。上到慈禧太后都有所耳闻而令行禁止过。
但是,对于封建的有钱人来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是个经久耐用且效益极佳的好法子,所谓法令法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干得极为顺手。
所以在乾隆年间开始的“宰白鸭”现象,似乎成为了大家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的现象,百姓拿着银子推出自己的孩子,纨绔子弟就当洒了些碎银子往后继续潇洒。
大家都不明说,没有人反抗,只有“白鸭”被加诸痛苦,成了一系列流程里最无辜的受害者和必须承受者。
放在现在我们可能想不通,真的有父母为了钱而放弃自己的亲生骨肉吗?血脉相连的情意就能被轻易割舍?
诚然,父母的亲自陷害,是造成冤假错案成立步骤里关键的一步,而“宰白鸭”现象的风靡,就说明亲手将自己孩子推出去顶罪的父母不在少数。
这就要提到封建社会劳苦大众的生计问题了,不说易子而食的特殊时期,就是无天灾的时期,低产的粮食和沉重的赋税就足够压得人抬不起头。
人数就在那儿摆着,要吃饭的嘴在张着,就是再节约也省不出维持基本生命的口粮时,死亡成为了必选项,而封建官僚的黑暗这时蛊惑来了。
那不是白花花的银子,是少了一个人的一家人都命。
况且有些犯事的人不会说真话,他们只会说这可能会受重罚,是受点伤,蹲个大牢的程度,至于到了刑场,喊叫得再冤屈都将成为冤魂一缕。
况且封建时期的清朝并没有完善的司法制度,“银子开路”奇效受用,“天子不下乡”,皇权法令只是一纸分量,没人管束还是天高皇帝远,有钱就是大王。
表面形式到位,贿赂的钱到位,在百姓生杀大权由地方官掌控的时代,加上百姓生计愁苦,恐难活命的人多的是,于是,高门子弟有了肆意妄为的人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黑暗腐败的官僚体系中也有为官清廉的真正父母官。
陈鳌断“宰白鸭案”
在《春冰野事乘》里,就有记录这一案件。其中死者是一名魁梧的壮汉,而前来伏法的确是一个清瘦的少年。
陈鳌仔细盯着少年看了半晌,认真听着他的呈堂供词,显然不相信这人会是杀人凶手。只要是明眼人,可能都不会有这样离谱的判断。
加上这样不甚完整的供词,陈鳌直觉他可能是遇上冒名顶罪的人了,他一面安抚少年,一面旁敲侧击,以情理将心待人,最终少年哭着吐露实情。
原来,他确实是替一个有钱人家子弟来顶罪的,他也不想,但是父母已经收了钱,如此云云,全盘托出。
陈鳌马上令少年回去,转而马上命人重审此案,收集证据。
他是无愧父母官这个称号的,可惜地方的生杀实权不在他手上。
几日后,少年又来投案自首,这次他身上带了许多伤,也不敢看陈鳌,只是低头喃喃认罪,还对之前和陈鳌说的供词完全否定。
后来陈鳌知道,他是被那子弟威胁,一家人又在为了到手的银子飞了而打骂他,知县也在公权私用,把他打得全身是伤。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16岁的少年只看得到迷雾重重,连最近的路都看不清,摸索着试图前进,才发现已经到了他的尽头,四处碰壁。
认罪伏法,本不是形容他的词,在封建社会的黑暗渲染摧残下,还有家庭给予的致命的责怪和压迫,他抬过一次的头再也不能抬起了。
陈鳌眼睁睁看着自己无可奈何,最终愤然辞官。清廉救不了百姓,徒增的只有他自己的悲伤和憎恶。
他断“宰白鸭案”的是对的,也是错的,对在实情,错的在于权势不清和审势不明。
小结
封建的“宰白鸭”影响之恶劣,冤假错案之频发,造成了无数人的冤死和无数人的心寒。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法律制度的漏洞,法规贯彻的不彻底,都是促成其中的推力。
我们生活的时代,幸而是光明而公正的,吸收历史经验,不断完善而发展至今。各方面的发展和意识教育的发展,都将社会百姓意识提高到新层次。
在封建社会的“宰白鸭”中,多的是封建意识影响的人,他们或许已经丧失了自我本我的意识,才会行事如尸骸般刻板冷硬。
冷漠,无情,是封建社会的深层次,而觉醒和发展才是一路奔向目的地的主旋律,总有无数个陈鳌会在路上,以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