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乾隆盛世就是个笑话
作为史上少有的几个盛世,乾隆盛世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洪武之治等前朝盛世齐名。
何谓盛世?自然是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府库充实。但是细看一下乾隆盛世,就“国泰”二字做到了。毕竟他的“十全武功”那也是实打实的战绩,确实使得国家安定。
至于民安,以及丰衣足食,在乾隆朝完全不存在。
乾隆朝的歌舞升平只是假象罢了。那是只属于权贵和富人的生活,与百姓无关。
那么,乾隆朝真实的百姓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受官府欺压。
当然,官修史书中是不会这么写的。
好在公元1793年的时候,英国派遣了一支使团前往清朝为乾隆皇帝贺寿。使团成员详细地记录下了他们在沿途的所见所闻,使得我们得以了解这所谓的“乾隆盛世”是个什么样子。
当时,西方都盛传清朝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国度,这里的每个人都非常富有。然而当使团成员下船后,他们都傻眼了。
当地百姓个个面黄肌瘦,穿着单薄破旧的衣物。而百姓的住所也大多破败不堪,很多人甚至住着茅草屋。很显然,这些人都长期处于穷困潦倒的状态,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情。
当然,使团成员并不知道这些。
要知道,此处处于港口城市,乃是商业最繁荣的地方,此地的百姓都如此。那么内陆地区百姓的情况只会更糟。
比如当使团到达大沽口的时候,当地官员为了凸显清朝的富庶,送去了大量财物。其中光食材就数量惊人,有二十头牛,一百二十只羊,一百二十头猪,鸡鸭各一百只,至于面粉、面包、大米等主食都是10箱10箱的送。
这也让使团成员一度误以为清朝还是很富裕的。当他们发现在运输途中,有些家禽和猪已经死掉的时候,使团成员便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动物丢入海里。
接下来的一幕则令他们目瞪口呆:只见当地百姓们毫不犹豫的跳入海中,争先恐后的争抢这些动物。然后拿到岸上一番清理,接着用盐做成腌制品。
除此之外,当地官员还派了一些人去服侍使团成员。每当使团成员将吃剩的食物给他们,他们都会千恩万谢地收下,有时他们甚至会为了使团成员泡过的茶叶而发生争抢。
这都足以说明,当时的百姓连温饱都难以实现。要知道,这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了,连这都无法满足,这“乾隆盛世”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信不得。
乾隆举办“千叟宴”,赴宴的不少老人一命呜呼
所谓“千叟宴”,就是召集全国德高望重的长寿老者齐聚一堂,在皇宫举办的一场宴会。至于人数,倒没有固定的,“千”只是形容人多罢了。
这场宴会表面上说是为康熙祝寿,其实说白了是为了收揽人心,调和内部的矛盾,稳固清朝的统治。
所以这千叟宴对于清朝皇帝来说是一件大事,只要有机会,清朝皇帝便会想要大肆操办。
于是,康熙到了六十九岁的时候,又办了一次千叟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年仅12岁的乾隆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可惜宴会结束后没多久,康熙就去世了。
而康熙的继任者雍正因为仅仅在位13年,也没资格举办千叟宴。直到乾隆继位后,这千叟宴才得以再次举办。
乾隆此人,好大喜功,喜欢排场,这从他自称“十全老人”就可以看出来。
对于千叟宴这种可以用来夸耀自己功绩的事情,乾隆自然不会放过。可惜他第一次举办千叟宴便翻车了。
当时乾隆已经75岁了,距离上一次举办千叟宴已经有六七十年了。整个宫里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参与筹备过千叟宴的人,灾难也因此而发生。
朝廷下旨,从各地挑选60岁以上、德高望重的老者,于正月在宫里举办千叟宴。
这还没完,正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当时赴宴的老人和达官贵人大概有3000人,这么多人,宫中的宫殿肯定不够用。于是很多老人被安排在走廊或者广场就餐。
那环境可想而知,基本是一口饭菜半口寒风。除此之外,由于御膳房人手不足,只得提前准备菜肴,导致菜还没上桌就已经凉透了。
一群七老八十的老人,一边吹着寒风,一边吃着冰冷的饭菜,其结果可想而知。很多老人在返程的途中就一命呜呼了。
此事无异于打了乾隆的脸,于是他在86岁的时候,再次举办千叟宴,为的就是一雪前耻。这次他把事情交给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和珅来处理。
不得不承认,和珅确实是个人才。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减少了赴宴人数,并对当时的小火锅进行改良,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铜锅火锅。他将宴席菜品替换成火锅,使得老人们个个浑身暖和,再没人因为千叟宴一命呜呼。
看过《还珠格格》的人,对里面的“紫薇”都印象深刻。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历史中“紫薇”的原型差点被乾隆给埋了。
在乾隆十年的腊月,纯妃为乾隆生下了一个女儿。
原本这应该是一件好事,然而当乾隆兴冲冲地走进产房的时候,却发现所有人都面露难色。当他说要看看自己女儿的时候,所有人都唯唯诺诺不敢吱声。
结果乾隆把孩子抱来一看,发现这个孩子的手指之间有着一层薄薄的膜,有些像鹅掌一样。乾隆瞬间明白发生了什么,他即刻下旨,让人在宫里挖坑,将这个孩子给埋了。
毕竟是自己的骨肉,纯妃自然不忍心,她竭力恳求乾隆放了这个孩子,她愿意将这个孩子送出宫抚养,格格的身份也可以不要。
然而乾隆却不为所动,对他来说,有这么一个孩子留在世上,那就是皇家的耻辱。为了皇家颜面,这个孩子不能留。
好在这个时候乾隆最宠爱的富察皇后得知此事,匆忙赶来。在路上她就想好了对策,一见面,她就向乾隆道喜。
乾隆一下子被富察皇后搞蒙了,自己正为这孩子的事情头疼,有什么好祝贺的?
乾隆那是出了名的孝子,听闻此话,觉得言之有理。于是转怒为喜,收回了此前的旨意。并封这个格格为和硕和嘉公主,民间也称作“佛掌公主”。
而这位佛长公主,正是《还珠格格》里紫薇的原型。她长大后嫁给了富察皇后的侄子福隆安,这福隆安便是《还珠格格》里福尔康的原型。
虽然富察皇后救了佛长公主一次,奈何佛长公主并不长寿,在生下一儿一女后,于23岁去世了。
嘉庆之所以能成为继承人,是因为乾隆太长寿了
在古代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往往皇家很难诞下子嗣,即使生下孩子,往往也容易早夭。这使得皇帝在继承人的人选上没多少选择余地。
有时候皇帝运气再差点,没有一个皇子能活到成年,结果便是连继承人都选不出来。比如宋高宗赵构,或者明武宗朱厚照,都没有子嗣继位,这使得皇位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动摇了国本。
但是这种情况在乾隆这么则完全不存在,乾隆无论嫔妃还是子嗣的数量,在历代皇帝里都是数一数二的。
据记载,乾隆一生共迎娶了43位嫔妃,生下27名子女。按理说乾隆完全可以慢慢培养,选出一位优秀的继承人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乾隆所选出的继承人是嘉庆,而嘉庆的能力只能算中人之姿,做个守成之君都勉强,根本没有能力应对西方的崛起。也正是因此,在他继位后,清朝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那么乾隆为何要选择嘉庆当继承人呢?因为他别无选择。
别看他子嗣众多,然而由于乾隆活得太久了,硬是将大多数子女都给熬死了。在他去世前,仅剩三子一女。
此时的乾隆已经没有多少选择了,最后他只得在矮子里面拔高个,选了嘉庆这个相对靠谱些的皇子当继承人。
所以,嘉庆的继位,与其说是乾隆有多喜欢他,不如说是他运气好,活到了乾隆去世。这样选出来的帝国接班人,自然难以有大作做,只能勉强当个守成之主,看着大清这条船慢慢沉默了。
乾隆此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乃是文武全才。因此他在立下“十全武功”之余,还不遗余力的搞文学创作。
乾隆作为一国之君是很忙的,写书、写文章太费时间了,于是他选择写诗来体现自己的文化造诣。
别以为写诗有多难,乾隆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写诗其实很简单。
他一生作诗超过四万首,平均一天就要作一两首诗,可谓是张口就来。那么这些诗的水平如何呢?一言难尽。
一般来说,写了这么多诗,总会留下几首传世佳作才对。然而乾隆的诗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唯一被人们熟知的一首《飞雪》,还是因为内容足够简单,被拿来当做小学语文教材了。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如果硬要说这首诗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我也无话可说。但是就文采来讲,真的不怎么样。更让人无语的是,这首诗应该还是深度“借鉴”了郑板桥的《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这诗虽然也显得简单、单调,但是画面感明显比乾隆那篇强了不少,“借鉴”都不会借鉴,乾隆这写诗的水平可想而知。
不过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工作是治理国家,吟诗作对终究只是消遣罢了,所以文采如何根本不重要。也幸亏他没在这方面花费过多精力,否则那“乾隆盛世”注水只会更严重。
皇帝在我们心里的形象总是光鲜亮丽的,然是事实是乾隆这个皇帝很邋遢。
据史料记载,公元1768年一整年里,乾隆仅更换贴身衣服28次,每次都是在洗完澡后。也就是说,这一年里,乾隆平均13天才洗一次澡,换一次贴身衣物。
这放在冬天还能凑合下,如果是夏天,那气味肯定很重,每次上朝对于朝臣都是一种煎熬。不过他是皇帝,周围的人也不敢多嘴。
虽然乾隆很邋遢,但是他还是明白身为皇帝是要注意仪表的。他的对策就是频繁换衣服。他每天都要换好几套衣服,如果遇到逢年过节,由于要进行各种仪式,他几乎一天都在不停换衣服中度过的。
不过,乾隆为何宁可多换几身衣服,都不愿意多洗几次澡呢?这可能和传统有关。
我们知道清军在入关前,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洗澡那完全是看运气,除非遇到河流或者下雨,否则根本没机会洗澡。
在入关后,清朝皇族保留了这一传统。偌大个皇宫,竟然找不到专门的洗澡用具。就连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都只能擦洗。所以,乾隆的邋遢也算是情有可原。
乾隆是一位很有名的皇帝,因为一些影视剧的原因,很多人都喜欢他。然而人无完人,去掉滤镜,你会发现乾隆此人是有很多瑕疵的。想要从历史中有所收获,就要先排除盲目崇拜,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段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