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立波
导读: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清高宗乾隆在其漫长的63年政治生涯,对整个清朝的发展、衰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天,对他的评价多见于“网上的乾隆”或是“影视上的乾隆”,这些评价无疑将其引向多样化、极端化的评价,本文着重对其青年时期进行阐述。
乾隆的一生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年、中年和晚年,既是他的人生三个阶段,也是十八世纪清王朝的三个阶段,其二者密不可分。在雍正传位诏书中这样概括选择宝亲王弘历继位的原因“宝亲王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清实录》
乾字,代表宇宙无穷力量,隆字,往往被形容成伟大、繁荣。二十四岁登基的弘历将“乾隆”二字作为帝号,可知早年雄心辽阔的宏大愿景。与精神充沛相伴随的是高效率运转,帝国庞大的机器在乾隆的操作下,乾纲独断,尤其在管理庞大的官僚队伍。与其父雍正相比,早年的乾隆也可谓勤勉认真。
乾隆给这个帝国的第一印象就是勤政“上每晨起,必以卯刻。……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鸣爆竹一声。余辈在直舍,遥闻爆竹声自远渐近,则知圣驾已至乾清宫。计是时,尚需燃烛寸许,始天明也,余辈十余人,阅五、六日轮一早班,已觉劳苦,孰知上日日如此。”《赵翼檐曝杂记》赶上重大事务,如平定准格尔时乾隆更是忙到半夜“每军书旁午,应机只是,必揭要领……或军报到以夜分,则预饬内监,虽寝必奏,撰拟缮写,动至一二十刻。上犹秉烛待阅,不稍假寐。”赵翼所见的正是乾隆登基后的勤政常态,此外,在登基的前十年,乾隆一直以“宽仁”施政,将其父雍正“乱世用重典”的高压进行舒缓调整。他即位不久就免除了六十九名官员的欠款,“其情罪有一线可宽者,悉予宽免,即已入官之房产为曾变价者,亦令该衙门查奏给还。”在这一年,被从轻处理的官员,已经达到两千多名。《清高宗实录》朝鲜使臣对此概括说:“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宽大之政。”《朝鲜李朝实录》
除此之外,乾隆防范后宫干政和太监弄权非常成功,登基的第三天他就下发谕旨“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太后闻之心烦。”对太监管理愈加规范,除了经常对太监提出警告外,还编纂了《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终乾隆一朝未出现太监弄权现象。
早年的乾隆,在处理政务上相当精细,如乾隆十年(1739),工部修理太庙的庆成灯,领银300两,钱200串于是怀疑其中必有猫腻,询问工部:“此灯不过略为粘补修理,何至用银如许之多?”工部官员含混回答,说这笔银钱是预支的,将来按使用数额报销,剩下的交回。乾隆知道这是明显欺骗他不懂“业务”,“凡有工程,例应先估后领”,从无用工后交还多银之事。“该堂官等竟以朕为不谙事务,并不据实查奏任意饰词朦混,甚属乖谬。”最后整个工部衙门从上到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乾隆帝及其时代》
这个年轻皇帝在驾驭大臣方面也非常有力道,对此他说:“盖权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虽然早年以“宽仁”著称,但却与松动懈怠完全相反,而是将清朝的管理水平推向了最大的高度。乾隆对此概括说:“设不断以乾纲吉,如宋明庸主,遇事辙令廷臣聚议,众论纷纷,迄无定见,征调纷繁,缓不济急。宁不如金世宗所云:南朝集议既成,北兵已可渡河之语,其何以握胜算而奏鸿捷耶!”《清实录》
在选人上,早年的乾隆也继承了其父雍正的大致方法,那就是亲自参与对官员的面试。
乾隆三年(1738)开始,就下令各部向他推荐官员,并明确要求:“有出身不明者,按例参劾。其有品行端谨,或才具优长,所素知者,即据实举出,交部随时登记。”乾隆很重视官吏履历,在引见后的官吏简历中他会写下批语“注于履历之下,恭候简用。”
在选拔官吏时,乾隆延续了其父选官的路数,整体上还是以第一印象上为主,常以自己所谓的面相术和以往评判人的经验评价官员,并随手批注在引见的“履历片”上,一时之间,感性的目光决定了大量官员的宦海浮沉。
乾隆给江西官员面试后写下:“身材瘦,健康,有武将风”,陕西人宋攀隆:“老实人,汉仗,去得”。对官员形体描述也多为具体生动:“瘦长,人可怜见的,中平,好,汉仗”《清高宗实录》与其父一样,乾隆也喜欢高大威猛的官员对于那些瘦小枯干的往往给了差评:“碎相貌卑微、小材料”。 在选拔武官时,乾隆更在意对方的身高甚至体重,以此定义能否被使用。在看了韩良乡后,觉得非常不错,但是由于不托底,只好这样批注:“总兵中不多见的,在谭行义何勉之间,将来可用提督,须慢些更好。”其点评的字眼中,在语气上有不确定的成分存在,有时多用“似”或“似好”,这些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在给庞大的官僚队伍面试时,这种“以貌取人”显然缺乏合理依据。
官员查郎阿在面试时,乾隆看后给出:“中上,人有福像,识字”,这一模糊评价。有的被乾隆看过后,觉得面相不好,人样子也不好,便草率下结论说:“中平,无甚出息,只可参将而已。”虽然他自己也知道仅仅评介外表和临时的神情互动只是一时,他说“甄核于奏对之时,类乎皮相”,但仍然认为通过引见,“亦颇十中八九”,不能不说早年的乾隆十分的自信。早年的乾隆除了内政处理不俗外,还非常善于学习,从小就接受良好的系统儒家教育,精通四书五经、历代经典史籍,对佛教也进行过深厚研究,总之,乾隆年轻理政风格的人生分水岭,应界别在乾隆十三年之前,此后逐渐步入中年后,面对各种弊端的逐渐出现,他开始从“宽仁”转向严苛冷酷,甚至在诛杀大臣的数量和级别上都创造了清朝之最。