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前英国女性的地位不高,还被贴上了“非常敏感”、“易受感情控制”、“情绪不受控制”、“逻辑混乱”等标签。造成女子如此孱弱的元凶,其实不是女性自己,而是当时的整个社会。
那么当时被作为“家畜”来“圈养”的女性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19世纪的英国
一、丢失自我
19世纪前,英国的女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处于各种束缚和不平等的状态中。父母为了让女孩子看上去弱不禁风,更加体态柔弱、优美,会把她们关在家里玩娃娃。
等女子大后,父母和社会对女子的关怀和教育,不是放在培养她们的理性上,让她们德才兼备,懂得自尊和自爱,而是教导她们如何取悦于男人,博得男性的欢心。这样就把女性引入了歧途,让她们从小就只注重外表美,而不注重内心美。
嫁人后,妻子想要的体面生活都是要丈夫施舍的,所以女性只能千方百计讨好丈夫。一个女性的生活真的很难。
1、启迪人心智的教育与女性是绝缘的。
19世纪前,英国女性为提升自我而接受教育是种奢望。从现存留下的书籍中,就可以得知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生于17世纪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有着最早的女权主义哲学家之美誉。
在1792年,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曾出版了《女权辩护》一书,她在书中提出,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政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并严厉地驳斥了女人是男人玩物的流行观点。
对于争取女性应该有的待遇,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抛出了这样的观点,女性天生并不比男性差,看似的愚蠢和肤浅,是缺少教育造成的。
也就是说,女性看似弱于男性,本质上是传统女性教育缺失而“导演”的“人祸”。
英国各阶层女性
当时关于女性教育问题,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女性受教育是为了取悦男人”这样的观点。可见,那时女性完全是男性的附属品,连基本提升自我的教育权利都有着深刻的男性痕迹。
女性接受的教育,是畸形的,只会让女性放弃自我,甘愿以一种“无知和奴隶式依附”状态活着,把丈夫视为自己的天。
正是女性缺乏了正统性的理性教育,让女性失去了积累知识、培育德行的自由和机会。女性只能通过社会舆论“偷窃”零散知识,这样女性做事很难做到有条不紊。女性也只能陷于懦弱和可怜的境地。女性的天资也因此被埋没,没有知识,缺少理性,不能对是非作出自己的判断。
2、努力奋斗的通道是被堵死的。
19世纪前,英国女性也会外出工作,但基本上找不到体面的工作机会。
即便在工厂中能找到一份活,女工的待遇和男工真是天差地别,女工的工作时间每天长达16个小时,而工资仅为男工的一半或是三分之一。所以说,女性想要靠努力获得更好生活,是非常艰难的。女性只能在“牙缝中求生存”。
工厂女工
3、在男人眼中一文不值。
19世纪前,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财产,丈夫可以任性地对待妻子。结了婚的妇女,是不被作为公民存在的,服从丈夫是需要一丝不苟地铭记于心的。妻子大多都是男性的附属品。
妻子如此卑微地活在丈夫的世界里,要从结婚前说起。19世纪前,英国女性被错误的观念所影响,认为男女结合不是基于爱情的,而是向金钱和荣誉看齐。
大多数的妇女并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幸福,而是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寻找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身上。这样的婚恋观,婚后女性在男人眼中自然变得“一文不值”,充其量不过是男人饮食起居的高级仆人。丈夫自然而然把妻子不当做伴侣相待,而是当作手中的玩物。
家境富裕的女子,结婚后也不一定好过。丈夫也许会看在钱的份上,追捧妻子。但婚后丈夫的狰狞面目就露出来,丈夫会想方设法把原配妻子逼疯,然后把妻子送入疯人院,霸占妻子的嫁妆。丈夫会心安理得地用前妻的嫁妆迎娶年轻女孩。
家境一般或者贫寒的女子结婚后,日子就更加难过了。一般女子都不会外出工作,只能在家仰仗着丈夫的鼻息过活。丈夫则会把妻子当作发泄品,在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回家就拿妻子当出气筒。当然,也有夫妻相敬如宾,恩爱携手的,但在那个大环境下,都是些个例。
女性这种“非人”地位,在当时社会中很正常。传统观念让女性处于“非人”地位。伊斯兰教的风尚中,倡导的主流观念是,女性是男性的一种附属品,并非人类的一部分。社会舆论也会蛊惑女性,让她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地位低劣。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发声指出,女性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用于取悦男人的“玩偶”。
英国政论家弥尔顿也曾指出,女性生来最大的精力要放在使自己变得温柔、可爱上,甚至将女性贬低成文雅的“家畜”。
教育家卢梭
4、自我放弃自我。
19世纪前,女性的可悲不仅仅是社会环境不好。最可叹的是,女性没有了自我后,活得不但卑微,而是朝着“奇葩”的方向发展。
女性会陷入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精神空虚、爱慕虚荣的境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会沉迷于享乐主义,很容易感情用事,甘愿做爱情和情欲的奴隶。在女性心中,最大的愿望竟会是用自身的美貌来引起男人对她的热爱,而不是获得尊敬。
5、政治世界中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女性在政治上没有丝毫权利,没有资格参加社会公共生活。女性根本没有机会从事政治、学术等方面的崇高职业,在政治领域女性没有话语权。这让一代又一代的女性都逃不出低男人一等的命运。
但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
在1866年,一名叫芭芭拉·利·史密斯的女性为广大女性各种不平等待遇进行呐喊。她组织了第一个非正式的妇女选举委员会。在她的带领下,女性运动开始萌芽。
19世纪的英国男女
二、社会大环境是元凶
1、女性和男性的地位不平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雅典是将城邦和家庭做了截然分离,认为城邦是公共区域,而家庭则是私人区域。在希腊人眼中,城邦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门槛性,有着雅典籍的成年男子才有资格参加“广场会议”,和他人共同商讨城邦的公共事务。
这一规定,直接将女性排斥在了公共生活或是政治领域之外,女性的活动范围就这样被局限在家庭这个私人空间,传宗接代成为了女性的主责、主业。
19世纪前,男性接受的是公共教育,在青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就是为了未来的事业而努力。女子接受的是私人教育。从小活动范围就很狭小,只能和一群类似的女子交流。
在这种环境下,虚荣、柔弱、攀比等观念传播起来很快,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在她们心中萌芽并深深扎根、生长。这样的教育结果,会让家境好的女子只追求所谓的浪漫,人却变得轻浮起来,而让卑鄙、虚荣在其余女性心中根深蒂固。
19世纪英国女性生活
2、一群人会强迫另一群。
生在19世纪前,女性处于屈从地位,也有人的因素,会有一群人维持着这样的不平等的社会秩序。
比如,法兰克历史学家格雷弋里还对自己的女儿们这样教导,要求她们培养对打扮的爱好,还要求她们把真实情感隐藏起来,不要兴高采烈地跳舞。又比如,英国哲学家穆勒会抛出这样的观点,女性要从小把自己培养成没有自我意志的一个人,要屈服和顺从于男性的控制。
3、女性的父母会给女儿灌输错误的观念。
父母是女儿的重要人生导师。由于父母也是在缺乏理智的环境下长成的,父母自然不会让女儿接受正统的读书学习,也不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女儿,做一个自立之人。
女性的交流
小结
19世纪前,英国女性的生活是悲哀的。她们把婚姻当作了人生坐标,内心只会把男人作为人生的依靠,企图通过男人获得社会和经济地位。
她们接受的教育是“畸形”的,不是以增强学识为目的,而是以寻求一位理想伴侣为追求,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文雅家畜”。她们的职业选择也是极其狭窄的,女工成为了融入社会的主要机会。
19世纪前的英国女性,犹如困在一个“鸟笼”里,被局限在家庭这个一个很小空间领域内,还美其名曰为“家庭的天使”。
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被奴役的被动位置:在经济上,要完全依赖男性,没有地位可言;法律上,丧失了独立的人格;精神面貌上,她们缺乏自信、自尊,内心空虚、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