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西北地区,你可以不知道皇帝是谁,但是必须知道年羹尧,在西北边境他就是皇帝,年羹尧在西北边境平定了无数次的叛乱,他也是清朝雍正时期的名将。
带兵出征,平定叛乱,给雍正的登基造势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次拯救大清朝于危难之中,更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为何年羹尧在最巅峰的时候被雍正赐死,又是什么让雍正起了杀心。
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年羹尧的狂妄是当时出了名的,当年年羹尧平定了西北的叛乱回到京城,雍正龙颜大悦,领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年羹尧骑马赶来,大臣们跪拜相迎,年羹尧就骑在马上看着雍正和文武百官,场面尴尬至极。皇帝亲自出城迎接,年羹尧应该看见皇帝就应该下马一路走来,年羹尧就在马上居高临下的看着雍正和跪拜在地的大臣。
在封建社会的尊卑制度是很严格的,你就是功高震主也不能在皇帝面前放肆,年羹尧就是功劳捅破天,官位也只有二品。有句俗话:京城的官都比乡下的王八多。
在尴尬的那段时间里,文武百官跪拜相迎,雍正干站着不知道说什么好,年羹尧在雍正面前骑着高头大马,雍正估计就是在这次尴尬的迎接中就想除掉年羹尧。
在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上到皇亲国戚,下到黎明百姓都是要守规矩的,他可以不给满朝文武面子,但是皇帝的面子必须要给,年羹尧这就是蹬鼻子上脸,不仅让皇帝尴尬,更是打了满朝文武的脸面。
不会处理同僚关系
如果年羹尧立即下马拜见皇帝,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也算是给足了皇帝面子。对下面的文武百官更应该如此,哪怕是应付一下也行。但年羹尧还是居功自傲,在马上向着雍正和大臣们点点头,就跟雍正一起走了。
年羹尧的这种举动就是说明他看不起这些大臣,根本不会处理同僚们之间的关系,皇帝不是说见就能见,但是这些大臣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连声照顾都不打。
这就像你出去谈了桩大生意,老板带着一群规格不低的领导给你接风洗尘,而且这些领导的官帽可能还不比你小,他们能出来迎接是给老板面子,本就心存不满你还爱理不理,心里肯定会不舒服,在以后的工作中指不定就会给你穿小鞋。
在雍正准备赐死年羹尧的时候,文武百官都默而不语,在下朝后雍正的案前全都是揭发年羹尧罪状的奏折。
心术不正,不尊重上级
在现代社会不尊重领导最多就是被开除,但是在封建社会不尊重皇帝那可就严重了,皇帝心情好说不定就口头警告,心情不好那就是要掉脑袋了,这里说的上级指的是王允祥,王允祥可是雍正的死党,也是皇帝的亲弟弟,在雍正跟王允祥还在争夺王位的时候,王允祥就是年羹尧的顶头上司。
在某一天王允祥请年羹尧去自己家里吃饭,年羹尧到了王府大门口转头就走,原因就是亲王府的派头太大,守卫更是威武雄壮,年羹尧很不高兴,觉得自己的府邸比不上亲王府,马上就掉头回家,也没让任何人跟王允祥打招呼。
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年羹尧是什么人了,情商相当低,有什么不满意一点都不能隐忍,把所有事情都写在脸上,领导请你吃饭是给你面子,你还要驳了领导的面子。
还有就是嫉妒心太强了,王允祥可是雍正的亲弟弟,根正苗红的亲王,王府不气派点都说不过去吧。年羹尧就是觉得自己的功劳已经捅破天了,自视甚高,没把人放在眼里。
最后就是直接走人,一般人都知道要通知一声,哪怕是让人来通告一下,说自己身体有恙,这还是上级领导请你吃饭,这又驳了亲王的面子,最后王允祥勃然大怒,旧疾复发。
革职赐死
年羹尧的巅峰就是雍正带着百官出城相迎,年羹尧在皇帝面前那种不可一世的态度,让他跟所有官员都结下了梁子。
在1725年的时候,夜空出现了瑞祥“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大臣们都向皇帝祝贺,年羹尧也写了一份贺表,贺表字迹潦草不堪,还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开始借题发挥,抓住这个把柄把年羹尧革职。大臣们早就爱看年羹尧不顺眼,纷纷落井下石,揭发年羹尧的各种罪状,这其中的导火索就是出城迎接一事。
雍正的案前全都是揭发年羹尧罪状的奏折,1725年12月,年羹尧被革职,列出92条罪状,但是雍正有点下不去手,就把年羹尧革职投进大牢,年羹尧确实是功勋显赫,威名全国皆知,如果动用刑法雍正也要背上一个无情无义的恶名,只能在狱中把他赐死。年羹尧死后官员前去抄家,他们在年羹尧家中发现了一本年羹尧幕僚汪景祺写的书,书上面有一句话:皇帝挥毫不值钱。
这句话是讽刺康熙,汪景祺为了讨好年羹尧就把这首诗献给了年羹尧,年羹尧要是个忠臣会立马把他杀了,年羹尧非但没有反而把汪景祺纳为了幕僚。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年羹尧意图谋反,他在担任总督府的时候,每到一个时间点就让府中的百官坐在大厅中,大厅和门口都画着龙,还有官员说年羹尧在家甚至穿过龙袍。乾隆年间在《永宪录》中还记载:年羹尧和静一道人,占仆人邹鲁秘私下议论谋反之事。
当年雍正可能就是借题发挥为了掩盖年羹尧的谋反,来保证自己以后有个好名声,这才用计谋群臣揭发年羹尧的罪状,最后才把他赐死在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