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是被皇帝折磨死了?真实原因是太折腾了,不说别的,我外公坐动车从老家来一次都要喘半天(别问为什么待老家,外公要是愿意上市区,哪个儿女、孙辈不是欢迎的),这还是坐动车上来,到了火车站就有孩子们的车来接,但是至少舒适度还是过关的,你换那些千叟宴的老人们。
古代那个要走几个月,还全是老人走,远一点要提前半年就走去京城,古代的治安也不好,山匪也多,如果是得个感冒发烧的话,基本上可以说是绝症,和珅为什么发明火锅知道不?就是因为有一小群老人,他走了那么多,终于到了,结果因为吃饭吃死了,这个死亡率可想而知,可以这么说,这个饭就是绝大多数老人的最后一餐。高龄老人的死亡率本来就高,再加上情绪激动,大量饮酒,参加完宴会的老人死亡率会更高一点,这才应该是真实原因。判断的关键是看细节和实证,用现代的感受和情绪来类比,其实有很大差异。
别说六七十岁的老人,坐着马车走一个星期那个破路,你就是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坐一个星期的长途大巴下了车,没两天,估计都缓不过来。更别提还北京那个寒风凛冽的大冬天的,在皇宫外面一套繁文缛节之后吃凉菜,我估计我都扛不住得病几天。
有人说感觉有些脱离实际了,这么远的路程,就算人能受得了,马也受不了,所以,必然需要马匹轮换,马匹多了,还需要大量的草料辎重补给,这又需要更多的马,更多的人,浩浩荡荡的队伍。费这么大事还不如组个小队抬轿子过去,所以必然不是这么走的,短途马车到码头然后走水路。平民商队没这么慢,军队慢是因为要扎营。
在境内行军,又有沿途接应不必扎营的话,军队也不至于每天只行军25里。在路好的时候,马车的速度可以比马快。在可以换马的时候,时速维持二三十公里没问题,所以25里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跑到。长途旅行要考虑住宿问题,而且这些老人估计没有换马的条件,不过一天跑一两百里应该还是做得到的,主要还是老人的身体受不了,这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