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欧洲乃至世界重要国家的英国和法国,相隔一道最窄处近34公里的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隔海相望。这对近邻在历史上作为不共戴天的敌人,相互拼杀达数百年之久。然而到了近现代,两国却又握手言和还互相结盟,并多次共同作战,成了彼此的“老铁”。英法两国的关系,堪称世界历史上国与国关系中一个经典的缩影。
上图_ 英法百年战争
从仇敌到盟友
中世纪时期的英国领土比现在要大的多,不仅包括大不列颠岛,还包括今天法国境内的不少土地。而法国当然也存在强烈不满,想把这些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土都收归己有,于是双方摩擦不断,终于在1337年爆发了战争,两国先后打了100多年,直至1453年才结束,这就是“百年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法国人笑到了最后,而英国几乎丢失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土地(仅保留了最后一个据点加莱港,于1558年被法国彻底攻陷),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岛国。
打了一百多年仗的两国自然也不会消停,自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法国一度建立了40万以上的常备陆军和拥有1000艘以上战舰的庞大海军,不仅在欧洲大陆四处扩张,还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路易十四亲政54年中有31年都在打仗)。英国当然不会容忍,于是双方于1756年爆发“七年战争”,由英国拉上普鲁士等国与法国、奥地利、沙俄等国组成的两大阵营开战,双方不仅在欧洲,还在北美、印度等殖民地进行开战,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算是一次“世界大战”。
上图_ “七年战争”时的欧洲地图
其结果是,法国一方战败,其北美、印度等地的殖民地也被英国人抢占了不少(这也是法国后来主要殖民方向在非洲的重要原因)。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尤其是拿破仑执掌法国之后,英国更是充当起了带头大哥的角色,凭借金钱和海军优势,先后组织起了七次反法同盟,纠集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列强与法国打的不亦乐乎,终于在1815年滑铁卢之战将拿破仑彻底击败。
然而从此以后,两国关系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仇敌变成了相互合作的盟友。1853年,英法两国竟然联手协助土耳其与沙俄开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两国又在遥远的东亚发动了侵略清朝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两国都是互为盟友并肩作战,甚至在二战后的1956年,两国还联合出兵纠集以色列发动了针对埃及的“第二次中东战争”。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两国由仇敌变成盟友呢?
上图_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游弋于地中海的英法军舰
对于奉行“大陆均势”的英国来说,要联合法国应对欧洲新兴的霸权国家
历史上英国奉行的外交政策一直是雷打不动的“大陆均势政策”,就是要维持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势力均衡,坚决制止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由于法国长期处于欧陆霸权的“顶流”,因此英国不惜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以削弱法国的国力。
而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后,法国的国力受到极大削弱,国际地位也下降不少,对英国的威胁也不复当年。然而,法国的衰败却给了其他国家崛起的机会。首先是沙俄,由于在拿破仑战争中是主要战胜国,在战后逐渐取得了欧洲霸权,在19世纪上半叶,俄国多次出兵东欧,尤其是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期间,沙俄出动大军协助奥地利等国镇压了革命,更是使其国际地位如日中天,这也严重威胁了英国的利益。于是就有了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联合法国协助土耳其共同对抗俄国的一幕,其结果是俄国遭遇惨败,也逐渐失去了霸权地位。
而随后,统一后的德国却重新成为新的欧陆霸权,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面对新的威胁,英国继续选择与法国一起结盟,对抗德国,以继续维系其所谓“大陆均势”政策。
上图_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
对于地位不断下降的法国来说,也必须依靠英国的力量自保
曾几何时,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霸权国家,法国的文化和艺术也影响着整个欧洲。当时的欧洲各国甚至在遥远的俄国,其皇室贵族也都以说法语、谈论法国文化艺术为荣耀。比如大诗人普希金的很多信件也都是用法语书写,而那位在抗击拿破仑入侵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著名统帅库图佐夫都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法语。
然而,随着拿破仑的最终失败,也让法国彻底跌落神坛。其国力和国际地位也不断下降。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德国却不断崛起,逐渐取代了法国昔日霸主地位,尤其是1870年普法战争的惨败,使得法国意识到无法凭借一国之力与其对抗。于是法国也只有选择与英国结盟,以共同对抗德国。一战时期,英法再加上俄国三大列强联手,从1914年打到1917年,也不过和德国打个平手,最后还是美国的参战才最终击败德国,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上图_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二战后不断衰落的两国也急需抱团取暖
从世界历史的趋势来看,英法两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进入20世纪后都不免的走向衰败的必然命运。尤其是二战后,虽然共同作为战胜国再靠着过去的余威勉强成为了“联合国五常”,但一方面与美国苏联这些新兴超级大国的差距已是越来越大,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另一方面,战后其两国昔日的殖民地都掀起了愈演愈烈的独立运动,也对两国形成了严重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更是积极抱团取暖。1956年,时任法国总理的居伊·摩勒在访英期间,竟然提议法国并入英国,并愿意尊崇英女王为国家元首,后来又提出要加入英联邦。面对一向高傲的法国人如此“跪舔”,连英国人都大呼接受不了。虽然出于种种原因英国最后婉拒了法国的请求,但无疑也体现两国的关系也确实是好的“非同一般”。
上图_ 1956年处于硝烟中的苏伊士运河
在就在同一年,为了保住苏伊士运河,两国狼狈为奸,联合出兵协助以色列发动了对埃及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果仗虽然打赢了,却遭到了美苏两国破天荒的联合反对(冷战期间两国联手也是屈指可数)。在两个超级大国面前,昔日的两个老牌列强也只好乖乖的将肥肉吐了出来。而1973年,英国更是加入了由法国主导的欧共体,双方的关系可谓是更上一层楼了。
然而,正如二战时期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所言“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英法两国在“老铁”的外表下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利益纠葛和政治分歧。
上图_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对于一向奉行现实主义的英国人而言,他们早已接受了自己已经沦为二流国家的命运,于是处处以美国马首是瞻,甚至不惜主动给美国打下手。
而对于感性浪漫的法国人而言,似乎至今还不愿意接受现实,总是沉浸在当年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期的荣光,还做梦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站C位唱唱主角。这就意味着两国的矛盾其实也是难以真正调和。
2020年英国正式退出欧盟,与法国分道扬镳,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参考资料:《大国崛起》,唐晋主编,人民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