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大家都是咬牙切齿,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但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不能与网民共情,甚至纵容手下官员,形成一个奇异的现象。
和珅不是个清官,可乾隆却对他的受贿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始终重用他,
更在临终时告诫嘉庆,不可处置和珅。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死后,
嘉庆违背了他的遗愿,迫不及待地抄了和珅的家,却在十五年后追悔莫及。
巨贪和珅
史学总是将一个朝代划分为初期、盛世、中期、晚期,清朝的盛世在康熙、雍正、乾隆治下,正是有名的“康乾盛世”。虽然名字里也带着个盛世,但康乾盛世和之前朝代的盛世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延续的数千年的封建帝制走向消亡,崭新的朝代也无法掩住它散发的死气。
将此时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史横向对比,几乎难以想象这是同一个世界在发生的事,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开展地如火如荼,社会生产力提升,使国家实力得到飞跃提升,自诩天朝上国的大清,在紧闭国门的睡梦中被弯道超车。
清朝欣欣向荣的表象里其实暗藏危机,国库空虚,政府财力虚弱。可能有人会反驳,说这都是胡说八道,如果大清国力真的不行,那怎么会留下乾隆六下江南的佳话。
乾隆既然有心思游山玩水,同时花费巨大,那就说明他治下国库里还是不缺钱的,这话说得对也不对,乾隆的确有挥霍无度的实力,但那都是多亏了在他之前的雍正。
雍正十分节俭,又励精图治,使政府积攒下了不少的财富,也是沾了他的光,乾隆上位之后才不会捉襟见肘,可以放开手地花钱。
除了背靠雍正这棵大树,乾隆还有一个“聚宝盆”来为他收集钱财,供他花销,
这个聚宝盆就是和珅。
抛去别的不谈,单看和珅的经历,还是很励志的。他并非含着金汤匙出生,他家道中落,十分贫困,但他本人颇有才学,努力拼搏,最终一步一步做到位极人臣的位置。
也许是早年穷怕了,除了最初为官时的清廉作风,他的仕途遍布金银,广收贿赂,家财颇丰,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那么,他的财产具体有多少呢。根据晚清人士编写的《庸庵全集》可以做出推测,书中《查抄和珅家产清单》描写了抄和珅的家时,找出的财物里,
只白银一项,就价值两亿六千四百万两。
而和珅的家产中肯定不会只有白银,加上他的众多房产和价值连城的字画古董,有人做出估计,
和珅的家产应该在11亿两白银左右
。这个数字和当今福布斯排行榜上动辄百亿的富豪相比,似乎不够看。
这里的货币单位是白银,按照白银目前的市价进行最保守的估算,一两银子也相当于如今的200元。和珅的这笔家产经过换算,相当于现代两千多亿网民币,令人震惊。
值得一提的是,和珅在贪财的同时,在理财一途也颇具心得。他收受贿赂,整理财物,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敛财系统。他十分长袖善舞,自己敛财的同时也不忘了讨好皇帝。
在我们的观念里,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囊中之物,但其实国库里的财物各有用途,私库才是皇帝可自由支配等的财产。
和珅几番运作,把底下官员孝敬给自己的金银财宝又上交乾隆,不走明面,直接进了乾隆的私库,为乾隆进行个人享乐提供了经济支持。因此,乾隆明知他贪,但还是愿意用他。
乾隆遗嘱
乾隆是历史上难得长寿的皇帝,但也不可能真正地活到万岁,他感到自己大限将至,
在死前三年就传位给了嘉庆,
自己成了太上皇。不过,由于他长时间的统治,嘉庆初登位,事事都不能上手,很多决策还是要乾隆来做。
在病痛之下,乾隆后期说话都是含含糊糊的,使人难以理解,就是嘉庆这个做儿子的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此时作为天子近臣的和珅就大出风头了,因为他可以听懂乾隆的话,他代为转达乾隆的旨意,几乎成了无冕的皇帝,也被时人戏称为“二皇帝”,这也引起真正的皇帝嘉庆的不满。
乾隆对和珅的宠信实在深厚,不只在自己在位时对他多次委以重任,对他的贪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他在弥留之际,也放心不下。
他对嘉庆诉说自己的遗愿,让他不要动和珅,嘉庆自然也是满口答应。
可是人走茶凉,乾隆死后,
嘉庆就把他的叮嘱抛在脑后,对和珅展开了计划。
嘉庆追悔莫及
乾隆前脚刚死,嘉庆就对和珅下手了。他命和珅主持乾隆丧仪,把他扣留在宫中 又将他赐死。
和珅已经除去,他被抄家积累的钱财就自然而然地充入国库,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也就是7000万两白银左右,
这数倍于清政府年收入的11亿两白银可以说是飞来横财
,嘉庆焉能不喜。
可是钱这种东西是最不值钱的,尤其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花起钱来更是如流水。11亿两白银虽然数目巨大,但也经不住这样消耗。
百官可不是白干活的一个两个都指着政府养活,哪里有灾害了也得出钱赈灾,尤其是嘉庆在位时,爆发了白莲教起义,为了镇压,嘉庆砸了好几亿的军费进去。
这还不是最糟的,缺了和珅的理财之道,清朝的财政越发糟糕,每每有什么事要办,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算面前找来人顶上,办得也总是不够漂亮,远远比不上和珅。
乾隆重用和珅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此。在法治体系不完善的古代,毫无才能的清官对国家的积极意义未必就比不清廉但能办实事的污点官员要大。
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分开看待,只用其才的皇帝。
十五年后,面对这一堆烂摊子,嘉庆这才领悟乾隆遗嘱的深意,可此时和珅已逝,追悔莫及了。
小结:
古代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法律的执行具有一定弹性,但那是在古代。身处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国法之下,不容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